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秋菊 楊丹
摘要:移情能力是幼兒社會性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移情能力的發展,不僅有利于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更有利于早期幼兒道德發展和幼兒健全人格的發展,對幼兒的一生都會產生影響。而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家庭始終是其生活的主要環境,父母也是幼兒的主要陪伴者。因此本文希望通過對幼兒移情能力發展的分析,為家長正確認識和培養幼兒的移情能力提供一些指導,從而幫助幼兒健康快樂成長。
關鍵詞:移情;幼兒;家庭;道德發展;親社會能力;移情培養
一、移情的內涵及幼兒移情的特點
最早對移情進行科學界定的是梯克內爾,他認為移情就是個體不僅能識別他人的情緒情感而且還能感受到他人情緒情感的能力或技能。此后的許多研究者由于研究角度和目的的不同,對移情概念的界定各有所側重。總的來說,移情是一種對他人情緒的反應的能力,是能設身處地理解、分享他人情感的能力,能夠由真實的或想象中的他人的情緒狀態引起并產生與之相一致的情緒體驗。通俗來講,就是日常生活中所說的“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是體驗并理解他人的情緒和情感的心理過程。
幼兒移情能力的發展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不同年齡段各有其特點。著名心理學家霍夫曼將嬰幼兒移情分為四個階段,即普遍性移情、自我中心移情、對他人情感的移情和對他人總體生活狀況的移情。具體來說,嬰兒出生后第一年為普遍移情階段;1歲左右屬于自我中心式移情,此時的幼兒開始萌發初步的自我意識,能意識到自我與他人的不同,但仍不能充分了解自己的內部狀態和他人內部狀態的不同;2~3歲為對他人情感的移情階段,這時的幼兒已經能夠區分自己和他人的情緒狀態,開始能意識到別人具有與自己不同的情感、需要;3歲以后屬于對他人生活狀況的移情階段,這一階段的幼兒換位思考能力不斷發展,從對他人的痛苦的感情理解發展到對他人生活境遇的理解。
二、移情對于幼兒發展的重要意義
(一)移情是兒童道德情感教育的基礎
情緒心理學研究表明,無論是在群體,還是在個體的發展過程中,情緒的發展都要早于認知的發展。情緒情感的發生發展對個體道德的發展至關重要,這就是說兒童早期的移情能力深刻地影響著后期道德移情的發展。雖然幼兒在早期已具有移情傾向,但是這種先天的移情能力若得不到強化和發展,得不到成人有效的情感互動,就會使兒童的情緒情感發展失去協調性。家長需要對其先天的移情傾向加以有效的引導和培養,積極地對嬰兒的情緒作出相應的反應,積極地引導嬰兒表達各種情緒,提高早期移情的發展水平。
(二)移情可以促進幼兒親社會能力的發展
移情是幼兒社會化行為的重要動機來源。早期移情能力的發展不僅有利于個體維持積極的社會關系,更是個體間內心交流溝通的橋梁。對于幼兒來說,移情能力是幼兒實現社會化發展所必不可缺的。已有的眾多研究也表明,移情與幼兒助人、分享等親社會行為存在顯著相關,移情能力得分越高的兒童更容易表現出親社會行為。巴特森等人認為,移情在兒童親社會行為培養中具有動機功能和信息功能,移情使人更容易意識到另一個人的需要以平息自己的情緒。由此可見,移情是兒童助人、分享等親社會行為的重要動機源泉。
(三)移情可以較好地抑制幼兒攻擊性行為的出現,有利于幼兒健康人格的形成
兒童的攻擊性行為是幼兒發展過程中表現出的一種不良的社會性行為,對幼兒攻擊行為的控制與糾正一直是心理學家們研究的重點。移情作為幼兒親社會行為的重要影響因素,對幼兒的攻擊行為具有較好地抑制作用。目前許多研究者對幼兒移情與幼兒的攻擊性行為的關系進行了研究,發現二者存在著顯著相關,并且移情對幼兒的攻擊性行為有較好的抑制作用,研究還發現,移情能力得分高的幼兒比得分低的幼兒更不易出現身體攻擊和言語攻擊,因為幼兒一旦體驗和理解了自己的攻擊性行為會引發他人的某種消極情緒狀態,就有可能抑制或減少這種攻擊性行為。可見,移情確實能有效地控制、減少和糾正幼兒的攻擊性行為。
三、影響幼兒移情能力發展的家庭因素分析
幼兒移情能力的發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有外在的因素,也有內在的因素。但是嬰幼兒主要的生活環境是家庭,主要的陪伴著也是自己的父母,所以,家庭因素對幼兒移情能力發展影響較大。因此,從家庭方面考慮,有以下幾方面因素:
(一)嬰幼兒本身的氣質
嬰幼兒的氣質受到先天遺傳和后天教養的影響,不同氣的氣質類型對嬰幼兒移情有不同的影響。已有的一些研究指出,氣質中的好交際、恐懼和憂傷特征與移情反應相關。那些好交際的氣質發展較早的嬰兒在后來的發展中展示了更多的移情。而表現出更多恐懼感的剛剛學會走路的嬰兒被發現對陌生人的移情性更少。
(二)父母的敏感性
父母的敏感性即使父母對嬰幼兒情感需求敏感性。已有的許多研究表明,幼兒移情能力的高低和父母對嬰幼兒情感的敏感性密切相關。母親如果對孩子的情感需求積極關注,充分關心,這樣的孩子就會更懂得關心和理解他人的感受,也會具有親社會性,更易于移情;如果母親的這種敏感性較低,對孩子的情感需要表現出消極、漠不關心,則孩子會形成回避型依戀人格,對他人的情緒和感受也會表現出漠不關心,不易于移情。
(三)父母的情感表達
父母的情感表達也與嬰幼兒的移情反應有關。積極的情感表達包括贊揚、關愛、感謝、敬佩等方式,消極的情感表達包括悲哀、哭泣、憤怒等方式。有證據顯示,父母的情感表達預言了孩子的移情反應。即如果父母善于積極的情感表達,則他們的后代的觀點采擇能力更強,更易于理解和同情他人的感受,移情能力發展得更好,反之則不利于孩子移情能力的發展。
(四)親子互動與交流
親子關系一直是影響嬰幼兒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對于幼兒移情能力的發展,親子間的交流與互動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移情的發生離不開對他人觀點和情緒的正確認知,父母與孩子多進行一些情感上的討論和交流,可以增強孩子對情感的認知與理解,從而有益于幼兒移情的發展。
四、如何在家庭中培養幼兒的移情能力
(一)充分利用榜樣力量,主動向幼兒傾訴自己的情感
幼兒具有本能的模仿能力,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兒童的成長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父母的情感主動向孩子開放,他們對情感的理解就會逐漸深刻。所以,父母應該向兒童陳述自己的喜怒哀樂的情緒狀態,以及產生這些情緒的原因,培養兒童對情感的敏感性。聽大人傾訴,孩子不僅有了解別人情緒和內心體驗的機會,而且能學到表達情感的方法。
(二)多為幼兒創造情感體驗的機會,引導兒童學會關注自己的內在感受
生活的經驗告訴我們,一個兒童情感越豐富,就越能設身處地的感受他人的情感變化,其移情能力就越強。所以,培養兒童的移情能力,一定要豐富他們自身的情感體驗,但更為重要的是,兒童也要了解自己的情緒,并把它正確地表達出來。父母在平時的生活中,可以多為孩子創造一些機會去體驗他人的情緒情感,加強幼兒移情訓練,并教會孩子學會正確處理和表達自己的情緒情感。
(三)培養孩子換位思考能力,讓孩子學會主動欣賞別人的情感
培養孩子換位思考,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積極為幼兒創造與別人交流的機會,特別是多與同齡人接觸;第二,引導幼兒欣賞別人的情感。當別人高興時,應該為他高興,當別人痛苦時,應具有同情心,對別人進行安慰和關懷。需要提出的是,在欣賞別人的情感上,當孩子作出了道德移情時,父母要記得稱贊孩子的這一道德行為,使孩子感受體驗,這有助于強化孩子的移情行為。
(四)幫助幼兒走向集體,引導孩子在班集體中發展自己的移情能力
幼兒在集體中,更有機會產生與他人相同或類似的情感,更有機會鍛煉自己的道德判斷力和道德意志力,作出道德行為和體驗道德情感。同時,孩子在集體中也會遇到一些困惑,需要父母的幫助。所以,當孩子從學校回到家里時。父母要傾聽孩子在學校班上發生的事情,從語言、表情中感受孩子的情緒,體察孩子的內心世界,并針對他們的疑惑作必要的啟發,有時也需要提供建議,這樣才能適時地幫助孩子在走向班集體的同時發展移情能力。
參考文獻:
[1]劉秀麗,蘇金蓮,李月.幼兒移情概念辨析_重要意義及其發展 [J].學前教育研究,2013(07)
[2]鄭蓉.嬰幼兒移情研究綜述[J].早期教育(教師版),2009(01).
[3]王乙樸.移情在兒童家庭道德教育中的運用_王乙樸[J].今日南國(中旬刊),2010(12)
[4]李晶娟.論移情與親社會行為的關系[J],考試周刊,2013,08:171-172.
[5]趙歡歡,張和云,王福興,周宗奎.兒童依戀、移情與攻擊性行為的關系[J].心理研究,2012(03).
[6]丁芳,郭勇.兒童心理理論、移情與親社會行為的關系[J].心理科學,2010(03)
[7] 肖瓊華. 幼兒移情影響因素的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
作者簡介:
張秋菊(1990-),女,漢族,四川廣安人,助教,學前教育學碩士,單位:南充職業技術學院學前教育學專業,研究方向:學前兒童發展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