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律廷
王明上初中之后變得特別愛講話,成績嚴重下滑。他不分場合、不分時間打擾到身邊的同學。他的父親使用斥責、打罵、關禁閉等方法,效果適得其反。父親向班主任求救,班主任將他介紹給負責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我。
我發現王明的多言超過正常孩子們愛講話的狀態。老師強行制止他時,他仍舊囁嚅嘴唇,在用“唇語”輕輕講話。同學對他喋喋不休表示厭煩并躲避時,他把嘴埋在臂彎里小聲說,課間十分鐘他站在窗口眺望遠方時也自言自語。我又了解到王明3歲時,母親改嫁到另一個城市。與王明朝夕相處的是爺爺奶奶。王明從小話不多,不愛說笑。據說,他在整個小學階段都是“沉默的中等生”。所以,家人們對于他上初一之后“180度的轉變和病態的話嘮”感到恐慌與壓力。
理解孩子的內心感受
我對王明進行“一對一的輔導”。在我的耐心引導下,王明終于敞開心扉,講到自己小升初的暑假在媽媽家里時的絕望感覺。
“我媽根本不愛我,她只陪我出去玩了一次,那個叔叔對我倒是不錯,帶我出去玩了幾次,但是他上班的時候,那個哥哥就耍弄我,還威脅我不許告狀……他撓我癢癢,我嘴上笑,心里卻在哭……我給爸爸打電話,爸爸也不來接我……我快要死了……沒有人在乎我……后來,我發現要在這個‘家里活下去,我就必須像個小丑一樣嘩眾取寵、會講笑話、能夠逗哥哥笑。于是,我漸漸變了,逼著自己說他們想聽的話,說著說著,我也控制不住自己了……”
從他的講述中,我可以判斷王明的媽媽、繼父對他其實不算壞,那個哥哥沒有打罵過他,并不是真正意義上虐待他。或許只是出于開玩笑的心理,他總是要“惡搞”王明,以他為笑資。
對心理健康的孩子來說,這都算不上大事兒。但是,王明內心敏感脆弱。他從小被爺爺奶奶爸爸呵護備至,從沒有受過這種“侮辱”。別人的忽視、冷漠與搞笑行為,都讓他感到更受傷害。這種巨大的落差感讓他對整個世界的認知都受到巨大挑戰與顛覆。
我問:“既然他們對你不好,你為什么不告訴爸爸呢?或者告訴爺爺,奶奶?”
王明吞吞吐吐地說:“我不想爸爸媽媽一直離婚,我想讓爺爺奶奶知道媽媽是好人,或許他們將來會把媽媽接回來。”
王明對我講起爺爺奶奶一直給他灌輸“你媽是不負責任的壞女人”“你跟她一起生活不會幸福”等觀念。他有“捍衛媽媽正面形象”的強烈意愿。即使他在媽媽那里受到極大傷害,也不愿意讓家人知道。
幫助父親接納孩子的需求
對王明輔導過后,我又與他的父親進行了交流。我告訴了他孩子對“爸爸媽媽復婚”的潛在心理。聽后,他為自己因取悅父母而離婚感到后悔,為離婚給兒子的傷害感到自責,更為父母多年來控訴前妻的行為給兒子的“二度傷害”感到內疚。
我建議說:“很簡單,你每天抽出專門時間來聽兒子說話,讓他隨心所欲地說,語無倫次地說,一遍又一遍地說……這個過程中,你一定要讓兒子感到你很關心他的感受,要充滿同理心地點頭、附和、回應。”
“真不容易”,王明父親說,“孩子總說‘我告訴你今天學校一個好玩的事情,但是他講了一大通,一點都不好笑。難道我也要笑嗎?”
我說:“你可以不笑,你不用偽裝,但你可以說:‘兒子,無論你說什么我都在聽,你不需要用很好玩的事情來吸引我的注意力,即使你說的事情一點都不好玩,我也很想聽。……你要學習的功課是通過孩子病態的行為,看到孩子的內在需求——王明需要無條件的接納,需要你的關注,更需要你對他的內在情緒有更多的覺察與呵護。”
借助方法改變孩子
在陸續輔導中,我鼓勵王明用“字母密碼信”的方式來控制自己。比如:在課堂等公眾場合,王明突然有說話的欲望,但環境不允許他發出聲音或唇語。這種時候,王明就將自己要說的話,每個字用漢語拼音的第一個字母來表示。寫這些字母的過程中,王明的注意力從喋喋不休的說話上,被轉移到“思索漢語拼音”上來。這種注意力的轉移法幫助王明能夠分清場合,不打擾別人。
當王明逐漸能控制自己之后,我便要求“字母密碼信”的長度不能超過30個字母、10個字母、5個字母……這樣,漸漸幫助王明在課堂上“開小差”的時間縮短,從而不耽誤更多的功課。
孩子的父親也積極配合學校,與他的父母積極溝通,不讓他們在孫子面前說前妻負面的話語。他也向前妻求助,讓她更多給兒子打電話、發郵件來表達母愛。經過一個學期的綜合治療,王明的“話癆現象”逐漸好起來,他的學習成績也提高了。
王明在最后一次咨詢中說:“今天我在公園里看到一個媽媽推著嬰兒車里的寶寶……我忽然覺得,其實我這么小的時候,媽媽也一樣愛我,照顧我,就像她現在照顧妹妹一樣。我心里就沒那么難受了!我覺得心里暢快了!”
接下來,了解到王明一直很想進校隊踢足球,我又與王明的體育老師進行溝通,建議體育老師多鼓勵他,并建議王明的父親為他請一個體育教練,在節假日里進行訓練。讓王明在綠茵場上釋放過多的精力、發泄負面的情緒之后,他的性格一定會更加陽光!
后記
王明同學的心理失衡狀態,在單親家庭的孩子中非常普遍。很多孩子并非以“話癆”,而以“孤僻”“自卑”“攀比妒忌”“嘩眾取寵”“崇尚物質”等形式表現出來,但他們全都迫切需要支持和認可,幫助其走出“父母離異、被某方父母所拋棄、一方家人怨恨另一方家人、感覺是自己的不夠好而導致了父母離婚”等心理陰影。
對單親家長們(包括祖輩家長們)來說,一定不要持續用對前夫(前妻)的持續抱怨和論斷,來二次傷害孩子,而是要讓孩子明白父母的離婚甚至某方的背叛都不是孩子的錯失,父母都會以百分之一百的愛繼續愛著孩子。良好的親子關系與及時的親子溝通能夠化解孩子面臨的創傷和壓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