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善信息技術工程學校 張科鋒
職教集團視域下汽修專業現代學徒制的實踐與創新
嘉善信息技術工程學校 張科鋒
近年來,中職教育持續、健康、快速發展,汽修專業招生數量也有了顯著增加。提高汽修專業學生的技能水平是教師的職責所在。教師如何教、學生怎樣學,一直是中職汽修專業教師探討的重要問題。汽修專業理論和技能教學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學生的基礎相對比較薄弱,學生心理認知能力較低,加之學校教學與企業實踐脫節。枯燥乏味的理論教學和重復性較高的技能操作教學,使學生學習長期處于困難狀態,造成專業教學效果很不理想。
實踐教學的開展依據學校自身條件及行業、企業的具體需要進行選擇,且實踐教學的創新理應以學生職業能力發展為核心、與職業崗位對學生的素質和能力要求為標準。課程改革后,教學內容有調整,但“理論課過多,實踐操作偏少”的狀況并沒有得到根本改善。
中職汽修專業課程改革是以項目設計為重點,要求實踐教學環境需要與企業生產情境高度一致,但由于條件的限制,到企業實習、實踐未能有效實現,難以滿足學校實踐教學所需要的教學環境。
教師在實施項目教學的過程中與企業需求以及學生培養目標存在一定距離。多數教師缺乏相關的企業工作經驗,無法真正掌握具體職業所需的職業技能習得、工作方法養成、工作態度鍛造、職業道德培養和知識體系構建方法。
汽修專業以“校中廠”模式推行現代學徒制,開展 “做中學”“做中教”,充分發揮行業、企業支持和參與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作用。從課程模開發、教學組織、教學內容等方面闡述事實策略。
開發了適宜現代學徒制實施的汽修專業課程體系在專業指導委員會的安排下,專業老師與職教集團內多家汽修企業師傅進行師徒結對,共同組織編寫以企業實際工作任務為導向的實用性教材,根據學校實際教學硬件設備,結合了企業實際開展修理工作中所常用維修基本技能項目進行編寫教學項目。
在開發新課程的基礎上,現代學徒制改變了傳統的教學組織方式,學做交替、工學結合,實施彈性學制教學。按實際生產過程組織教學,圖1所示是汽修專業現代學徒制的教學組織過程,教學組織完全融合了生產過程。
教學組織方式與企業實際生產有效地結合在一起,讓頂崗實習的學生能有效地學習到社會實際崗位的實際需求,讓學生能夠通過現代學徒制的頂崗實習學習更多的實際操作能力,為將來跨入社會打下扎實的基礎。
汽修專業所有教學項目直接來源于企業,在對學生進行技能教學中,以頂崗實習任務單位為核心,進行任務式的學習。通過校企合作過程中,學校可以挖掘企業實際技能需求項目進行編制了教學材料,并制定了學校專業教學項目,挑選了部分實用性技能項目進行強化,讓學生能夠通過學習更多的企業實際操作項目,為將來步入社會打下扎實的基礎。

圖1 教學組織流程圖
學校實際技能教學場地和職業素養教育將教學場地放置與校中廠,利用企業的實際生產情況恰當的結合學校教學工作,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增加學校學習專業技能的實際需求。“校中廠”方式系統的構建生產型實踐教學環境,提供適應教學項目落實的、與實際生產情境相一致的項目教學環境。
“校中廠”的入駐,學生進入修理廠進行頂崗實習,對修理廠的真實修理環境進行了適應,了解各個工種所需要的職業技能要求。同時,學校老師與企業師傅進行了結對學習,利用校中廠的環境,讓老師的專業技能有了更多的提升空間。企業師傅和學校老師共同制定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并對學生進行授課,相互取長補短,利用各自的優勢進行教學,增加了學校日常技能教學的真實性和實用性。
采用“做中學、做中教”教學方法,師傅徒弟雙手并用,手腦結合,逐步完善技能環節,為將來工作做好準備。學生進入頂崗實習的企業后,與企業師傅進行對接,在真實的修理環境下,運用理論知識,在實踐中不斷的總結和反思,讓學生在做中學,讓老師在做中教。
實施形成性考核和終結性考核“三位一體”的評價模式,進一步細化形成性考核的內容,以“合格畢業生、合格員工”為目標,在教學中通過過程性評價客觀評價學生表現,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同時加入企業師傅點評、考核,實現企業與學校、學生之間的三維評價體系(圖2)。

圖2 現代學徒制下學徒教學評價模式
建立與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教學模式相適應的教學運行管理制度、頂崗實習制度等一系列制度,且施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推行彈性學制和學分制,旨在重視過程監控,吸引用人單位參與教學質量評價,加強教學質量管理,完善以學校為核心、社會參與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
實現了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將教室搬進企業,使職業教育和企業行業在人才培養上“捆綁發展”,實現企業車間即實訓教室的實景教學環境,使學生與企業零距離接觸,在職業道德、素質和技能上得到針對性的訓練,通過人才培養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著力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實現了實踐教學與企業生產的高度融合。
建立了一支由企業工程師、學校專業教師共同組成的師資隊伍,深化校企合作。各有特點、各具所長,共同開展教學,專業教師熟悉教學規律且具有較強的專業理論知識,企業工程師具有豐富的實踐技能和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具有豐富的職業經驗和較強的管理能力,共同協調教學與生產之間的關系,實現了培養目標與企業需求的緊密對接。
以學生生產型實踐為主要學習形式,以工學結合為教學展開方式,實踐教學與企業生產高度融合,實現了“做中學”“做中教”教學方法的有機統一。實踐教學中,借助實訓工廠將教學與生產實踐有機結合,學生即員工、教學即生產、作業即產品,學生在完成正常教學目標的同時學習企業中的職業規范,增強其效率意識,促進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的一致性。
學校積極與各企業建立雙贏的深度合作機制,學校提供場地設備,定期安排學生參與生產實踐以保障企業正常生產,企業為學校提供產品和技術力量,協助學校開發與工作過程相適應的教學項目。
學校以企業崗位需要為根本出發點,創建了廠校合作辦學的實施性課程,專業教師和企業師傅共同制定了實訓計劃和項目,并共同開發了更具實用性的校本教材,構建了企業化的課程資源,為實現實踐教學方式的創新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職教集團視域下現代學徒制的創新與實踐,有效推動了汽修專業的教育教學水平。在學生層面、教師層面、社會影響層面都取得了明顯成效。
實行“校中廠”辦學,打破了傳統的定時間、定地點、定老師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走出學校課堂,深入企業,為學生提供身臨其境的企業環境熏陶和實踐鍛煉的機會,在實踐中實現體驗與理論的對接,加深對理論的理解,增強知識運用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上課抬頭率明顯提高,學生學習的被動消極狀態已逐漸被學習主動性代替。
通過推行“校中廠”辦學,實現了技術骨干當教師、企業工廠變課堂、輪崗實操與理論學習相結合的新型模式,實現了學生的理論學習、實操與生產實際同步,使教學更具開放性和針對性。通過組織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模式,正常的教學之外還適當的安排了學生半工半讀,頂崗實習,使學生的技能得到很大提高。
通過推行現代學徒制,實行“校中廠”辦學,學校教師與企業及企業技術骨干的零距離接觸,提高了教師的專業素養和專業技能。
實行“校中廠”辦學,彌補了學校實訓設備的匱乏和教師技能水平的不足,實現人才培養的社會化、企業化和員工化,實現職教與企業的無縫對接,讓學生更好地提升了職業素養,加強了職業技能,學生就業質量明顯提高,見表1所列。
職教集團視域下現代學徒制有效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了專業教師的實踐能力。深化了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推進工學結合、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徑,有效提升了學生的職業素養,實現了學校、企業、家庭三方共贏。

表1 學生就業質量情況
2017-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