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8日,第二十六屆萬寶龍國際藝術贊助大獎頒獎典禮于北京松美術館盛大開啟。今年萬寶龍將此獎項授予企業家、收藏家、當代藝術家王中軍先生,向他在促進中國當代藝術發展、推動藝術普及、致力國際文化交流方面做出的貢獻致敬。萬寶龍北亞區總裁張鍇先生為王中軍頒發獎杯,以及萬寶龍藝術贊助人系列西皮歐內·伯吉斯限量版書寫工具。在中國當代藝術領域有著廣泛影響力的學者、作家、藝術家及收藏家馬未都、岳敏君、唐炬等出席了頒獎典禮,并與王中軍就中國藝術的發展與推廣展開了深入探討。中國地區評委劉杰先生、龔明光先生共同見證這一歷史時刻。
在過去的26年里,萬寶龍國際藝術贊助大獎讓世界了解了數百位藝術贊助人的卓越貢獻,積累了寶貴的文化藝術財富。未來,萬寶龍將繼續堅定地推動這份事業,用更具包容性、更有創新性的思路和平臺,通過支持藝術贊助人,為全世界的藝術家提供更多可能性,為促進全球文化事業的發展繼續邁進。
《時尚北京》對話王中軍
《時尚北京》:作為此次萬寶龍國際藝術贊助大獎的獲獎人,我們多次提到王中軍先生跨了很多界,身兼數職。您既是電影人,也是藝術家,是收藏家,也是藝術贊助人。今天想跟您討論一個話題,關于藝術贊助的多元化,想聽王總怎么看?
王中軍:除了一百個零錢電影院以外,我的其他藝術贊助行為沒有那么強的計劃性。但是我們有一個華誼兄弟公益基金會,這個基金會是我跟我弟弟發起的,作為企業家,總覺得應該為社會做點事,所以在公司組建了一個公益小組。華誼公益基金的工作人員,所做的事是為了把錢花的合理,有計劃、有審計、有考核,所以這個是有計劃的。我去買任何一個藝術家的作品,這個行為無形中有收獲,又幫助了藝術家。2000年是我第一次接觸中國雕塑,那是中央美院的一個教授,他找到我說,王先生我們有十個雕塑藝術家想去巴黎的沙龍大展,你能不能資助我們。我當時對中國雕塑不太敏感,但我非常喜歡雕塑,所以我說沒有問題。之后我付了他們一筆錢,他們去了巴黎參加了展覽,據說那次還有一個人得了金獎。現在這些藝術家里有幾個已經很有名了,比如田志新(田世信)老師、向英老師、瞿廣慈、蔡志松老師等等。雖然當初我贊助了十個中央美院的教師和學生,但那時沒有“贊助藝術”這種說法,所以這次獲獎是我第一次聽說“贊助藝術”,我原來聽得最多的都是投資藝術。
《時尚北京》:其實在藝術傳播方式上,也呈現了一個多元化的趨勢,這方面王總對藝術傳播的方式有何看法呢?
王中軍:現在各種媒介太多了,我覺得對藝術的感受,美術館還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不管怎么樣,在網上看畢加索,看梵高,我覺得還是不如在一個殿堂的空間里面去靜靜欣賞。比如岳敏君的畫沖擊力超級強,確實是咱們所謂中國當代藝術這批里頭的旗幟性人物,在繪畫語言、能力,包括對內心的一種表現,當你站在一幅大尺寸的畫面前,靜靜的在美術館觀看,和畫廊展的一個開幕展完全不一樣。美術館里頭的業態會變,會出現新媒體的展覽,新的藝術表現方式,美術館是百年大計,是更長遠的一個百年大計。松美術館使我得到了太大的一種對藝術的滿足,我付出了很多精力。當看到我這些藏品運進來布展的時候,我就像工作人員一樣聽著這個、聽著那個,比如種這個院里的樹的時候,每棵樹種在哪,我就像個園丁一樣,整個過程使我很滿足。范迪安老師來了兩三次,他的幾句話對我有很大幫助,人是靠鼓勵的,我做了一個東西,人家表揚你兩句,我覺得上了一個臺階,將來會有很多朋友都想做美術館,到了你的松美術館看完以后,說你看這活干的,精致。
《時尚北京》:其實在座的每一位,包括王總剛才說這么多,實際上都是想用不同方式讓大家可以和藝術拉近距離,讓每個人感受藝術帶給我們心靈上所有的那些給予。實際上我們進入一個范疇就是大眾藝術的普惠,那如何去推動?
王中軍:去美術館看藝術展是一個愛好,也是有一種傳播。假如我周邊的朋友,我會告訴他們去歐洲必須得去巴黎的美術館去轉轉,尤其要帶孩子去看。現在這種量越來越大,以前去國外的美術館,中國人的面孔非常少,但比例非常高,尤其現在去美術館的年輕人非常多。在藝術教育方面,中國的很多城市一點都不差,我們的孩子們從小就拿畫筆畫畫,十個孩子有三個說要上個美術班的。其實中國藝術的基礎非常好,我覺得中國是可以出藝術家的地方,只是教育目的,不過現在觀點都在變。這些年教育機構,中國一些企業領先發展的非常厲害,中國的這些進步,企業家精神和企業家對中國社會的推動,我覺得還是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他們已經開始引導教育不是那么強的目的性,你學繪畫,你的繪畫未來要滲透在你的血液,是伴隨你一生的一種藝術修養。而不是說上了美術班,孩子就要成為名家,不是這個意思。我覺得中國教育現在也正逐漸的變化,這是中國特別大的文化進步。我覺得中國不缺基礎教育,特別是一線城市。但最重要的還是引導,家長的引導,社會的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