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宋玉春
大氣污染治理必須多端發力
——專家獻策大氣污染治理與能源轉型
□ 本刊記者 宋玉春
大氣污染治理難以畢其功于一役,需要長期傾注心力、人力、財力,并通過產業能源結構調整、生活消費方式改進及科學技術進步等多方面努力。

11月11日,“大氣治理與可持續發展”學術研討會在杭州召開。宋玉春 攝
11月11日,是中國數以百萬計單身男女為脫單而苦思冥想的日子。就是在這個日子,在浙江大學環境與能源政策研究中心舉辦的“大氣治理與可持續發展”學術研討會上,一批國內大氣治理專家和能源專家為美麗中國早日擺脫大氣污染而積極集思廣益,建言獻策。
當今,綠色經濟、循環經濟成為新世紀的標志,用環保促進經濟結構調整成為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因此,中國經濟未來必須要走綠色低碳發展之路,能源產業轉型發展勢在必行,這既是解決大氣污染根本所在,也是未來能源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出路。
柴靜曾在她那部《穹頂之下》紀錄片中反復拷問:“工業污染是每個發展中國家必經之路?”這個問題尖銳,深深刺痛了每個中國人。與會專家對這個問題沒有絲毫回避,而是認真嚴謹科學地進行了剖析。
國家發改委能源所原所長韓文科直言,大氣污染是一個經濟社會發展難以逾越的階段,在這個階段,生產力水平低,人們對大氣污染的危害性認識不足。改革開放前中國是一個以農業為主、工業化遠未實現的會。
為了能夠盡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我們大量開采和使用煤炭,很多人從主觀上認為煤炭是一個很好的能源品種,煤炭開采很容易,很容易增加產量,也很便宜,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推動力很大。對煤炭大量使用帶來的空氣污染則是一個逐漸認識的過程。認識不到大氣污染的危害,就談不上有效治理。當然現在我們對大量低效地使用煤炭所帶來的空氣污染的危害已經成為普遍的共識。英國、美國等發達國家過去對煤炭使用帶來的大氣污染以及有效治理大氣污染也經歷了一個過程。其中,人的認識過程的轉變需要經歷一定的痛苦階段。
國際能源署中國合作部主任涂建軍對此提出了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在發達國家已經有那么多歷史教訓的情況下,中國為什么又把人家曾經掉進去的坑又一個不拉的重新掉進去一遍。他說,霧霾治理雖然不是中國特有的一個概念,即使在法國這么一個非常發達的國家,到了冬季有時候由于柴油車排放過多,也會有空氣污染的問題。更不要說在經合組織國家當年工業化的過程中,霧霾治理確實也曾是他們經歷過的一個歷史階段,無論是上世紀50年代的倫敦霧,還是40年代初開始爆發的洛杉磯光化學煙霧,都是非常嚴重的空氣污染事件,但是這并非現在中國霧霾頻發的借口所在。中國現在處于一個特殊的發展階段,在2010年左右,無論是從能源消費、二氧化碳排放一直到億萬富翁人數中國的排名都已經達到全球第一的水平,但令人遺憾的是,國內能源環保政策研討的水平與中國當前綜合國力之間存在著不小的差距,國外提出低碳發展的理念后,國內就遍地研究低碳經濟。國外倡導能源轉型,國內相關研討就鋪天蓋地,但遺憾的是很少有機構或者個人能夠結合中國國情提出創新性的能源環保理念來引領中國乃至全球范圍的政策研討。
長江學者、浙江大學環境與能源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郭蘇建指出,大氣污染在世界范圍來看也是一個全球治理很重要的議程。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上高歌猛進,但同時也帶來全國大范圍的空氣污染及嚴重霧霾,這引起各級政府包括廣大民眾的高度關切。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 中國空氣污染形勢愈加嚴重,但是大氣治理還處于初級階段,因此我國要勇于探索,走出一條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相協調,市場機制與國家治理相融合的發展道路。
浙江能源監管辦公室教授級高級工程師謝國興認為能源活動排放是主要的溫室氣體主要的排放源。2016年我國能源消費結構大概是36億噸標準煤,其中煤炭占了62%,2015年G20國家的能源消費結構煤炭占29.2%、天然氣占23.2%、石油占32.2%。可喜的是今年以來低碳能源發展速度明顯加快,天然氣消費增長達到15.2%,非化石能源發電新增裝機占比近72%,我國能源正在往低碳化方向發展。
中國這些年來霧霾頻發,嚴重程度和影響越來越難以忽視,當前霧霾及其他環境污染問題,雖然產生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如果從根源和深層次上看,還是能源問題。學術界經過多年的研究對此基本達成共識。涂建軍認為空氣污染歸根到底主要還是一個能源問題。空氣污染物主要包括氮氧化物、二氧化硫、顆粒物、細顆粒物(PM2.5),可以看出這些污染物的排放能源行業的占比都是大頭,所以說空氣污染歸根到底主要還是一個能源問題。其中,氮氧化物主要產生在交通行業,其中石油制品燃燒帶來的氮氧化物占61%;細顆粒物,中國的情況跟世界平均水平是不一樣的,在以印度為代表的很多發展中國家,生物質烹飪造成的室內空氣污染是PM2.5排放的主要來源之一。
韓文科則從宏觀角度將中國大氣污染嚴重的主要原因歸結為各種導致霧霾的污染物長期不受嚴格控制的大量排放,其中經濟高速發展所帶來的能源消費的過快增長也是一個主要因素。改革開放40多年來,特別是2000年以來,中國的能源消費、工業化進程不斷加速,能源消費從十幾億噸標準煤上升到40多億噸標準煤,增長速度很快。加上能源結構中清潔能源比重非常低,能源使用對大氣污染的貢獻非常大。近年來霧霾事件頻發的第一個原因就是工業化、城鎮化加速,到處都是施工工地,直接排放源的排放量超過了極限。第二個原因是大量的VOC(揮發性有機物)、氮氧化物形成了臭氧的污染,目前臭氧污染在京津冀地區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大量的VOC和氮氧化物還會在霧霾嚴重的時候形成二次顆粒物。
南京大學大氣科學院副院長王體健長期從事霧霾觀測和成因研究。他指出,中國地區大氣的主要污染物是細顆粒物和臭氧。北方地區顆粒物污染最嚴重,其次是長三角,珠三角相對較輕。2013年冬季最嚴重的霧霾事件,PM2.5濃度超過1000微克/立方米,歷史上最重的一次。從最近幾年的變化來看,從2013年到2016年,我國PM2.5濃度水平逐步下降。但是,在細顆粒物濃度不斷下降的同時,臭氧濃度卻在上升。
與會專家認為,大氣污染是長期積累形成的,難以畢其功于一役,需要長期傾注心力、人力、財力,并通過產業能源結構調整、生活消費方式改進,以及科學技術進步等多方面努力,才有可能徹底扭轉當前大氣污染的嚴峻形勢。
涂建軍認為空氣污染許多根源和解決辦法都在能源領域,空氣污染的治理主要還是一個能源問題。他提出基于中國國情的大氣污染治理,應該需要通過他倡導的“包容性能源系統優化”來實現。具體來說,他對污染物治理提出了一個全新的名為SECTOR的系統分析框架。SECTOR理論分析框架包括能源系統安全、經濟增長、碳排放減排、技術成熟度、管制要求、其他環境問題6個維度。在部分發達國家,能源轉型僅包括提高能源效率和開發可再生能源兩方面內容,對中國這樣一個處在轉型期的新興經濟體大國,如果不采用包容性能源系統優化、包容性能源系統轉型,大氣污染治理道路很可能會事倍而功半。治理大氣污染需要積極調整發展的思路,經濟增長和能源安全在各級政府決策中的權重需要適度降低,這樣才能為環境治理騰挪出足夠的政策空間。能源系統改革需講究先后秩序,倒逼式改革泛濫必將打擊社會各界對能源改革的信心。能源集團的博弈需要公開化、透明化,并應受到法律、法規、制度的約束。能源環保統計數據要真實透明,并具有國際可比性,否則能源環保目標的落實猶如緣木求魚。最后,涂建軍指出煤炭行業的未來是國內實現霧霾治理目標及實施包容性能源系統優化的關鍵所在。
韓文科認為大氣污染治理不是一個簡單的環境治理或者大氣污染治理,有賴于三方面:一是國家的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要轉變,中國現在積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壓縮鋼鐵的產能、壓縮煤炭的產能等,還在控制房地產的發展速度。二是區域的經濟結構也要改變,尤其是京津冀地區。北方地區冬季要供暖,同時京津冀地區還有大量的鋼鐵,這種經濟結構要大調整。十八大以來,京津冀地區的產業結構在升級調整,不斷促進大氣污染治理良性循環。三是大氣污染治理還有賴于整個國家能源結構的優化調整。
王體健提出,控制大氣污染首先要控制源頭,這是硬道理。顆粒物跟臭氧存在著蹺蹺板的關系,特別是在晴天,顆粒物濃度很高的情況下,往往對臭氧的生成有抑制作用。VOC及氮氧化物都是臭氧、二次顆粒物的前體物,它們之間存在一定的非線性關系,因此需要開展多種污染物協同控制。長三角地區控制臭氧主要控制VOC,控制硝酸鹽主要通過控制氮氧化物,控制硫酸鹽就是控制二氧化硫,但是把PM2.5降低以后可能會導致臭氧的增高。因此,要想實現控制臭氧和PM2.5雙贏,就一定要按照一定的規律來合理控制,落實到不同的地區和行業,并且以大氣環境容量的研究結果作為基礎。
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泰利·萊恩·卡爾教充分肯定中國在能源轉型領域作出的努力,她認為中國在全球能源轉型階段當中是一個先驅者,中國在清潔能源改革上所取得的成就超過很多國家。
謝國興就低碳能源結構與發展提出建議:第一,進一步強化低碳能源發展的政策措施。能源的基礎性、壟斷性、產權性決定了能源結構調整離不開政府主導,政府通過出臺能源政策,制定能源規劃,包括財政支持等,都需要政府來做,國家要通過能源政策推動低碳能源的發展;第二,深化能源體制改革,使能源體制更好適應能源結構向低碳化轉變的需要。一個是電力體制改革,一個是天然氣的市場化改革,但目前這兩個改革還遠遠沒有到位;第三,著力推進碳交易市場建設;第四,大力加強監管,確保低碳能源法規政策與措施的落實。
治理大氣污染,事關國計民生。不僅需要聯防聯治,而且需要從能源生產到能源消費、從能源轉型到產業結構調整、從政府再到企業多端發力。如此,才能碧水長流,藍天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