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婕
智慧社區探索現狀
文|許婕
現今智慧社區的發展模式可謂“百花爭艷”,由于缺乏真正能起到指導作用的操作細則,智慧社區有的是互聯網公司主導,有的是物業公司主導,還有的是家電廠商主導,不同行業的企業對智慧社區有著不同的想象和理解。
現今智慧社區的發展模式可謂“百花爭艷”,由于缺乏真正能起到指導作用的操作細則,智慧社區有的是互聯網公司主導,有的是物業公司主導,還有的是家電廠商主導,不同行業的企業對智慧社區有著不同的想象和理解。
通過對已有智慧社區解決方案或建設模式的比較分析,我們可以將當前智慧社區發展大致歸納為三種模式。
一種是“自下而上”的智慧社區建設模式。主要是提供單一業務的社區服務,如提供線上預約修理、預約鐘點工等,但這類社區O2O服務業務往往完全偏向于瑣碎服務的“軟”整合,用戶推廣成本高,擴張性較弱。與此同時,單一的所謂社區O2O商業模式也無法解決家庭各大智能終端、社區門禁、停車鎖等智能聯接與協同,只改善了社區業主單一的生活需求,離公眾理想中的智慧社區相去甚遠。
另一種是“自上而下”的智慧社區建設模式。主要是通過社區服務搭建一個平臺,構建智慧社區O2O生態圈,其中包括物業公司基于服務構建封閉智慧小區生態圈和物業公司聯合互聯網公司基于業務構建智慧小區生態圈兩大類,它們僅僅基于物業或O2O業務的切入。對比“自下而上”的建設模式,這種模式注重社區服務的優化整合,和物業合作也能盡可能多地解決社區事務。但用戶缺乏黏性,失敗率較高。此外,社區、家庭各個智能終端的全面聯接、協同與內容交互問題還是沒有得到解決。
第三種是一些家電數碼廠商推出的智能家居解決方案。通過推出智能家居App以及智能家電產品等,實現家庭各個智能終端的聯接與協同。但這一模式存在兩大難點,一方面現有傳輸標準或傳輸方式還是沒有統一,導致用戶使用的時候產生一定的割裂感,影響用戶體驗。另外由于廠商之間的利益斗爭,導致聯接技術封閉,無法兼容和協同其他品牌的智能終端,導致普及難度增大。另一方面,大多智能家居App無法解決社區門禁、車位鎖、儲柜等智能終端的聯接、控制和協同,同時也無法快速打通周邊的生活服務業務。而且單靠一家企業整合小區物業、業主及社區O2O等資源,操作難度也較大,難以復制,推廣成本較高。
目前,各地的智慧社區建設已進入白熱化階段,從各地的探索可以看出,智慧社區是未來發展的趨勢,更是未來居民生活的理想場景。
《智慧北京行動綱要》提出,在“十二五”期間建成1500個智慧社區,按照“便民、惠民、利民”的原則,建成智慧社區基礎設施網絡、智能高效便民的服務體系、安全高效的社區管理服務體系,實現社區居民“吃、住、行、游、購、娛、健”生活七大要素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互動化和協同化。截至2015年年底,北京全市已建成1672個星級智慧社區,占全市社區總數的58%,超額完成“十二五”期間建成1500個智慧社區的規劃目標。
目前,北京全市共有43個街道實現智慧社區全覆蓋。在全市1672個星級智慧社區中,五星級智慧社區224個,四星級智慧社區215個,三星級智慧社區814個,三星及以上社區占全部智慧社區的75%。

在北京做智慧社區的公司有以下幾種。一種是軟件服務公司,專門做智慧社區方面的軟件平臺建設,比如物業管理、社區O2O或者社區電商等,這類平臺適合輕度的智慧社區項目使用,比如只需要讓業主有一個平臺來進行物業報修處理、繳納物業費和考核物業管理人員,另外給業主提供一些小區生活服務和購物服務,就可以采用這種平臺。
另外一種情況是想從整體上進行智慧社區建設和管理的,需要專門的解決方案服務商,比如太川科技,不僅可以支持客戶的智慧社區服務平臺建設,還能提供相關的硬件產品支持,比如智慧停車管理系統、智慧物業管理、智能家居系統以及社區安防報警等。這類型適合舊小區改造智慧社區或者新樓盤規劃智慧小區的項目。
北京西城區廣內街道“智慧社區”社會服務管理平臺是智慧社區的一個典型,其一期包括智慧中心、智慧政務、智慧商務、智慧民生4大部分14個子系統。智慧中心記錄了街道所有的人、地、物、事、組織,這些數據精確到了每個社區的每個單位、每個樓門甚至每個井蓋。智慧政務借助信息手段,對部門、科室、社區業務進行科學分類、梳理、規范,創新服務管理模式,提高服務管理的規范化、精細化水平,包括社區一站式服務系統、十千惠民系統、社區陽光經費管理系統、綜治維穩系統、和諧指數評價系統等。智慧商務是以服務企業為主旨,包括槐柏商圈網、樓宇直通車、惠民興商一卡通、企業綠色通道等。智慧民生以轄區居民需求為導向,建設面向社區的各類專項服務的典型應用,包括虛擬養老院、智能停車誘導、全品牌數字家園、數字空竹博物館等。
近年來,上海市從便民、利民、惠民出發,以居民需求為導向,圍繞社區生活服務、社區管理及公共服務、智能小區和智能家居等方面,發揮地區優勢特色,建成了一批示范社區,實現了社會管理的智慧化、公共服務的精細化、人的生活方式便捷化,形成了新型、生態、可持續的社區發展治理模式。
2012年8月,上海正式啟動智慧社區試點工作;2013年11月,上海市發布《上海市智慧社區建設指南》,旨在加快實現創新驅動轉型發展、深化實踐“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重要舉措;2015年年底,智慧社區創新聯盟發布了《2015年上海市智慧社區需求調研報告》和《2015上海智慧社區發展白皮書》。此次調研由上海電信牽頭,聯合東方有線等聯盟成員單位歷時半年完成。白皮書顯示,上海市16個區縣共確定了50多家試點智慧社區。
目前上海智慧社區的基本模式是:基礎設施推動,重視數據和平臺建設;需求拉動,開發社區特色的智慧應用;政企聯動,推進社會化融資,但是不同試點的發展不夠均衡。
近日,普陀區長征鎮開放的智慧社區體驗中心,就是上海智慧社區中的典型代表。體驗中心內設置了智慧社區服務終端,展示了各類連接社區服務的App,涵蓋智慧出行、智慧醫療、智慧居家、智慧商圈等內容,打通智慧城市最后一公里。

長征鎮智慧社區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彌補了政府對社區服務統一管理手段的不足。通過建立統一的信息發布系統、綜合預約服務系統、公益管理系統、社區商業對接系統等公共服務應用系統,可以在門戶、App、微信、多媒體自助終端等基礎服務平臺上實現社區政府、教育、衛生、公益、體育、商業等領域的信息發布、預約互動、點評積分、商業優惠等服務,大量的居民行為數據沉淀、統計分析報表將是未來社區居民管理決策的重要依據。
在廣州市政府發布的《關于建設智慧廣州的實施意見》中,智慧社區的建設被作為一項重點任務,意見要求加快推進社區等領域的示范應用,促進廣州智慧城市的建設。
隨后,廣州市天河、越秀、海珠、番禺四區的多個社區被確立為第一批“智慧社區”試點,其中廣州市天河智慧社區省級標準化試點為廣東省首個智慧社區標準化試點,并走在了全國的前列。
試點以天河區林和街華新社區為主體,以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務為重點,將在2年時間里抓好“六個一”,以標準化手段促進城市管理和提升公共服務水平:一是建設一個智慧社區綜合管理服務平臺,基本實現智慧社區綜合管理和服務工作流程的標準化、規范化,為社區內的機構和居民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務;二是構建一套智慧社區服務標準體系,涵蓋社區管理和公共服務領域的標準覆蓋率達到80%以上;三是制定一批智慧標準,推動家政、智能家居、志愿者服務、電子商務等相關機構參與各級標準的制定;四是推廣實施一批智慧標準,社區服務設施、標志、環境、服務質量及管理等全過程標準宣貫率達90%以上;五是建成一個智慧社區標準化精品示范項目,將華新社區建成“智能化、精細化、人文化、社會化”的智慧社區標準化精品示范項目;六是培養一批標準化專業技術人才,力爭在智慧社區培訓標準化專業技術人員100人以上。
近日,武漢市質監局召開標準引領智慧社區建設推進會,會上啟動湖北省武漢市智慧社區標準化集成方案選型招標,這標志著湖北省出臺的智慧社區地方標準和聯盟標準,開始被實質性運用到小區建設中。目前,在智慧社區領域,湖北省先后出臺了7項湖北省地方標準和9項聯盟標準,數量位居全國第一。
湖北省將選出200家新建小區,以現有標準作為“門檻”,打造“湖北版”的智慧社區。此次啟動的選型招標,將從硬件設備、網關接入、線路安裝、網絡流量分配等方面,對智慧社區領域的上中下游企業進行篩選,為試點小區提供符合標準的設備及服務。
在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武漢市積累了寶貴的經驗,未來分級分類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時,將吸取武漢經驗。武漢市采取由易到難,在全國首創試點示范先行突破,再全面推廣復制的做法。自2011年起,武漢市公開征集智慧城市試點示范項目,并對遴選出的47個優秀項目授予“武漢市智慧城市建設示范項目”稱號,以此帶動社會各界參與智慧城市建設的積極性,取得了良好效果,被媒體譽為“武漢模式”。
2017年4月26日,《 蘭 州 市“十三五”電子商務發展規劃》正式印發,蘭州將開展“互聯網+智慧社區”建設,探索“便利消費進社區,便民服務進家庭”的城市社區商業新模式,鼓勵企業建設社區電子商務平臺和移動客戶端,整合線上線下供給渠道,打造社區便利快捷的網絡消費“微環境”。
2016年,銀川市已經完成了20個智慧社區的建設。2017年,智慧社區計劃新增待建80個,其中興慶區26個、金鳳區30個、西夏區24個。三區范圍內,將有更多市民體會到智慧社區帶來的福利。進小區刷臉、遠程診療、家門口掌握環境質量信息、取件只要輸入六位取件碼、健康直飲水送進門……這些服務將在2017年出現在更多銀川人眼前。
按照智慧城市便民、惠民、利民的宗旨,銀川將在社區原有基礎上部署安保、環境、公共服務、醫養服務、商業服務等一系列智慧化設施,全面提高市民的智慧生活水平,擴大智慧社區的輻射范圍。
在80個智慧社區開啟建設后,安保、環境、公共服務、醫養服務、商業服務等一系列智慧化設施將走進更多尋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