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本刊向廣大讀者推薦王文生同志學習黨的十九大報告撰寫的文章。文章根據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新時代新思想新目標,北京市建設四個中心的新功能,抓住京津冀一體化時尚產業圈發展歷史機遇,闡述了他就任駐會副會長后,勇于開拓,謀劃布局,創建北京服裝行業“兩會一刊”齊頭并進的新格局,推進三個創新工程的有序實施,落地生根,尤其是在北京市政府有關部門、時尚控股公司的大力支持下,發起創辦了:北京時裝周、北京時尚消費月、京津冀“百強青年設計師”推選活動等有廣泛影響力的標志性時尚活動,為北京時尚產業進入發展的快車道奠定了示范基礎,開了個好頭。期望業界同仁為北京時尚產業發展積極建言獻策,展開討論。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七大戰略決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分兩階段”的戰略安排,特別是首次提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并作為戰略目標。要求我們緊扣社會主要矛盾變化,通過結構性改革和系統優化著力解決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為導向重構供給體系。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一方面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與支持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協同推進,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另一方面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的增長點,形成新動能。
北京市委十二屆二次全會全面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指出:首都發展的全部要義在于建設偉大社會主義祖國的首都,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國首都,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以首善標準加強“四個中心”功能建設,做好四個服務。全會強調:要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要充分用好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政策,激發市場主體活力,重點關注并加強金融、文創和創新型企業總部發展。
北京服裝行業在首都新時代改革發展中既面臨挑戰又充滿機遇。傳統的制造業部分不僅僅要堅決疏解,而且必須與天津、河北省的對應產業優化整合;同時更要充分利用北京設計創意人才、機構聚集和國際國內的傳媒資源豐富的獨有優勢,做大做強全國文化中心的時尚理論、時尚創意和時尚營銷內容,推動京津冀地區時尚產業的全面提升,迅速縮小與長三角、大灣區的時尚度差異,助力文化中心建設,逐步強化北京代表中國在全球時尚產業領域的話語權。
為貫徹落實十九大和市委十二屆二次全會精神,北京服裝行業的相關協會組織決心進一步深入推進“三個創新工程”:
一是創新組織形式。順應抓疏解促提升的要求,進一步凝聚時尚創意力量,北京服裝紡織行業協會協同天津、河北紡織服裝行業協會共同發起成立了北京時裝設計師協會并得到了北京市政府的批準。同時北京服裝行業相關協會積極與北京都市產業涉及時尚生活的眾多行業組織互動聯合逐步形成了覆蓋京津冀地區,跨越諸多制造、服務和文創行業的時尚產業聯盟,北京服裝紡織行業協會、北京時裝設計師協會和《時尚北京》雜志也在創新融合的過程中成為了京津冀地區最具影響力的時尚產業服務平臺。
二是創新活動方式。2016年上述創新時尚服務平臺(簡稱“兩會一刊”)聯合北京時尚控股創辦了“北京時裝周”,北京從此誕生了以這座偉大都市命名的時尚節日。2017年京津冀三地時尚聯盟支持“兩會一刊”成功開展了首屆京津冀“百強青年設計師”推選活動,未來每個年度都將會有一大批被廣泛推薦和嚴格篩選的時尚設計青年人才得到更系統更充分的創業服務和成長助力。乘著十九大和市委全會的東風,“兩會一刊”接受北京市商務委的委托,于年末舉辦了首屆“北京時尚消費月”活動,首次跨出服裝領域聯合服飾、首飾、家居、化妝品、數碼、汽車以及美容、健身、時尚培訓等時尚設計、制造、服務、營銷組織和機構為首都的消費升級和市民獲得感的增強探索創新。目前“兩會一刊”正在政府有關部門的指導下,聯合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時尚團體為服務首都文化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建設積極探討創辦“北京國際科技時尚周”,將全球和我國最新的科技創新成果在時尚生活中的應用及時、充分集中交流展示,助力科研成果轉化。“兩會一刊”還正在與有關地區政府、企業積極對接,利用疏解轉移騰退出的空間培育打造京津冀優秀時尚設計人才的“雙創基地”、時尚服務業的聚集區域。
三是創新時尚理論。社會意義的時尚可以從個人行為模式、群體生活方式和社會文化理念三個層面來考量,恰恰對應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個人、社會、國家的三個層面的要求,這是我們時尚觀的理論核心。北京作為全國的文化中心,必須要講好中國時尚故事,必須在全球時尚領域貢獻中國智慧、提出中國方案,在林林總總的時尚世界中彰顯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這是“兩會一刊”的使命,尤其是《時尚北京》雜志創新時尚理論的重大課題。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首都人民對時尚生活的期待就是“兩會一刊”的努力方向。目前,無論對照中央要求還是民眾期待,北京時尚產業都存在發展不充分、區域不平衡的問題。在科技創新推動時尚產業轉型升級的必然趨勢下,“兩會一刊”必須更具針對性的服務于首都“四個中心”建設,逐步實現時尚行業的融合化、時尚產業區域立體化、時尚資源整合平臺化,最終以數字化、信息化的時尚產業形象支撐北京的首善標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