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劭鼎
體育運動技能訓練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研究
◎ 朱劭鼎
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推動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體育課程是文化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展有效的體育運動技能訓練,不僅有助于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而且有助于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本文旨在分析體育運動技能訓練與學生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為體育教學的發展提供有效的參考。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興則國興?!倍吧倌陱姟钡幕A是“身體強”。健康的體魄是青少年學生服務于祖國﹑服務于人民﹑服務于社會的基本前提。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明確提出,“學校教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切實加強體育工作,使學生掌握基本的運動技能,養成堅持鍛煉身體的良好習慣。”為此,教育部結合我國學校體育教學的實際,將“體育課”更名為“體育健康”,并從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發展﹑心理健康﹑社會適應五個領域對教學內容進行劃分。隨著教學理念﹑教學內容的變化,教師如何在體育教學中實現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教學目標,是當前體育教學中面臨的重要課題。
健康體育的概述。傳統體育教學作為生物學意義上的概念,是以增強人的體質﹑促進人們身體健康發展為主要目的;而現代意義上的體育教學不僅對學生體質以及他們對體育知識﹑體育技能的掌握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強調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和社會適應能力的提高。世界衛生組織給出了“健康”一詞的明確定義:一個人在身體﹑心理﹑精神和社會等各方面均處于良好狀態,即身體發育較好,沒有任何身體缺陷和疾病,且具有完好的生理﹑心理狀態和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從這個角度來說,健康體育課程并不是將“健康”與“體育”簡單相加得到的,二者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體。健康體育,通過技能訓練實現健康教育,并以獲得終生健康能力為最終目標。因此,健康體育課程教學也對體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求教師具備良好的運動技能及培訓能力,而且要具備能夠將自己所掌握的健康知識融入到運動技能訓練過程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能力,從而通過健康體育教學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運動技能的概述。運動技能又被稱為“動作技能”,是指人在掌握某項運動技術后,有效完成專門動作并將其內化為從事運動的一種能力?!斑\動技術”是人們合理并有效完成某項運動時的方法和技能。任何一種運動都會存在一個技術問題,并不以人的意志發生變化;而人們一旦掌握某項運動技術,也就具備了該項運動技能。2011年制定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體育與健康課程是一門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以增進學生健康為主要目的的必修課程。學習內容包括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五個領域。運動技能訓練作為貫穿體育與健康課程的主線,也是體育與其他學科之間的差別所在。
有助于緩解不良情緒。學生在進行體育運動技能訓練時,其運動行為是由大腦皮層所主導的一種反射。這種反射以感覺為開始,通過心理活動,最終實現肌肉效應活動。它的路徑是:當感覺信息出現后,通過腦干網狀結構,對大腦皮層的運動感覺中樞形成刺激,兩個中樞(感覺中樞和運動中樞)所產生的錐導體和錐體外發出的運動神經支配骨骼肌進行運動。在這個過程中,腦干網狀結構位于感覺信息達到運動感覺中樞的必經之路,隨著感覺信息的傳遞被激活,而腦干網狀結構正是人體情緒活動中樞,管理著人體的情緒變化。當學生在進行體育運動時,會隨之產生一些情緒,而情緒的性質則會根據個體認知程度的不同而發生變化。受運動技能訓練本質上所帶有的游戲﹑娛樂性質的影響,學生在進行體育運動時,很容易就可以從中產生愉悅﹑放松的情緒。

有助于增強自尊心和自信心。自尊和自信是心理健康的標志之一。在體育運動技能訓練中,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選擇合適的運動形式,發揮自己的專場,并在運動中獲得樂趣和滿足感,自尊心油然而生;同時,隨著對體育知識和運動技能掌握程度的不斷加強,學生在體育鍛煉中積極展示自我,不斷自我激勵,其自信心也會得到增強。體育運動對增強學生自尊心和自信心具有正向作用。
有助于培養堅強的意志。體育運動的特殊表現形式決定了運動技能訓練有助于培養學生頑強意志這一特性。從事體育運動訓練,需要克服來自主﹑客觀方面的各種困難。主觀困難包括身體極點﹑極度疲勞﹑畏難情緒﹑心理壓力等;客觀困難則包括場地條件差﹑訓練器材不足﹑外部天氣環境惡劣等。這些困難就是培養學生堅強意志力的最佳途徑。具有堅強意志力的學生在面對困難時,會表現出堅強的毅力以及無畏的品質,最終戰勝困難取得成功;而意志力較弱的學生,在面對無法解決的困難時,會產生畏難情緒選擇逃避,長此以往﹑惡性循環,容易出現焦慮﹑抑郁等情緒或是誘發心理疾病。
體育鍛煉對于一個人的意志力有什么樣的影響?悉尼麥格理大學研究人員曾對這一命題進行實驗。研究者在18~50歲的人群中找到24名不運動的人作為研究對象,讓他們在第一個月每周進行一次體育運動練習,第二個月每周進行三次練習。在沒有研究人員的教導下,兩個月的鍛煉后,每一位參與者抵制誘惑的能力得到提升,意志力得到強化,而且能夠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
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在體育運動中,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大多是采用身體或身體動作等非語言行為進行的。這個特殊的“虛構環境”能夠使學生擺脫社會交往中的利益性;而體育運動所含有的游戲性,又使得個體相互之間更容易產生親近感。參加體育運動,學生不僅能夠在訓練中肯定自己,還能夠在游戲中學會與人相處。作為社會大家庭中的一員,學會與他人相處對于學生畢業后走入社會是極其重要的。因此。利用體育運動教學不僅要滿足學生的運動需求,而且要滿足學生對社會人際交往的需求。學生應該通過體育運動技能訓練,增強其社會適應能力,并與老師﹑同學﹑朋友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系,而這種關系是通過其他社會活動和其他課程教學中難以獲得的。與其他學科相比,體育教學大多在室外進行,為學生提供了更多增進雙方友誼的環境;以小組﹑團隊﹑班級為基本組織形式的體育競技活動,使學生的人際交往活動范圍不斷擴大,社會適應能力不斷提高。
設計更多的團隊活動進一步塑造團隊凝聚力。在日常教學中,體育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及團隊發展的需求,設計出更多的團隊協作活動,使學生在體育訓練中進一步形成團隊意識,凝聚團隊精神,從而帶動學生形成集體榮譽感。團隊運動訓練活動,有助于消除學生的緊張情緒和不安心理,避免了理論教學中的繁瑣成分。
根據學生心理特點設計訓練項目。正確的體育訓練項目能夠幫助學生挖掘自身優點,克服自身不足。因此,適宜的體育運動技能訓練項目對于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效應有著重要的意義。對于性格內向﹑不善交流的學生,應著重參加足球﹑籃球等團隊項目,通過這些活動,幫助其改善孤僻性格,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而游泳﹑溜冰這些運動項目能夠幫助他們克服自身膽怯的心理。對于處事猶豫﹑不夠果斷的學生,應多參加乒乓球﹑羽毛球等項目,因為這些項目需要“當機立斷”,任何遲疑都將延誤良機。對于容易沖動急躁的學生,則應以太極拳﹑慢跑等項目為主;對于缺乏自信心的學生,則可以從一些簡單﹑易做的項目開始,如跳繩﹑跑步等,在堅持一段時間后,其自信心得到逐步增強。
學生的身體和心理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且不可分割的兩個因素。因此在體育運動技能訓練中同時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十分有必要的。健康的心理是學生全面發展具備的條件和基礎,我們應該樹立“健康是學生發展的根本”的教學觀念,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體育教學中,并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實施,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最終實現“健康體育”的科學理念。
柳州鐵道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