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都會有這樣的體驗:
★孩子還不會說話的時候,就會模仿父母的動作,比如點頭、搖頭、打電話的姿勢。
★長大一點,時常調皮地學父母說話,越是不讓學,越是覺得有趣。
★到了一定階段,喜歡玩過家家游戲,模仿著媽媽炒菜的樣子等。
這些都是孩子的一系列模仿行為。孩子的模仿行為通常沒有什么動機,是因長時間受某人影響和熏陶,不自覺產生的無意性行為。
模仿也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本能。特別是0-6歲階段的孩子,大腦正處于活躍的黃金日寸期,模仿和吸收能力十分驚人,很容易就可以模仿父母的行為。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可塑性和模仿力也在減弱。孩子的學前階段,具備非常大的可塑空間,充滿了無限可能。愛模仿的孩子是聰明的體現,模仿幫助孩子學習和適應,有利于孩子理解他人情感。
所以父母一定要把握好這個關鍵期,對孩子的模仿行為加以正確的引導,幫助孩子培養良好的習慣。
給孩子樹立正確的模仿榜樣
孩子小的時候,家庭是他成長的第一環境,父母是他接觸最多的人。你在家中罵罵咧咧,孩子也愛口出不敬;你在家中不愛收拾,亂擺亂放,孩子也雜亂無章,生活習慣較差;你不尊重老人,背地說壞話,孩子也容易變得不尊重父母,不懂感恩。
兒童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說:“若家中人之舉動文雅,他(兒童)的舉動大概也會文雅的;若家中人之言語粗陋,他的言語大概也是粗陋的。所以做父母的不得不時時謹慎,務使己身堪有作則之價值。”正是在告誡父母嚴于律己,給孩子做好榜樣,想教育出什/厶樣的孩子,當父母的首先要做出表率。孩子的模仿是方方面面的,從父母的一句口頭禪到說話的語氣、手勢,到對待人事物的態度、個人氣質,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孩子的行為習慣、塑造著孩子的性格品質。
注意篩選,創造良好的“模仿環境”
孩子的成長環境是復雜多變的,因為孩子需要跟外界接觸來獲取信息和與人交往。
我們周圍充斥著太多的信息,魚龍混雜,然而由于孩子心理不成熟,辨別是非能力低,所以往往不能分辨哪些值得模仿,哪些是壞的不應該模仿。這個時候就需要家長承擔起監護人的責任,為了孩子身心健康的發展,家長一定要有所篩選,給孩子創造健康良好的“模仿環境”。
一位媽媽講了這樣的經歷:她的女兒豆豆有一天玩著玩著突然對著她的胸口打了一拳,她十分震驚:怎么女兒突然學會打人了,平時她也沒見著誰打人的動作,怎么就學會了?偶然的一天,她在陪女兒看她最喜歡的動畫片《×出沒》時,驚訝地發現片中充斥著各種打架、惡作劇的場景。她忽然明白了,孩子肯定就是模仿了動畫片中打人的動作,并且不自覺強化為了自己的行為。后來這位媽媽再也沒讓女兒看這部動畫片了。
家長要幫助孩子“凈化”和優化環境。例如不要讓孩子觀看血腥暴力的影片、減少孩子與一些行為習慣惡劣的同齡小孩玩耍的機會、多陪孩子閱讀傳遞美好品質的繪本、家里創設一些有助于智力開發的器材區等。
《三字經》中有“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的名句,孟母“三遷擇鄰”“斷機教子”等膾炙人口的故事,正是在告誡后世的父母,給孩子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十分重要。
糾正不良行為,強化良好行為
孩子年齡越小,矯正不良習慣所需的時間越少,效果也越好。觀察和理解孩子的行為是每一位父母教育過程中的智慧。家長在照顧孩子的過程中要注意用心觀察,當發現孩子出現不良的行為,如說臟話、啃指甲、愛打人等一些不良行為,家長可以采取的方式有:
★冷處理,不理會。
★用其他玩具或活動轉移注意力。
★用表情、動作表示否定。
當孩子發現自己的某種行為得不到父母的反饋或是發現父母不喜歡,自然就會漸漸喪失繼續模仿的興趣和動力。不良行為就得以糾正。在糾正不良行為的同時,家長也要注意采取措施強化孩子的良好行為。因為孩子對正確的事物模仿越多,積累的生活經驗就越豐富,想象和思考的空間就越開闊,創造的靈感就越活躍。
例如當孩子模仿超人,假裝要保護家里人或小伙伴時,或是學習優秀動畫片、繪本中正直勇敢的人物形象時,家長要及時與孩子互動,照著孩子的樣子一起模仿,或是伸出大拇指給他稱贊。孩子感受到家長的認同感和一起模仿的趣味感,就會強化這種良好行為在他心中的影響,逐漸養成正直、勇敢等優秀的品質,對良好習慣的養成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鼓勵和幫助孩子模仿,培養獨立性
模仿是孩子邁向獨立的過渡期。如孩子有時看到媽媽打掃衛生,他也會模仿著媽媽的樣子拿起掃帚掃一掃地;看到媽媽疊衣服,他也學著疊疊毛巾、小襪子。父母應準備一些適合孩子使用的專人物品,充分滿足孩子的這種“自己做”的強烈愿望,比如,小孩子專用的小碗、筷子、模仿廚房用品的玩具、一個小凳子使孩子能夠自己在洗手池洗手等等。當看到孩子渴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獨自完成一件事情時,家長要給予肯定和鼓勵:“真棒,會自己疊衣服啦!“多試試,下次肯定能做得更好!”。也許孩子在模仿的過程中做得不夠好,有時讓人啼笑皆非,比如模仿媽媽給自己洗澡的方式,自己洗澡,結果把水弄得滿地都是,還浪費很多沐浴露。家長不要太在意孩子模仿行為的失敗和不足,或者剝奪孩子下一次獨立嘗試的權利,與孩子培養獨立性和想把事情做好的決心相比,這些小缺點又算得上什么呢?
家長只需耐心地把正確方法和注意事項教給孩子,去幫助孩子更好地獨立完成一件事。接下來,就只需跟著時光一起,靜靜等待孩子自信、獨立地成長吧。
(錢志亮 北師大教育學院副教授、碩士導師,成立有錢志亮工作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