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野
尿素期貨在向我們走來
■原野

“尿素期貨的上市腳步越來越近了。鄭州商品交易所和大連商品交易所都有意將尿素期貨列為上市地,目前已經完成尿素期貨研發各項工作,正在報中國證監會審批,一俟通過,即可正式上市交易。但今年內上市的可能性不大。”談到尿素期貨的最新進展,證券界的一位知情人士如是說。
尿素期貨早在2007年就開始進入研討階段,歷時十年,如今終于進入了實質性階段,有望修成正果。中國氮肥工業協會理事長顧宗勤表示,目前上市尿素期貨恰逢其時。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尿素行業的相關優惠政策逐步取消,影響尿素價格的非市場因素也逐步消退,尿素市場參與者眾多,市場化程度高,競爭充分,價格波動日益劇烈,眾多的生產、消費企業急需要可以規避價格波動風險的金融工具。他希望廣大尿素企業積極學習,掌握期貨知識,熟悉交易規則和流程,并結合企業自身情況,早日參與進來,為企業的長遠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根據期貨理論,商品是否能進行期貨交易,主要取決于能否滿足以下四個基本條件,只有符合了這些條件的商品,才有可能作為期貨商品進行期貨交易:
一是商品是否具有價格風險即價格是否波動頻繁;
二是商品的擁有者和需求者是否渴求避險保護;
三是商品能否耐貯藏并運輸;
四是商品的等級、規格、質量等是否比較容易劃分。不同等級的,需要升貼水。
應該說尿素完全符合上述四個條件,下面對其進行——分析:
第一條,尿素是化肥產品中交易量最大、價格波動幅度也相對較大的一個產品。每年的波動幅度一般都在20%以上,高的時候超過了50%。跨年度之間的波動幅度就更大了,2000年的時候市場最低出廠價跌破900元(噸價,下同)大關,而2008年的時候最高出廠價達到了2500元,最高價是最低價的近3倍。
第二條,尿素產品主要用于農業生產,受其影響,尿素市場的季節性非常強,淡旺季的價格差別比較大。不論是生產者還是經營者,都迫切希望能找到一個避險工具,以減少市場的價格風險。
第三條,尿素是種固體產品,非常適合于火車及汽車運輸,產品的保質期比較長,貯藏幾個月或者更長的時間都沒問題,同時貯存條件要求不高,正常的防雨防潮即可,易于貯存。
第四條,尿素是種非常成熟的產品,生產和使用都已非常成熟。不論是以煤為原料生產的還是以天然氣為原料生產的還是以油為原料生產的,質量差異非常小,都同時執行GB2440-2001標準。按照國家標準,尿素產品分為三個等級:合格品、一等品、優等品,如何檢驗,如何劃分,國標中有嚴格規定。總體而言,尿素的等級、規格、質量等都非常容易劃分,并且在實踐中一般很少產生爭議。
專家表示,建立尿素期貨,具有四大作用:
一是價格發現。由于參與期貨交易者眾多,都按照各自認為最合適的價格成交,因此期貨價格可以綜合反映出供求雙方對未來某個時間的供求關系和價格走勢的預期。這種價格信息增加了市場的透明度,有助于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二是規避風險。近年來尿素現貨價格波動趨于劇烈,尤其是生產企業受影響較大,而國外同行業的成熟做法就是充分利用衍生品市場來規避風險,鎖定成本和收益,套期保值就是規避風險的一個很好的手段。
舉個具體例子來說明如何利用尿素期貨規避風險。對于生產廠家而言,最大的風險莫過于后期產品價格下跌。假如現在尿素出廠價格是1600元,廠家對后市看跌,預計到11月份將跌至1400元以下,而現在尿素期貨市場上11月份尿素每噸價格是1500元,那么廠家現在即可在期貨市場上以1500元的價格賣出尿素,這樣每噸就可減少100元的損失,規避了部分風險。
三是爭奪國際話語權。目前全球尿素產能約為2.08億噸,需求量為1.85億噸,全球尿素貿易量每年總計4700萬噸,占總需求的25%。中國尿素年產能在8000萬噸左右,年表觀需求量在5100萬噸左右,2016年尿素產量是6700萬噸(國家統計局數據),2016年出口量887萬噸,產能、產量、需求量、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位。但我國尿素在國際市場的話語權卻不強,國內價格跟著國際市場走,出口價格也基本上是外商說了算,外商故意壓低中國尿素價格。有尿素廠家表示,我國應該成為全球的尿素定價中心,正如倫敦商品交易所一樣。我國建立尿素期貨市場后,我國的尿素價格將成為國際尿素市場的晴雨表,我國在國際尿素市場上的影響力將會越來越大。
四是對冬儲的幫助作用較大。尿素市場旺季時間短,淡季時間長,價格波動比較大,基本上屬于化肥產品中波動幅度最大的一個品種,不論是對于尿素生產廠家還是經銷商還是使用者,都面臨著一定的市場風險。特別是每年的冬儲,更是對尿素生產廠家及經銷商的一大考驗,是自儲還是交給經銷商冬儲,何時開始冬儲,以什么樣的價格冬儲合適,冬儲量多少,這些每年都讓尿素生產廠家和經銷商左思右想,煞費苦心。有了尿素期貨后,這種狀況就要好得多。因為來年的期貨價格顯示在那里,雖說這個價格并不就等于到時的實際價格,但畢竟對我們冬儲具有比較大的指導作用,冬儲就會簡單容易得多。再者,尿素期貨市場為參與各方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套期保值手段,當預期市場將會下跌或上漲時,就可通過現在賣出或買入期貨,到時再買入或賣出期貨來對沖,從而規避市場價格波動風險。
化肥期貨是農產品期貨的延伸,尿素期貨上市,還可開發磷酸二銨期貨、氯化鉀期貨等其他化肥期貨品種。
也有些人士擔心,推出尿素期貨是否會助長尿素市場的炒作之風。應該說,這種擔心也并非完全沒有道理,因為現在國際油價就存在著明顯的炒作因素。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60美元/桶的國際油價,其中有10美元是國際對沖基金等大投資機構炒上去的,內在價值只有50美元/桶左右,另外,銅、鋅、鋁等金屬價格的大幅上漲也與期貨炒作有關。
但推出尿素期貨并不會必然導致損害農民利益的現象發生,這兩者之間不能簡單地劃等號。作為期貨品種,有點炒作是正常的,但只要監管得力,完全就可以揚長避短,去弊興利,把它的優勢發揮出來,把它的劣勢壓制下去。再者,尿素是個加工產品,它不象石油一樣的屬于礦產品,受儲量、開采等因素影響很大,同時受國際政治及地緣因素影響很大;也不像銅、鋅、金等金屬產品,控制礦石就可控制產品。對于這類資源型的期貨品種,國際炒家們只要利用資金優勢、大量控盤,然后利用甚至制造一些偶然因素,就可呼風喚雨,從中獲大利。而尿素作為一個加工型的產品,盡管它受煤炭、天然氣等能源因素影響比較大,但其易生產性決定了其難以通過控制貨源來任意拉抬價格。還有更重要一點是,國際上美國、英國等期貨發達國家(同時也是對國際期貨價格很有影響力的國家)均沒有尿素期貨這一品種,也就不存在著國內期貨市場搭車國際期貨市場的問題,這使得尿素期貨炒作的可能性又大大降低。
推出尿素期貨后如何保護農民利益呢?專家表示,應從四個方面努力:
一是加強交易監管。推出尿素期貨后,一定要加強交易監管,防止惡意炒作,對違規者采取警告、罰款、提高保證金額度、媒體爆光、通報批評、限制帳戶交易(如凍結帳戶交易數日等)甚至禁止入市等手段,保證市場的公正有效。
二是鼓勵大的尿素生產企業、大經銷商、種植大戶、農業大縣、農業大省及農民協會組織積極參與尿素期貨,以形成較為合理的尿素期貨價格,而不是讓資本市場的投機者來決定尿素期貨價格。
三是政府部門要大力加強尿素市場調控。當看到尿素期貨價格過高、市場需求旺盛、有可能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時,政府部門就要運用調節進出口關稅、增加冬儲力度、扶持尿素企業生產手段來加大尿素市場的供給量,抑制未來尿素價格的過快上漲。同時政府部門還要善于運用發布尿素市場供需信息、預測市場、發布風險提示等手段,防止尿素期貨市場的非理性炒作,穩定市場價格。
四是農民在尿素期貨價格較低時,可主動在期貨市場上購買尿素,這樣可提前鎖定種植成本。
尿素期貨上市對尿素企業是件好事,多了一個套期保值、規避市場風險的工具,有利于增強企業生產經營的平穩性和抗風險能力。另外,期貨市場具有價格發現功能,雖然不排除價格投機性,但期貨價格特別是漲跌趨勢對企業還是有一定參考價值的,因為期貨往往會先于現貨市場而動。如果看到期貨價格呈漲勢,則尿素生產廠家要控制銷售速度,多增加庫存,以等待價格上漲;如果看到期貨價格呈跌勢,則應當加大銷售力度,提前降價,少留庫存,通過搶先一步的銷售方式來努力使企業利益最大化。
現在有些尿素生產廠家希望把期貨市場作為第二銷售平臺,通過期貨市場將自己的產品銷出。“這個對有些尿素廠家可以做到,對大部分尿素廠家不一定能做到。”業內人士表示。主要原因有兩點:
一是期貨市場本身的實物交割量不是很大,期貨市場上期貨交易了結有兩種形式:一是實物交割,二是對沖平倉,絕大部分都是對沖平倉,也就是套期保值了,實物交割量很小,像PTA等期貨實物交割量只占同期所有合約交易量的2%~3%。而且對現貨實物交割量也有量的規定,交割月份最大的現貨交割量是5000噸,套期保值者雖然可以申請增加持倉量和交割月份現貨交割量,但是期貨交易市場需求、申報材料等不一定能滿足大批量的需求,難以保證數量。
二是交割地的問題。期貨實物交割必須在期貨交易所規定的交割倉庫進行,等于說只有在尿素交割倉庫附近的尿素廠家才便于實物交割,否則運輸成本較高。而由于期貨實物交割量不是太大,所以交割倉庫也不是很多。總體來說,只有靠近交割倉庫附近、同時產量也不是很大的企業可以考慮通過期貨市場進行實物交割,把它作為第二銷售平臺,對于絕大多數尿素廠家而言,并不適合尿素實物交割。但所有的尿素廠家都可以通過尿素期貨市場進行套期保值,這同樣也相當于變相在尿素期貨市場進行了銷售。
對于尿素下游用戶也是同樣的情況,靠近尿素交割倉庫附近的、需求量不是很大的,可以把尿素期貨市場作為第二采購平臺,參與實物交割,對于絕大多數尿素下游用戶而言,則主要是運用套期保值功能變相從尿素期貨市場購買尿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