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曉駿
退任中層干部管理的有效機制探索
焦曉駿
中層干部是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團隊的重要組成力量。中層干部達到任職年齡上限后一般應退任并回到教學崗位,但由于有些學校缺乏有效的管理機制,在實際執行中存在不少亂象。學校需將退任干部管理納入制度建設的軌道,以“民主決策、搭建平臺、明確職責、雙向選擇”為路徑,從而減少人力資源內耗,服務學校發展大局。
中層干部;“退二線”;非職能崗位
中層干部是中小學常規管理的中堅力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層干部在崗位上歷練一段時間后,有一些得到教育行政部門認可逐步提拔為校級領導,有一些因健康不良、工作失誤等原因中途去職,而多數通常在達到年齡“天花板”(退休前5~8年)時退任,俗稱“退二線”。總體上看,“退二線”是一種比較科學的干部管理機制,是推行干部隊伍年輕化、知識化和專業化的需要,既有利于吸納優秀的青年骨干進入管理團隊,也有利于老同志在退休前得到適當放松以保持身心健康。
中小學校不同于公務員人事體系,沒有所謂“非領導崗位”,理論上退任干部應全部回歸教學崗位。然而,教學崗位的專業化程度要求較高,雖然不少中層曾是學科骨干,但在工作重心長期偏向管理后,退任時實際教學水平大都不如從前。此外,個體間差異較大,中層退休干部身心健康狀況及各學校、各部門的管理人才資源貯備情況也是千差萬別。以上這些因素導致退任干部轉崗時,出現校領導不讓回(工作需要)、本人不愿回(狀態不良)或實際不能回(業務荒廢)等現象。
根據對校長們的調查反饋,我們對到達年限中層干部群體梳理出以下4類問題:
1.“到站不下車。”有的干部雖然達到任職年齡限制,但由于多種原因,校領導層對有關規定采取了 “選擇性忽略”,任由其正常在崗直到退休。不可否認,他們中確實不乏崗位經驗豐富、工作駕輕就熟者,為學校管理可以繼續發揮積極作用。但是,其中也存在因心態或健康原因工作激情減少、主動性不夠的“在位不為”者,還有依仗裙帶關系的亂作為者,甚至有想在退休前“撈一把”以至不保晚節者。
2.滋生“影子權力”。有的干部雖已退任,但仍然憑借其工作資歷或利用某些私人背景介入原部門的管理,存在待遇不減,余威猶在的現象。繼任干部反而有名無實,導致部門內關系復雜化,造成諸多管理隱患。
3.蛻變為“麻煩制造者”。有的干部對退任制度存在抵觸情緒,以“下臺干部”自居,心理失衡,與過去的表現反差極大。他們雖然能承擔一些教學工作,但喜歡對學校的人事安排、工作舉措評頭論足,喜歡唱反調、說怪話,甚至為了一己私利無事生非,做出不分場合亂提意見、捕風捉影寫舉報信等出格的事情,嚴重干擾學校管理。
4.過早成為“自由人”。有的干部退任后不愿再從事教學工作,考勤意識散漫,提前享受起退休生活。他們思想退化、工作退位、表現退步,或沉湎于酒桌、棋牌桌,或埋頭在電腦上做游戲族、追劇族,或養花草、愛魚蟲,甚至搞養殖、做經營。他們表面上不給學校添麻煩,但占用單位的人事編制,享受福利、補貼。這種現象不僅會影響人力資源配置效率,還影響普通教師特別是同齡教師的工作積極性。
以上典型情況,表面上是歷史、實際、個性、能力等因素復雜交錯的結果,實質上是學校這方面準備工作不到位,基本制度不健全,常規管理不規范,沒有能創設并形成退任干部發揮積極作用的氛圍,從而會產生不良影響,損害黨員干部良好的群體形象,對在職干部也會產生負面效應。
退任不是退休,不是休閑享受的驛站,不是工作懈怠的臺階,更不是人品降格的理由。整體上看,中層干部是教師隊伍中的佼佼者,退任后同樣應當是學校的寶貴財富。筆者以為,只要校領導堅持“態度重視、機制科學、溝通到位”的工作原則,依照“民主決策、搭建平臺、明確職責、雙向選擇”的工作路徑,形成退任中層管理的有效機制,可以減少不必要的人力資源內耗,凝聚更多正能量,服務學校發展大局。
以“態度重視、機制科學、溝通到位”為原則,要求校領導統一認識,將退任干部管理納入制度建設的軌道,要像選拔青年人一樣重視退任者,絕對不應存在“甩包袱”或“論親疏”的思維方式。一方面,學校要做好剛性的制度設計,明確相關過程與責任;另一方面,也要有柔性的思想溝通與感情鋪墊,以激發積極性與主動性來提升實際管理效果。
“民主決策、搭建平臺、明確職責、雙向選擇”是探索退任中層干部管理的有效機制的基本路徑。其中,“民主決策”是前提,是制度保障,學校在研究有關政策法規的基礎上廣泛征求意見,才可以防止因人設崗、減少主觀化與隨意性;“搭建平臺”是從校情出發、從實際工作需要出發構建具體工作環境的具體措施;“明確職責”是形成科學機制、理順關系、預防矛盾的關鍵因素?!半p向選擇”是尋求管理制度化與個性化平衡、讓退任中層保持積極性并發揮創造性的重要準則。具體工作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確立合理的工作量標準及測算模型。學校在集體研究并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參照在職教師的有關要求與各學科特點,初步確定退任中層的常規工作量標準,建立工作量測算模型,作為發放工作津貼的主要依據。
一般來說,退任中層大都會選擇 “教學+兼職”的工作模式,也可以選擇“全教學”,或在非職能崗位“全兼職”。工作量測算模型的主要構成要件自然是“教學工作量”與“兼職工作量”,而其他有關變量,如健康狀況、年齡及工齡因素等,應與普通教師的標準基本一致。
第二步,確定相對固定的非職能崗位菜單。校領導應跳出教學與管理的二維空間,圍繞學校教育發展大局,綜合考慮各項工作需要,搭建具有普適性的退任中層兼職平臺。學校工作并非只有顯性的“管理層面”與“業務(教學)層面”,還有其他隱性的非職能崗位,如服務類、研究類、文化類等,這同樣是增強教師團隊凝聚力、執行力的重要構成。如果對非職能崗位加以科學規劃并允許退任中層融入,可以發揮他們管理經驗豐富、視野開闊、策劃協調能力較強的優勢。
本文中所涉“非職能”崗位是學校管理、教學科研、對外聯絡的輔助崗位,其工作特點不再是“領導、決策、管理”,而是指導、研究、服務。因考慮到其“項目負責人”的特征,筆者在實際操作中嘗試采用“專員式”崗位(見文末表),表格中所列舉的崗位達30個,學校可根據辦學實際選擇設置。
第三步,明確職責與考核辦法,進行雙向選擇。在非職能崗位菜單初步確定并經行政會議通過后,校長室應給予公示并明確每個崗位的職責與考核辦法。例如:
政策監督員:熟悉教育法律法規,參加有關崗位培訓,負責教育政策、法規和制度的宣傳,收集社區、家長對學校、教師工作的意見與建議。量化考核項目為:
(1)做好教育政策、學校工作的宣傳,每月進行一次“進社區”咨詢、調查與宣傳活動;
(2)根據社區、家長反映的問題及上級信訪部門的反饋信息,每月向校長室報送一次《近期學校工作輿情匯總》;
(3)每月結合有關教育輿情與政策,參加一次教研組活動進行有關行風建設的案例評析;
(4)每學期結合《教育法》《教師法》及熱點主題,做一次有關師德與行風建設的講座;
(5)每年5月至7月,專門協助教務處做好有關學校招生、考試的電話咨詢工作。
再如:
食品監督員:熟悉《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及食品衛生安全管理制度,熟悉市、區教育行政部門有關食品衛生管理要求,對師生的飲食安全負督查責任。量化考核項目為:
(1)積極配合食品衛生監督部門的檢查工作,負責檢查食品衛生等資料的檔案管理;
(2)負責進行午餐配送原料及配料的質量驗收抽查,督促做好臺賬資料登記。每周不少于兩次晨驗,要求上午5:30前到崗(筆者所在區域執行食材招標配送制度);
(3)負責督查食堂環境與食品加工、存放過程情況,包括消毒,防蠅、防鼠設施使用情況。每周抽查不少于兩次;
(4)督查食品留樣管理,督促校醫做好每個批次留樣記錄(留樣品名、時間及周期),負責校園飲食安全預案的落實。
對于非職能崗位“專員”的工作,應制訂簡明清晰的量化考核表,采取每月個人填報、部門審核、行政處匯總的形式,按百分制統計作為月工作量完成比例的依據。年終考核時,不僅可以根據年度與學期工作完成率進行分析,還可通過家長、同事進行有關問卷來評估實際工作效果。此外,對盡心做好崗位工作且有突出表現的退任中層,如獲得上級有關表彰、發表有關論文、撰寫有關宣傳報道等,應給予獎勵。
需要指出的是,退任中層中還有兩類“特殊”干部:“重拾舊夢”型與“力不從心”型。前者一般在青年時已是業務骨干,對學科教學或科研有執著的追求,他們希望從繁雜事務中解脫出來,專心于自己鐘愛的課堂、課題,或帶徒傳藝,或整理成果,或將特級、正高作為工作目標;后者則在身體健康方面不太理想,平時就常跑醫院、病假較多,他們對退任后的安排心有余而力不足,希望提前進入“休養模式”。對于前者,學校應予鼓勵并通過配徒弟、配助手、配經費的形式給予人力物力的政策性支持,對其工作成績與研究成果充分肯定,樹立其立足課堂、愛崗敬業的典型形象;對于后者,則應參照“病退”的人事制度,主動幫其完成申請報批程序,在獲得批準后執行相應待遇,并在生活方面給予關心??傊?,退任中層的管理也是學校工作的重要一環,需要形成良性的透明的管理機制,讓“重拾舊夢”者夢圓,讓“力不從心”者心安。

××中學非職能部門設置及崗位安排表
G471.7
B
1005-6009(2017)82-0047-03
焦曉駿,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第十中學(江蘇蘇州,215028)校長,高級教師,蘇州市英語學科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