文·圖/本刊記者 包冬冬
解決頑疾 職業健康需要分級管控
——訪中國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原院長劉鐵民
文·圖/本刊記者 包冬冬

中國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原院長劉鐵民
中國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安全生產協會副會長、中國應急管理學會副會長劉鐵民教授分析,如果當下不抓緊治理職業危害,在2020年,我國全面實現小康之時,這將成為一個十分嚴重的社會問題。實行政府、企業職業健康分級預防,將是解決這一頑疾的有效舉措。
“如果再不重視職業健康工作,這一問題必將積重難返。”11月7日,本刊記者在采訪中國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安全生產協會副會長、中國應急管理學會副會長、中國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原院長劉鐵民教授時,他這樣說。面對我國安全生產形勢持續好轉的態勢,到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之時,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預計在3萬人左右,除去因交通事故死亡1萬多人,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將在2萬人以內,與上個世紀70年代歐美、日本等國的水平相近,這個數字是相當可觀的。但是,“職業病的患病情況將會非常嚴峻,職業健康問題將會是一個十分嚴重的社會問題。”
劉鐵民說,“目前,我國職業病患者的統計是不全面的。如果以每年5%的增長速度統計,到2020年,將會有100萬職業病患者。”“職業健康工作面臨的難題中,一是職業病患者數量龐大,二是目前發現的職業病患者只是冰山一角。原因是職業病患者要靠經常、有序地職業病檢查,才能判斷是否患病。但是我們知道,在中國幾千萬的就業人口中,接觸職業危害的人群中有90%~95%是農民工、合同工和勞務派遣工,從嚴格意義上講,我們沒有對接觸職業危害的約90%的勞動者進行有效的職業健康監護。如果對這些人做體檢,恐怕數字將會大于100萬。據有些科學家估算,將會有二三百萬的職業病患者。而那個時候,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有上百萬的職業病患者,這將會是十分嚴重的社會問題。而且,中國現在的職業危害問題不僅反映在職業病患者發病率居高不下上,還有職業危害因素日益復雜,新的職業危害不斷出現,這些職業危害往往沒有顯性的致畸、致癌、致突變的作用,所以接觸這些職業危害的患者,對整個國民的基本素質的影響,對工人整體健康壽命的影響是相當大的。”
“雖然經過十多年的職業健康監管工作,但我認為力度遠遠不夠。中國的職業危害防治工作的確到了非解決不可的時候。” 劉鐵民說。
怎么辦?
劉鐵民建議,“從國家的管理部門來說,就是要實行三級預防。三級預防中的第一級就是根絕消除職業危害因素。無論是新建工廠還是已經生產運行的工廠,首先對它的職業危害進行檢查。凡是存在職業危害的工廠,必須采取職業健康準入措施,即達不到職業健康要求的,不能設計、施工、投入生產。國外的職業病防治工作主要抓住了準入門檻關。我國由于長期的工作基礎、管理體制上的問題,很難做到這一點。”“另外,對工人進行健康監護。”劉鐵民認為,“有些職業危害難以避免,通過勞動保護措施和健康監護措施可以避免工人患上職業病或者發展到嚴重階段,比如佩戴耳塞、口罩等,凡是有職業危害的地方,無論接觸程度高低,必須有勞動防護措施。對所有接觸過職業危害的工人,必須進行定期的職業健康檢查,確定一些亞臨床癥狀的,早期診斷治療,不能等到發病嚴重再治療。對接觸職業致癌物的工人,必須進行早期癌癥篩查,雖然這些成本都很高,但是對保護工人的健康意義非常重大。實踐證明,像煤工塵肺病的患者,發現早期病變,及時脫離接塵作業,一部分人是可以恢復健康的。”
劉鐵民介紹,“二級預防保護措施是對生產現場進行嚴格職業危害監測。任何超過國家標準的職業危害都是不能容忍的。如果連續多次超過,比如粉塵濃度、化學物質濃度,沒有別的辦法,立即停產,直到達到國家標準要求為止。”“也有人說,工人戴了耳塞和口罩,就不需要現場環境達標。不能這樣理解。安全衛生標準不是以有勞動保護措施為先決條件的。必須在作業環境中,達到安全標準。在這個基礎上,采取勞動防護措施。還要給工人建立職業健康接觸檔案,將接觸的職業危害類型、接觸量寫進健康監護檔案,并要求這份檔案跟著工人走。”
劉鐵民認為,“這樣的措施是緊密聯系的系統,缺一不可。而且,一旦工人出現職業病癥狀,企業可以通過健康監護檔案了解工人的職業危害接觸史,有利于保護工人。另外,還可以通過檔案,了解接觸職業危害的量。如果接近職業病發病量,就要將工人調離這個崗位。像德國、英國等國,普遍采取工人累計暴露量的監測,保護工人的職業健康。我國早在60年代的時候,也有很多企業這樣做。從這一點看,中國的職業健康工作是退步了。”

專家檢測電焊車間的電焊煙塵含量
“三級預防中的最后一級是對職業病患者的關懷。”劉鐵民介紹。“這包括診斷、康復和治療。這些工作我們做得遠遠不夠。過去,我們有很多工人療養院,每個大的礦務局都有自己的職業病防治所和工人療養院,為患病的工人服務,現在這套體系還有嗎?!如果說,前面講的職業健康三級防護都能夠做到位,就能夠保證正在接觸職業危害的勞動者不再成為新的職業病患者,已經患病的,能夠得到國家很好的健康監護和醫療保障。”
劉鐵民在談及職業健康的“雙重管控”時說:“職業健康三級預防就涉及職業危害風險的‘雙重管控’,也必須實行‘雙重管控’。提出‘雙重管控’基于一個十分重要的思想,就是職業危害和工傷事故分級監管。同樣是煤礦,不同的煤種,不同的采掘條件,不同的勞動保護措施,工人塵肺的發病率、發病工齡有非常大的區別。同樣接觸粉塵濃度下,有的工人5年發病,有的10年甚至20年,因此,我們必須要從分級管理的角度,認清什么樣的職業危害因素是最嚴重的。這就是職業危害程度分級。同樣的粉塵濃度,危害不同,環境暴露濃度不同,結果也不同。舉例說,雖然粉塵危害不大,但濃度很高,仍然會造成很嚴重的職業危害。現在的職業危害分級,首先是依據職業危害的本底危害強度,就是自身毒性是不是很大;另外是依據作業環境中的濃度。對于本底危害程度很高,作業環境中接觸濃度很高的企業,必須實行最嚴格的管理。大體上,對涉及職業危害的企業分成三類:一類是職業危害程度最高、勞動強度最高、致病率很高的,二類是中等程度的,三類是職業危害相對較低的企業。”
分級監管有什么好處?劉鐵民說,“集中財力、物力、執法力量,重點治理職業危害大的企業,將會出現職業病發病率明顯降低的結果。這套辦法是在工業革命后不久,包括德國、英國以及后來興起的美國、日本都采取的一個過渡性措施,是在職業危害強度比較高的情況下采取的。一旦進入以下兩種境況,這一辦法就沒有效果了。第一是具有強烈致病性的職業危害因素基本消除。第二是作業場所中雖然有一部分職業危害因素,危害強度很高,但是實行嚴格的作業環境治理措施,職業危害濃度達到安全界限。在上述兩種情況下,分級管控的意義就不大了。但是目前在我國,對職業危害分級治理非常重要。”
劉鐵民舉例說,“地方政府對轄區內企業進行分級,如1萬家企業中有200家是接觸粉塵的,顯然這200家的職業健康管理要高于其余無粉塵接觸危害的。需要重點監管的200家企業,也要劃分為若干等級,即危害重、中等、輕度的,集中監察執法力量,對危害重的企業進行治理,要求企業改革工藝,慢慢地職業危害高風險企業就得到了控制。”
上述舉措是針對政府監管部門的。對于企業,劉鐵民建議,“要建立職業危害暴露水平和職業健康管理體系,定期對作業場所進行監測。這是企業自己的事兒。如果企業做不了,就應該購買社會中介服務,替企業發現問題,同時對工人進行健康檢查。通過監測,企業沒有發現職業病患者,且現場環境符合國家標準,那么可以繼續運行現有的健康管理體系。如果發現作業環境中職業危害因素超標并發現了新的職業危害,或者說在工人中已經出現患上職業病的,必須采取有效的工程技術防護措施,然后再進行健康監護,周而復始,持續改進。”
“作業環境及工人健康檢查的結果,要通過信息系統報送給當地的安全監管部門。”劉鐵民接著說,“這樣當地的安全監管部門就掌握了轄區內企業職業危害因素現狀和職業病發病狀況。”“安全監管部門就可以根據這些資料進行分級監管,集中力量,對職業危害風險高的企業進行執法。這樣一套系統,在我國現階段是非常適用的。但是要推行下去,還需要下很大力氣。”
劉鐵民總結,“這是企業落實職業健康主體責任的分級和政府落實職業健康監管工作的分級。雖然角度不同,但最終都是為控制職業健康風險。當然,還是得依靠企業落實主體責任。”
劉鐵民在采訪中喜憂參半地說,“中國的職業健康基本是管理問題,是政策問題。中國要建立職業病防治體系,以及實現安全生產與職業健康一體化監管,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十九大提出: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內容,我覺得職業健康工作會越來越受到重視。”
編輯 包冬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