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子
最近,一直被一個話題纏繞著。
在某微群里,一位媽媽的傾訴讓人動容。她一家人為了培養頗有藝術天賦的女兒在某項才藝上有大發展,為支付高額的培訓費,不惜賣掉家里的大房子換了小房子。滿心指望一直優異的孩子能出類拔萃,沒想到女孩的表現卻日益平平,有時甚至在很小的賽事中連個名次也拿不到,她和丈夫為此失望至極,痛苦不堪。而在我身邊,我同學的兒子從小學到初中,一直優秀突出,文能寫,理能賽,是眾人眼里的佼佼者。可上高中后,這個男孩各項發展“全面”沉寂,學習成績更是一般,我的同學一邊向人傾訴自己的擔心和苦悶,一邊不斷給兒子施壓,而小伙子一回家就關門,對媽媽不是躲就是逃。
在此,一時難以細究孩子們變化背后的原因和父母教育方式對他們的影響。但一個突出的事實不能不被關注:不接受孩子在某個階段或更長的人生中變普通或平凡,成了橫亙在一些父母心中難以逾越的大山,原來對子女美好的期望變成了沉重的心理和精神負擔,為何?作家賈平凹在《說孩子》中非常直白地說“父母生育兒女,生下來,養活到大,施之于正常的教育就完成了責任,而硬要是河不讓流,盛在缸里讓成方,裝在圓盆中讓成圓,沒有不徒勞的,如果人人都是撒切爾夫人,人人都是藝術家,這個世界將是多么可怕!”“兒女的生命是屬于兒女的,不必擔心沒有你的設計兒女就一事無成,相反,生命是不能承受過輕和過重的,教給了他做人的起碼道德和奮斗的精神,有正規的學校傳授知識和技能,更有社會的大學傳授人生的經驗,每一個生命自然而然地會發出自己燦爛的光芒的。”這些語重心長的話,無非是提醒父母們用一顆平常心來看待孩子的成長,心平氣和地放手讓孩子去經歷他自己或平凡或優秀的生命歷程。
耳聽目睹過一件件這樣的事兒,思考和感悟著其中的人生之理,我曾經為孩子的普通而心存的點滴遺憾漸漸抹去。因此,當孩子某天有點自我抱怨地問:“媽媽,我很多同學那么優秀,而我那么普通和平凡,您和爸爸會因此失望嗎?”我平和而堅定地告訴她:“怎么會呢,爸爸媽媽也是平凡的普通人呀!平凡的人一樣有夢想,平凡的人也能開出芬芳的生命之花,有多少優秀與杰出不是平凡的人在執著與堅持下得來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