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運玲
下班回到家,無意間看到軒軒的嘴邊糊得臟乎乎的,成了小花臉,不用猜我就知道原因了:“軒軒,你是不是又吃冰淇淋啦?這幾天你有點咳嗽,媽媽不是告訴過你不能吃涼東西嗎?”
軒軒見我嚴厲的樣子,趕緊推卸責任說:“是爸爸讓我吃的。”
我把矛頭指向他爸:“誰讓你給他吃的?他生了病你負責啊?”孩他爸理虧得不說話。
我繼續管教兒子:“你要管住自己的嘴,嘴長在你身上。都是小學生了,要有自律性。你忘了上次腸炎輸液的事了嗎?你現在咳嗽不能吃涼東西。”兒子識趣地點了點頭。
本來我打算就此打住話題。沒想到,他爸爸在一旁拆扯后腿:“瞧你這啰唆勁又上來了。不就吃個冰淇淋嘛,有多大個罪?你就逮著兒子說個沒完沒了。我覺得你總是對孩子管得太多太寬了。”
我一聽來了氣,本來軒軒在我的一番勸導下,意識到了自己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有了認錯的態度。而他這一扯后腿,等于我剛才的思想工作白做了,孩子會覺得爸爸說一套,媽媽說一套,他聽誰的呢?有時難免會選擇利于自己的一方去聽。這對管教孩子是一大忌諱。
“為什么我管教孩子時,你總是跟我唱對臺戲呢?總是習慣扯后腿呢?你說讓孩子聽誰的?他不白白受我一頓指責嗎?我對孩子進行教育,你這一拆臺,就收不到該有的效果了……”就這樣,本是我和孩子之間的事,結果因為孩子爸爸的扯后腿,忽然又演變成夫妻矛盾。
倒是軒軒懂事,見狀趕緊說:“媽媽,你別生氣了,我以后不隨便吃冰淇淋了。你別再跟爸爸吵架了。”兒子的懂事讓我瞬間溫和地閉了嘴。
只是我沒有停止反思這件事。晚上,兒子睡了后,我決定跟他爸好好談談。他也意識到了我在管教兒子時,他好多嘴的情況,作了一番反思。我們心平氣和地聊了很久,最終達成統一戰線:第一,以后,一方管教孩子時,另一方不插嘴,即使有不同意見,也別當著孩子的面辯護,或者為孩子護短。這樣會影響孩子的判斷力,容易使他有空子可鉆,不服正確的管教,養成任性的壞毛病;第二,如果真有不同看法,可以私下里,避開孩子商談。這樣也能避免因意見不一引發矛盾,當著孩子的面爭吵,這對孩子的成長也無益。
從那以后,我們雙方無論誰管軒軒,另一方都盡量做到了不多嘴,不護短。有時,當對方忍不住想說兩句時,另一方就提醒說:“別忘了統一戰線。”對方就心領神會地住了嘴,有問題事后再探討、改正。這樣,軒軒也不用在夾在我們兩人中間為難,左顧右盼,不知道該聽誰的了,或者趁機鉆空子。
其實,父母雙方對孩子承擔著同等重要的教育和引導責任。既然初心都是為了孩子好,就更要站在統一戰線上,不要相互拆臺,一個管,一個不讓管;一個批評,一個護短。父母在引導孩子健康成長的路上,是戰友,要相互合作,相互理解。這樣才能為孩子創造一個和諧、有愛、溫馨的成長環境,給他一個和諧快樂的童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