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
無人機、無人汽車等發展成熟以后,可能大批的職業司機會消失,但并不意味著會消失很多的就業崗位,因為每次技術革命都會催生很多新的就業機會。人類應該做更多有價值的事,而不是去做機器要做的事情。過去的幾百年,工業的發展,讓機器替代人類做了很多事情,我們覺得很輕松,但是人類從來沒有找到什么是自己可以做得最好、最有價值的事情,我覺得對就業要有新的價值發現。
過去的工業化,我們把人變成了機器;未來的數據化,我們會把機器變成人。機器會越來越聰明,未來的社會應該想辦法讓人活得更像人,機器更像機器,這樣才是我們應該要的社會。
全人類面對的挑戰是一樣的,全人類的機會也都是一樣的。所以我覺得,我們要重新認定、重新思考我們的教育方式。過去兩三百年,人類追求科學、追求技術的發展,非常了不起;人類追求智慧的發展、文化的發展、價值觀的發展也是相當了不起。追求科學技術的發展,讓人類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我認為,科學是用來證明真理的。對未來和宇宙來講,今天的科學還是一個嬰幼兒,我們應該去思考未來;從教育來講,過去兩三百年的知識積累,讓人類取得了巨大的紅利,但是未來的知識會讓機器越來越聰明。
我們要思考教和育是兩回事:教讓人具備知識,育讓人成為真正的人——育讓我們與眾不同,可以活得更好。所以未來的100年是智慧的時代,而智慧的時代,我認為是體驗的時代,是服務的時代。
我們原來的教育體制永遠希望孩子成為最好的學生,而現在,我認為我們要讓這些孩子做最好的人。人與機器之間,未來的競爭就是人是有智慧的,機器只能是智能。
我希望我們專注的除了教知識、教文化,還應該多花點精力在價值觀的培養上,因為像創意、創新、創造,機器短時間內很難做到。我希望孩子們多花些時間在琴棋書畫上,音樂能讓孩子產生智慧,下棋能讓孩子懂得格局、布局、舍和得,書法能讓孩子懂得執著堅持,繪畫可以培養孩子的想象力。想象力、好奇心是我們的孩子未來生存的必需條件,如果孩子們喪失了創新力、創造力、好奇心,那我們人類一定會輸給機器。
19世紀60年代,英國人最早發明了汽車。汽車剛出來的時候,首先去砸汽車的全是馬車夫。因為那時候的馬車夫是白領,是社會的中等收入人群,他們覺得汽車的廣泛應用會讓自己丟了飯碗,他們跑去抗議。后來政府出了一道“紅旗法案”:每一輛汽車必須有3個人,有一個人在50米之前拿一個紅旗,汽車速度不能超過馬車,前面還有一個人引道,如果汽車的速度超過了馬車,汽車的牌照會被吊銷。紅旗法案的執行完全阻礙了整個英國汽車工業的發展。德國的汽車工業發展起來了,法國的汽車工業也發展起來了。美國發現汽車工業前景可觀后,迅速把自己變成了一個車輪上的國家。美國既然是車輪上的國家,又完成了以石油為主要燃料的一次技術革命。
今天的中國已經是一個互聯網上的國家,七八億人口都在使用互聯網,如果我們像當年英國一樣,在沒有把握互聯網特性的情況下管理互聯網,很容易出臺類似“紅旗法案”的規定。我們人類要有足夠的自信,人類擁有信仰,機器永遠不可能有信仰。而人類失去信仰的時候,人類就不會創新,就沒有擔當。如果人類失去信仰,人類一定比不過機器。所以我覺得,人類對文化的自信、信仰的自信只要存在,這個世界還是有很多機會的。
機器不應該成為人的對手,機器和人只有合作才能解決未來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