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雪梅,郭青云,黎紅梅,陳綺婷
(江門市中心醫院兒科監護病區,廣東 江門 529000)
醫護一體化前瞻性護理在預防新生兒輸液外滲中的效果
左雪梅,郭青云,黎紅梅,陳綺婷
(江門市中心醫院兒科監護病區,廣東 江門 529000)
目的探討醫護一體化前瞻性護理對預防新生兒輸液外滲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在新生兒科進行輸液治療的新生兒200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各100例。對照組實施常規的輸液護理。觀察組在常規輸液護理的基礎上,采用醫護一體化的模式,實施前瞻性護理干預。比較2組穿刺率及各級輸液外滲的發生率。結果觀察組穿刺率和外滲率(24.82%,2.46%)顯著低于對照組(52.01%,20.67%)(均P<0.01),同時對照組外滲程度較為嚴重。結論通過醫護一體化的前瞻性護理,建立系統的靜脈使用及血管保護計劃,能從源頭上預防新生兒輸液外滲的發生。
醫護一體化; 前瞻性護理; 新生兒; 輸液外滲
醫護一體化是指醫生和護士之間協作溝通的一種新型人際關系。在這種協作關系的構架下,雙方具有共同的醫療目標,通過分享決策過程、責任和權利來實施對患者的干預[1]。2015年7—12月,江門市中心醫院新生兒科采用了醫護一體化前瞻性護理干預,大力開展主動靜脈治療,推廣使用PICC及臍靜脈導管,在預防新生兒輸液外滲發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5年7—12月在本院新生兒科(含NICU)進行高危藥物輸液治療的新生兒200例,按數字隨機表法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每組各100例。2組新生兒胎齡、出生體質量、性別、疾病種類及輸液天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詳見表1。

表1 2組一般情況比較
對照組新生兒實施常規的輸液護理,包括加強巡視與觀察,發現輸液滲漏現象及時處理等。
觀察組新生兒則實施醫護一體化的前瞻性護理,以護士為實施主體,醫生共同參與,通過有效溝通,實現優勢互補,強調事前評估及血管保護。主要包括如下舉措:
1)建立規范化輸液管理模式。科室成立新生兒輸液管理小組,在科主任的大力支持下,由護士長任組長,請2名醫療首席醫生擔任顧問,2名護理組長為組員,吸納了科室6名年輕高學歷醫生、護士入組。
2)患兒入院24 h內完成靜脈輸液規范化評估,醫護共同聯合查房一次,根據治療計劃、血管條件、胎齡、體質量等制定輸液規范化評估表,初步確定最佳的輸液途徑、工具等。對需使用高危藥物[細胞毒性強、強酸性(pH值≤4.1)、強堿性(pH值≥9)、高滲性(滲透壓≥600 mOsm·L-1)、陽離子和血管活性藥物等]1周以上、預判病情危重、胎齡<32周、體質量<1.5 kg的患兒,由醫生對家屬進行溝通并告知高危藥物使用的必要性及風險性,優先考慮中心靜脈[經外周穿刺中心靜脈置管(PICC),臍靜脈置管、臍靜脈置管與PICC無縫對接],從根源上防止藥液外滲的情況發生。
3)對需進行PICC的患兒,醫護共同選取合適的時機。醫生主要考慮新生兒內環境是否穩定,其病情是否適合穿刺,穿刺前是否需鎮靜等。護理則預判其穿刺難度,皮膚水腫期是否消退,擬定穿刺的部位并做好標記,選擇資質符合的穿刺者完成。在置管前進行外周穿刺,嚴禁破壞所標記的血管。
4)對需進行臍靜脈置管的患兒,置管3 d后醫護聯合查房,根據患兒的病情、靜脈情況及后續治療等進行預判,確定是否進行PICC治療,若有必要,待新生兒水腫消退后進行臍靜脈與PICC的無縫隙連接。
5)對需采用外周靜脈留置針治療的患兒,每天由護理組長進行評估,內容包括:輸液措施是否有外滲的風險;能否保證后續治療;是否需補救,有何補救措施。幫助責任護士合理選擇血管穿刺部位,盡量選擇粗直血管,減少在腳外側、頭皮靜脈等皮下組織較少及關節部位操作。在評估責任護士穿刺水平后指導操作,盡量做到一針見血,避免反復穿刺。在關節部位給予小夾板等妥善固定。同時對外周血管進行保護,每個穿刺點常規使用水膠體保護。
6)每天晨會,護士就新生兒輸液外滲問題進行交班。醫護共同詳細分析每位患兒外滲的部位、分級、時間等,及時采取措施調整輸液方案,如輸液部位、補液性質及量等,必要時調整輸液工具及途徑。
比較2組患兒的各級外滲發生率。根據Warren[2]報道,將新生兒液體外滲分為如下5級:Ⅰ級,皮膚伴有疼痛,沒有紅腫;Ⅱ級,皮膚伴有疼痛,輕度水腫(直徑范圍在0%~20%),無皮膚發白,滲漏部位以下脈搏搏動良好,毛細血管再充盈良好;Ⅲ級,皮膚伴有疼痛,中度水腫(直徑范圍在20%~50%),皮膚發白,循環受損,觸之涼,滲漏部位以下脈搏搏動良好,毛細血管再充盈良好;Ⅳ級,皮膚伴有疼痛,重度水腫(直徑范圍在50%以上),皮膚蒼白,伴皮膚緊繃,循環受損,觸之涼,滲漏部位以下脈搏搏動消失或減弱,毛細血管再充盈時間>4 s,皮膚損傷或壞死;Ⅴ級,除包含任何或所有Ⅳ級的表現特點外,其傷口范圍很大(包括肢體的大部分),傷口的深度也很深。
采用SPSS16.0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高危藥物輸液1136次,對照組高危藥物輸液1142次。觀察組總穿刺率和外滲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均P<0.01),同時對照組外滲程度較為嚴重,見表2—3。

表2 2組穿刺途徑比較

表3 2組藥物外滲情況比較
隨著新生兒救治水平的不斷提高,高危藥物的使用越趨廣泛,與此相關的輸液外滲風險也呈加大趨勢。新生兒輸液外滲發生率可達23%~63%;在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NICU),1000例患兒中有38例發生靜脈輸液外滲引起皮膚壞死,這些損害大部分發生胎齡26周的以下的早產兒[3]。
外滲發生的主要機制有:滲透性損害;膜內外的離子失衡;局部酸堿平衡失調;機械性壓迫等。輸入液體的滲透壓和pH越高,對組織的損傷越大。由于藥物的高滲、高刺激性和新生兒本身的血管特點,有時即使在回血良好的情況下也有可能發生外滲[4]。
減少新生兒輸液外滲的風險,預防遠比事后補救更重要、有效。采用醫護一體化的前瞻性護理,發揮醫護各自的優勢,及時進行溝通和反饋,從而達到優勢互補目的。本研究在實施醫護一體化前,醫生對新生兒輸液外滲的情況不重視,對具體輸液工作欠理解;護士對醫生的治療方案、患者的病情、藥物的性質等缺乏全面的掌握,無法有效地進行主動靜脈治療及血管保護計劃,更無法進行有效的前瞻性護理。前瞻就是指提前看到、想到、預知預測到,就是在工作、行動開始前周密安排或計劃,提早思考可能會存在的風險、如何避規可能發生的來自人為的、外部的阻力和客觀的困難等[5],從而達到“事前控制”“質量前移”的效果。而將醫護一體化融入護理干預模式后,由護士為主導,醫生積極參與,在輸液過程中對患兒的血管條件、藥物性質、治療計劃等進行綜合評估,選擇最佳的靜脈輸液部位、方式、工具等,將血管保護貫穿其中,通過建立規范化的輸液通道評估方案,建立一個可行、有效的輸液運行系統,真正前瞻性地對新生兒輸液進行規范干預,效果顯著。
在充分評估的基礎上選擇合適的血管通道,有計劃地應用中心靜脈通道,對從根本減少外滲發生的概率,意義重大。中心靜脈導管末端在上腔靜脈,每分鐘血流量達2000~2500 mL·min-1。有研究[6]表明,當血管直徑增加一倍時,血流量增加16倍;當血管的直徑增加至原來的4倍時,血流量是原來的256倍。因此,輸注高危藥物時,應用管徑大的血管,使藥物得到迅速的稀釋,減輕藥物對血管的刺激,從而減少藥物外滲的發生。
對新生兒而言,常用的中心靜脈置管包括PICC及臍靜脈置管。兩者不僅可極大地減少外滲的風險,還可避免反復穿刺造成的痛苦,方便治療過程中用藥及補液。但出生48 h內的新生兒身體內環境還不穩定,血管壁薄、通透性強,對侵入操作反應強烈[7],而臍靜脈置管為可視性操作,操作難度不大,與PICC置入進行無縫隙對接,則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對于無需采用中心靜脈的新生兒,有計劃選擇靜脈穿刺部位及給予妥善維護,能在很大程度上減少外滲,特別是反復外滲的現象發生。本研究輸液外滲案例均為留置針留置導致的,由于護理人員均對藥物外滲保持較強的警惕性,外滲一旦發生,及時采取相應措施,無Ⅳ級以上外滲發生。觀察組留置外周留置針時采用前瞻性干預,注重血管保護,避免脂肪薄弱的地方。而對照組在反復多次穿刺后,相對優勢的血管逐漸減少,不得不進行頭皮、關節部位等地方穿刺;由于穿刺難度加大,難以做到一針見血及順利送管,留置質量難以保證。同時血管容易受損、纖維化并形成瘢痕,局部循環不暢、容易造成閉塞性靜脈炎。
綜上所示,采用醫護一體化的前瞻性護理,是一種更為積極、健康和有效的工作方式,能從根本上減少新生兒輸液外滲現象的發生。
[1] 畢玉田,陳客宏,藺武軍,等.新型醫護一體化與醫療安全[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14,30(9):659-662.
[2] Warren D.Implementation of a protocol for the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extravasations injuries in the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patient[J].Int J Evid Based Healthe,2011,9(2):165-171.
[3] 董建英.新生兒輸液外滲的研究進展[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2,18(4):488-490.
[4] 劉放云,周惠聯,李翠梅.應用精細管理預防新生兒經外周靜脈補鈣外滲的效果分析[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4,20(8):1162-1165.
[5] 彭剛藝,陳偉菊.護理管理工作規范[M].4版.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2011:95-104.
[6] 鐘華蓀,張振路.靜脈輸液治療護理學[M].2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1:48.
[7] 史甜,李玲,曹霞,等.集束化管理對新生兒PICC并發癥及非計劃拔管率的影響[J].重慶醫學,2014(24):3189-3191.
IntegratedProspectiveNursingCareforPreventingInfusionExtravasationinNeonates
ZUOXue-mei,GUOQing-yun,LIHong-mei,CHENQi-ting
(NeonatalIntensiveCareUnit,JiangmenCentralHospital,Jiangmen529000,China)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icacy of integrated prospective nursing care in the prevention of transfusion extravasation in neonates.MethodsA total of 200 neonates receiving transfusion in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were randomly given routine transfusion nursing care(control group,100 cases) or in combination with integrated prospec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observation group,100 cases).The rates of penetration and transfusion extravasa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The rates of penetration and transfusion extravasation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24.82% vs 52.01% and 2.46% vs 20.67%,P<0.01,respectively).ConclusionThe implement of integrated prospective nursing care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systematic intravenous use and vascular protection plan can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transfusion extravasation in neonates.
integrated medical care; prospective nursing care; neonates; transfusion extravasation
2016-12-28
江門市科技計劃項目(2015090)
左雪梅(1982—),女,本科,主管護師,主要從事新生兒護理、危重癥護理、靜脈治療護理的研究。
R473.72
A
1009-8194(2017)09-0067-03
10.13764/j.cnki.lcsy.2017.09.027
(責任編輯:鐘榮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