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雪嬌
摘要:課堂導入設計既是一門藝術,也是一種創造,語文課本是一個博大的知識體系,前后的知識點,題材的內容,藝術的風格等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在教學中采用背景知識、文體知識、傳統文化常識導入能有效引導學生進入課堂情景,對整堂課的內容有預見性!
關鍵詞:中學語文;相關知識;導入法
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生的思維過程往往是從疑問開始的”。富于藝術性的導入,能開啟心智門扉,誘發濃厚興趣,激發情感共鳴,給學生以活力,帶來快樂和美的享受,使學生聽之有趣、悟之有味,欲罷不能,從而進入課堂學習的最佳狀態。課堂導入既是一種教學手段,又是一門教學藝術。語文課導語的設計最常用最直接的就是利用相關知識導入,我認為利用相關知識導入有下幾個技巧:
一、利用背景知識導入
“文以載道”,文學作品大多源于生活,反應的是作家對于某一背景,某一時代對客觀外在的再現或主觀認識的加工。有些課文,蘊含著作者深沉的感情,但學生如果對作品所處時代背景不了解,就很難把握課文內容。所以在導入時要恰到好地處為學生講解一些文章涉及到的內容和背景,這樣,能使學生更深層次地理解文章的內容和背景,更好地感悟作者的感情。從背景知識導入,不是平白的介紹歷史背景,而是要想方法激發同學們的興趣。如講《最后一課》時可這樣設計導語:“普法戰爭爆發,法軍大敗,普魯士軍隊長驅直入,占領了法國南部的阿爾薩斯、洛林等地,不僅如此,而且殘暴地要剝奪孩子們學習本國語言的權利。戰爭是如此沉重,但法蘭西人民并沒有被侵略者的暴行所嚇倒。相反,激發出來的是廣大民眾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使年幼的孩子們迅速懂事與成熟,戰爭付出了代價,但喚醒的是民眾的心靈,這就是最后一課,最震撼人心的一課!”以歷史背景知識導入新課,“未成曲調,先有情”恰似濃墨重彩的畫外音,能激起同學們的興趣,他們會很想知道,這最后一課究竟是怎么上的,是怎么喚醒民眾心靈的。
二、利用文體知識導入
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早已指出:“溫故而知新。”這種一方法就的提出說明了知識存在著邏輯聯系,新舊知識是有連續性的。無獨有偶,美國現當代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加涅也提出了累計學習的理論,他的基本論點是:學習任何一種新的知識技能,都是以已經習得的、從屬于它們的知識技能為基礎的。《語文課程標準》也提出“能圍繞所選擇的目標加強語文積累,在積累過程中,注重梳理。”新舊聯系,溫故知新,既能鞏固舊的知識、克服遺忘,又能讓學生自信百倍,去學習新知識。語文課本是一個博大的知識體系,前后的知識點,題材的內容,藝術的風格等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所以,在教學中教師可采用知識導入。為了使學生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系,有必要做一些適當的舊知識提示,使學生產生一種知識的前后貫通感,在原有的認知結構的基礎上迅速同化新知。“通過回憶舊知識,引導學生從已知走向未知,進而使知識系統化,更能促進學生積極思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比如講柳宗元的《捕蛇者說》可以從周敦頤的《愛蓮說》、韓愈的《馬說》等入手,總結“說”這種文體的特點;講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可以從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柳宗元的《小石潭記》入手,總結“記”這種文體的特點。這樣可以使同學們腦中形成一個系統的知識鏈,記憶更加清楚,進而產生興趣,樂學,善學。知識性導入需要注意的是歷史背景的介紹要緊扣課文的主題,簡明扼要,不能面面俱到,能做到新舊知識相互滲透就好!
三、利用傳統文化常識導入
面對對傳統文化知之甚少,集體觀念淡薄,個人至上,盲目崇拜洋文化,缺失民族自豪感的學生,在語文教學中強化傳統文化,將傳統文化與語文課堂有效高效結合,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語文課若采用傳統文化嘗試導入,會更有利于將教學上的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目標的落實,在教學中潛移默化的培養學生的名族自豪感。比如我們在講解《成語使用》的專題課時,我們就可以把成語的來源分為神話傳說、寓言故事、歷史故事、文人作品、外來文化,利用看圖片猜成語的方式,通過利用傳統文化來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再比如,在講授《對聯六副》時,老師可以從解說“門當戶對”這一國學常識來透露信息給學生——對聯的結構形式特征,這樣可以加深學生的印象;還比如,我們在講解《漢字》專題時,我們可以模仿漢字聽寫大會的形式,教師出示一些古體字(山、人、子、旦、上、下)的圖片,讓學生猜并根據象形字解釋其意思,這樣來導入學生會覺得簡單有趣,并對這一堂課的內容充滿期待!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特點決定了在語文教學中學生須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傳統文化智慧。起源于數千年前的中國傳統文化,滲透到現代語文教學中,影響著現代語文教學的發展。語文教師要吸收傳統文化中的積極思想和優秀成果,提升學生的人文價值導向與學生的文化底蘊,發揮傳統文化對語文教學的促進作用。
總之,無論哪一堂課,都是以傳授知識給學生為最終目的。在講授新課之前,學生總是已具備了一定的知識儲備。如果教師能根據教材內容,結合學生所學的知識來導入新課,在新舊知識間為學生架起一道橋梁,讓學生自己去走,這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語文課程標準》也提出“能圍繞所選擇的目標加強語文積累,在積累過程中,注重梳理。”語文課本是一個博大的知識體系,前后的知識點,題材的內容,藝術的風格等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所以,在教學中教師可采用以上方法導入。
參考文獻:
[1] 荷澤師專學報1993年第1期《語文課‘鳳頭設計談》作者:察鳳娥 孟游
[2] 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5月29卷 第3期
[3] 《中學語文課堂的導入與收束藝術探微》作者:汪麗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