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生鋒
摘要:基于高中教育教學實踐,有序開展高中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指導策略研究,對學生面對人生選擇時能做出準確判斷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要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職業認知;建立學校職業指導中心,適時引入職業興趣測評系統;優化職業規劃教師隊伍,積極宣傳職業生涯規劃理念。
關鍵詞:高中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策略;職業認知
高中階段正是青年學生處于心理和生理成熟前的動蕩階段。一方面,受社會閱歷等因素的影響,處事較為單純,遇事不能全面、長遠考慮,當理想與現實發生沖突時,容易產生強烈的受挫感;另一方面,受信息化時代各種信息獲取途徑的影響,大部分高中生有較強的獨立性,已具備相應的評估和判斷能力,開始主動思考適合自己的未來職業。在高中階段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指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能為學生后續的職業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職業認知
職業生涯規劃應作為高中階段的重要課程,要制訂合理的教學計劃。相關的調查研究結果顯示,有近30%的學生認可職業生涯規劃的課程以選修課的形式出現較為合理,課程目標要貫穿于高中的整個階段,每個年級的教學內容要結合學生發展的實際進行確定。高一的側重點在于幫助學生學會正確分析自己的性格、興趣愛好、能力,形成職業意識,認識到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性,樹立未來職業理想;高二的側重點是讓學生了解不同職業的相關知識、就業趨勢以及社會職業人才需求情況,能根據確立的職業偏好參與相關職業實踐活動;高三要通過參加高考志愿咨詢會和職業咨詢會,根據興趣愛好評估各種職業信息,由此選擇適合自身水平和發展的專業。
職業生涯規劃還可以通過學科教學進行滲透。例如,在教學Unit 2 “Olympic Gams”一課時,教師可引入學生熟知的體育明星,如孫楊、林丹、姚明、劉翔等人的事例組織學生進行討論:“職業運動員需要哪些職業素養?”“從什么階段開始訓練效果最佳?”“這些運動員之所以能在各自領域中成為佼佼者,他們具備了哪些成功因素?”學生們會投入極大的熱情參與討論與思考,從而全面了解運動員這種職業,在深刻感悟“更高、更快、更強”奧運精神的同時,會關注自我職業精神的培養。
二、建立學校職業指導中心,恰當引入職業興趣測評系統
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在職業生涯規劃方面具有強烈的個性特征,簡單的課堂滲透顯然無法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也不符合社會發展趨勢。因此,有必要建立學校職業指導中心,根據學生實際情況,為學生提供富有個性化的職業指導和咨詢。
咨詢中心可以采取傳統的一對一、面對面的咨詢交流形式,也可以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建立學校職業規劃指導網站,定期在網站上發布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相關的圖片和視頻資料,可重點介紹成功案例,還可以借助當前應用廣泛的微信群,邀請班主任、學生、家長、專業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教師加入,隨時指導學生高考志愿的填報和對未來就業方向的選擇。學生之間、家長之間可以相互交流,共享職業信息。這種形式不僅能拓展高中職業生涯教育渠道,還能緩解高中學校職業指導壓力。此外,學校還可以引入職業興趣測評系統,根據學生興趣愛好、職業傾向、工作能力、性格特點等進行測試,以幫助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
三、優化職業規劃教師隊伍,積極宣傳職業生涯規劃理念
當前很多高中學校因缺乏專業的職業規劃教師,導致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工作無法有效開展,要改變這種現狀,就要優化職業規劃教師隊伍。
第一,聘請社會各界成功人士。學校可聘請本地各行各業的成功人士作為學校職業生涯規劃指導顧問,定期到學校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指導學生制訂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第二,邀請本地專業講師。各地都有中、高職學校,此類學校主要是為社會培養應用型人才,學校可聘請中、高職學校教師兼職教授職業規劃課程,這些教師在職業規劃方面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第三,可設立專項培訓資金。學校可定期邀請專業人士對高中不同階段的班主任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培訓,使其掌握有效的指導策略,從而更好地指導和教育學生,提高學生規劃人生的積極性。第四,多種形式宣傳教育。目前,很多學生都沒有職業生涯規劃意識,這和學校缺乏宣傳有一定關系。對此,學校可通過文字、活動等方式進行宣傳。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高中階段是青年學生自我認知、自我發展的重要時期,是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與形成的關鍵時期,需要學校和教師對學生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讓學生充分了解職業種類、發展趨勢,幫助學生根據自身情況制訂科學合理的職業規劃,樹立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職業理想,成長為優秀的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1]鄒蓉.高中生職業生涯規劃選修課程的實踐研究[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7(09).
[2]孫海榮.基于未來職業發展為導向的高中教育新方向可行性分析[J].現代教育管理,2014(10).
[3]鄭澤萍,林夢潔.普通高中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現狀及對策分析[J].現代教育科學,2015(08).
[4]王芳.職業生涯規劃在思想政治教學中的滲透[J].基礎教育研究,20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