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琳琳
勤勞致富“三步走”
——記一師四團林管站職工周松林
□廖琳琳
周松林自從調入一師四團林管站后,相繼承包了吊干杏、紅棗、苗圃地等百余畝土地。10年里,周松林刻苦鉆研紅棗種植技術、畜牧養殖技術、苗木繁育技術,實行種養結合的發展模式,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年收入由以前的4萬元增加到了如今的近40萬元;一家過上了小康生活。
2006年,當紅棗剛在四團落戶之際,周松林主動承包了地處偏遠、土質差的18畝紅棗園。那是剛開墾的荒地,沒人愿意承包,周松林卻認為“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在分析了紅棗的發展趨勢和見效快的優勢之后,他二話不說便與團里簽訂了30年長期租賃合同,開啟了他勤勞致富的第一步。
種植的前幾年,由于成本投入大、缺乏科學管理,棗園連續虧損10余萬元。周松林沒有被困難嚇倒,認真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持續加大成本投入,改良土壤,使原有的土層條件得到了顯著改善。同時,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措施,向團林果業專業技術人員請教,甚至到塔里木片區實地觀摩學習先進經驗和科學管理模式,解決了管理技術不到位、修剪方法不當、水肥投入不夠等制約紅棗高產的瓶頸問題。
“半數花,一樹果,滿樹花,半數果”,是周松林筆記本上最醒目一句話。為了把這個生動的理論運用到實踐的真知中,讓紅棗達產增效,周松林堅持對水肥的使用、藥物比例、農家肥投入等重點環節進行了科學配備,踐行“三五九”修剪法,實施“引蜂授粉”,提高坐果率。功夫不負有心人,由于果子大、口感甜,果品質量高,2009年以后,紅棗園的效益越來越好,每年為他帶來至少10萬元的利潤。
周松林看到周圍的人都在想盡辦法致富,心想:只種紅棗,啥時候才能致富啊?為了規避自然、市場給棗樹帶來的風險,他看好羊肉市場,決定養羊。于是,他又邁開了致富的第二步。
2006年,周松林毅然拿出家里的所有積蓄,買回了50只羊。由于沒有養羊經驗,一次,他的一頭奶羊產羔時得了病。他不懂給羊治病,耽誤了時間,等獸醫趕到時,羊已經沒救了。從此他決心學習養羊技術。羊生病時,他悉心照料,添草喂水,絲毫不怠慢,甚至每到母羊快生產的時候把床鋪搬到羊圈,他漸漸地學會了給羊打針喂藥。
經過成年累月的跟羊打交道,周松林在飼養羊和給羊治病方面有了經驗,把自己學到的知識和總結的土方法分類記載。幾年下來,他“創作”了厚厚的一本“養羊經”,大家也戲稱他是“羊迷”。
2012年,周松林的果樹遭受了較大的凍害,但他的收入并未減少,“這都是我的羊幫了大忙了!”周松林自豪地說。
在精心飼養和細致謀劃下,羊群漸漸壯大。然而多年來,羊群的品種退化,導致每只羊的效益也隨之減少。周松林也多次賣掉品種退化羊,購買新品種雜交羊,實現羊群的更新換代。
目前,周松林的優質羊群已經發展到了300余只,去年,他僅靠養殖這一項年收入近15萬元。

2004年以來,四團大力發展特色林果業。為了能早日實現致富夢,周松林覺得培育吊干杏苗前景可觀,并積極響應兵團、師、團黨委號召,全身心投入到“三化”建設中,踏上培育苗木花卉的致富第三步。
2006年下半年,周松林籌錢又承包了30畝開荒地,用來培育杏苗。苗圃地偏遠,水電不通,環境相當惡劣,土壤條件差,石頭含量多。人們都說這塊地挨著戈壁灘,沒有什么經濟價值。周松林堅信人定勝天,點蠟燭,拉水喝,吃住在苗圃地。朋友勸他放棄,但他拒絕了。
剛開始培育苗木,由于沒有經驗,加上凍害天氣影響,杏苗達不到技術標準,苗木成活率低,大多數賣不出去,最終賠了錢。但是他沒有放棄,向銀行貸款3萬余元,用于生產資金周轉。
為培育出好苗,周松林虛心向林業技術人員學習苗木培育技術,查閱苗木種植管理書籍,嚴格按管理要求和技術措施落實苗木生長各階段工作。通過精心管理,科學種植,他培育出的苗木達到了優質苗木的標準。家庭年收入也不斷增加,不僅還清了欠款,還有了6萬元的存款。這更增強了他科技種樹、勤勞致富的信心。
2014年,四團黨委進一步加快城鎮化建設,出臺相應優惠政策,繼續鼓勵職工承包苗圃地,培育苗木花卉。得知這消息后,周松林要求再承包33畝苗圃地。有了前幾年育苗的經驗,他信心倍增,放水、犁地、施肥、買種、播種……新一輪的苗木培育工作順利展開。
目前,周松林的苗圃地共培育了杏樹、柳樹、楊樹、沙棗、四季玫瑰、薰衣草等30多個品種、近70萬株苗木花卉。他的苗木除了滿足團城鎮化建設外,還銷售到烏什縣、溫宿縣、阿克蘇及阿拉爾等地,甚至出現了供不應求的現象。一年下來,苗圃地收入可達10余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