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 塵
復 古
辛 塵
北宋對晉人的推崇側重于領略晉人的自由精神,開辟出了尚意書風,并進一步賦予書法以“人格批評”的含義,注重書法與個人學問、氣節的關系。由于尚意書風理論存在一定的偏頗,從而產生了一定的流弊,宋高宗趙構開始對尚意書風進行反撥,最終在趙孟頫身上完成了書法等藝術方面的全面復古,使得書法的發展更加穩健。
崇晉;人格批評;趙構;趙孟頫;復古運動
作為北宋“新藝術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尚意”書風的實質是跳出唐人所崇尚的法度及其對書法點畫字形完美的形式主義追求,特別強調書法對書寫者性情、學養、氣節、態度等方面的表現,對獨立人格的表現。北宋諸家對晉人書法的推崇,不是像唐人側重于其形式與筆法的追摹,而是側重于其自由精神的領略。也就是說,同樣是以晉人書法為最高典范,宋人與唐人走的是兩條路,最有說服力的一個例證是,米芾學二王而歸于放筆一戲,以“刷字”標榜個性,成為尚意書風的代表書家;而同時期的薛紹彭學二王,則追隨古法,孤芳自賞,淹沒在尚意書風的大潮中。
毫無疑問,蘇軾、黃庭堅的努力是極有價值的,他們的書論可以理解為是對他們自己的書法的辯護與闡釋,但這種尚意書論進一步賦予了書法以“人格批評”的含義:一方面,相對于唐人的技法批評,尚意書論更重視人格批評,這是中國古代藝術批評的一個重要轉折;另一方面,就字與人的關系而言,晉人關注的是書法與人的儀表、風度的關系,唐人關注的是書法與人的情緒、情感的關系,而宋人關注的則是書法與人的學問、氣節的關系,這是對“字如其人說”的重要補充。

圖1 宋高宗趙構《賜岳飛手敕》

圖2 趙孟頫《致民瞻十札》其三
但毋庸諱言,這種偏重于倫理學的、人格批評的書法思想是有偏頗的,書法的本意是把字寫好,要寫好字就不能不深入研究筆法技巧,而“尚意”走向極端,在強調獨立人格表現的同時,有忽略書法技法的傾向,必然會招來詬病。南宋朱熹就認為蘇、黃把寫字的風氣帶壞了。平心而論,當時書法的衰退并非由蘇、黃造成,而是人們對其書法思想的理解有偏差。尤其是對初學者而言,學問文章缺少積累,沒有高度,如何能像蘇、黃那樣尚意?藝術修養、書法技法缺少厚度,沒有深度,如何能像米芾那樣游戲?可見,如果不以書法本身為目的,誰都可以尚意、游戲;如果書法本身也是追求,便不能無條件地尚意、游戲。否則,這樣的書法只能是不負責任的涂鴉。
南宋高宗趙構與他的父親一樣,對書法藝術有深入的研究(見圖1),在他看來,北宋諸家最值得推崇的是米芾,而米字也僅僅是行草可入“能品”。趙構的書法雖然從黃庭堅入手,轉而學米芾,但最終還是以晉、唐為宗,努力學習王羲之的書法,并且提出書法須以正書筑基,推求點畫,精研八法,然后才可以作行草。趙構的書學主張及其身體力行,可以視為對尚意書風的一次反撥。但是,一方面南宋朝廷掙扎在死亡線上,君臣處在抗金與議和斗爭的風口浪尖上,另一方面對北宋亡國的檢討、對新黨罪責的追究,導致對蘇軾一黨的平反昭雪,引發了南宋初期的學蘇熱潮。所以,尚意書法思想并沒有因為趙構的主張而被抑制。真正調整思路矯正尚意偏頗的,當推元代趙孟頫。
蒙元入主中原,以武力統一中國,但在文化上又不能不借助于漢人。宋宗室趙孟頫被舉薦到元大都,執掌全國藝壇,他的書學主張與書法實踐深受趙構影響,追摹晉唐,在深研法度的基礎上講究韻味(見圖2),兼擅五體,追求完美,不刻意彰顯個性,稱之為“復古”。復古二字大有深意。從政治上講,復古是復唐以上之古,與宋無關,不會遭忌;從藝術上講,晉唐是中國書畫藝術的正脈,復古是在元代政治極其黑暗的情況下,維系承傳中華藝術的優秀傳統;從書法實踐看,復古是通過研究晉唐筆法,對宋代尚意書風做出調整和糾偏。由此可見,在元代特殊的歷史條件下,趙孟頫倡導“復古”不是倒退,而是為了謀求更穩健地前進。
趙孟頫在元代的地位非常特殊。在他的周圍,從妻、兒、家人,到朋友、同事、學生,不是模仿他的書法,就是與他志同道合,這個圈子不僅越來越向四周擴展,漢人、蒙人皆學趙字,而且代代相傳,整個元代幾乎都籠罩在趙字的影響之下。如此深廣的影響力,在中國書法史上,除了王羲之,恐怕就只有趙孟頫了。
以趙孟頫為領袖和宗師的元代藝術復古運動,是整體的,主要包括繪畫、書法的復古,甚至還有印章的復古,并直接導致了篆刻藝術的形成。在書法方面,不僅真體、楷行草三種書體全面恢復古法,而且早已衰落的篆、隸也得到了重新整頓,甚至瀕臨失傳的章草在此際得到弘揚,涌現出一批章草名家,包括趙孟頫、鄧文原、康里子山以及元末明初的宋克,成為這一時期書法史上最靚麗的風景。相形之下,繼續追隨尚意書風者,不僅不成氣候,而且被深深地淹沒了。
J292.1
A
1005-6009(2017)69-0024-02
辛塵,本名胡新群,南京藝術學院(南京,210000)教授,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西泠印社社員,江蘇省教育書法協會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