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寒
冬日是關節炎疾病的高發期。62歲的劉師傅原來在農村趕馬車,后來換了拖拉機,經常在外奔波,風餐露宿。56歲以后常感覺膝關節疼痛,下蹲的時候膝關節嘎嘎作響。每到陰雨天,都有痛感,近年來,疼痛愈甚。找醫生看,醫生說他患有老年性、退化性關節炎。
那么,老年性、退化性關節炎是怎樣發生的?有哪些危害?有無辦法避免或者延遲其發生呢?筆者就此采訪了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骨三科主任姜益常教授。
姜益常教授是“黑龍江省名中醫”,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民族醫藥學會疼痛分會理事、中華中醫藥學會針刀學會常委、中西醫結合脊柱疾病主任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骨傷分會委員。黑龍江省中醫藥學會中醫骨傷科學會副主任委員、黑龍江省康復醫學會中西醫結合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據姜益常教授介紹,骨性關節炎是一種退行性病變,是由于年齡、肥胖、勞損、創傷、關節先天性異常、關節畸形等諸多因素引起的關節軟骨退化損傷、關節邊緣和軟骨下骨反應性增生等;又稱骨關節病、退行性關節炎、老年性關節炎、肥大性關節炎等。
中年以后,人體組織器官會發生退行性變化,骨和關節組織也不例外,尤其承重的關節和多活動的關節。過度的負重或過度的使用某些關節,可促進退行性變化的發生。此外,如關節內骨折、糖尿病、長期不恰當地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等因素,均可促進退行性變化的形成和加速已存在的退行性變化的發展。臨床表現為緩慢發展的關節疼痛、壓痛、僵硬、關節腫脹、活動受限和關節畸形等。尤以膝、髖關節病變為多。
幾乎所有病例都有不同程度的疼痛,隨病程緩慢進展。主要表現為關節開始活動時疼痛明顯,稍活動后疼痛減輕,然而負重和關節活動過多時,疼痛又會加重。有時疼痛可呈放射性,如髖關節疼痛可放射至大腿內側、膝關節附近。早期可見關節僵硬,如膝關節長時間處于某一體位時,自覺活動不利,起動困難,后逐漸出現關節不穩,關節屈伸活動范圍減少及步行能力下降,尤以上下臺階,下蹲,跑,跳等時的能力下降更加明顯。
骨性關節炎是所有關節疾病中最常見的一種關節病變。骨性關節炎疾病的發病率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的,女性的發病率高于男性。骨性關節炎危害最大的是活動多、負重大的常用關節,如膝蓋、手指、髖骨、頸椎、腰椎、腳踝等部位。
膝關節炎是一種骨性關節炎,是以關節軟骨的變性、破壞及骨質增生為特征的慢性關節病,骨性關節炎屬中醫學“骨痹”、“膝痹”范疇,每年骨性關節炎發病率都在增加,已有患者病情加重,痛苦增加,嚴重危害和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姜教授指出,每個人都會隨著年齡而老化,關節也是一樣。一旦出現這種退化性關節炎時,患者要有正確認知,不要讓癥狀急遽惡化下去。軟骨就像一塊吸滿水分的海綿,當我們走路時,腳往下踩那一刻,身體重量往下壓,軟骨里面的關節滑液就會被擠出;腳往上提,來自身體的重量消失,關節滑液又回吸到軟骨里面,形成一個動態平衡。就在關節滑液進進出出之際,營養成分才能進入軟骨組織里面,維持軟骨的健康。
姜教授表示,正常人骨頭與骨頭接觸的地方,就是關節軟骨,正常的軟骨組織光亮平滑,但隨著年紀增長,軟骨過度磨耗,軟骨碎片掉入關節腔內并在關節腔內刺激關節囊,制造過多的關節液,引發紅腫熱痛,久而久之就會出現退化性關節炎。
姜教授提醒,如果出現疼痛癥狀時,不要有“不運動,以防磨損關節”的錯誤觀念,有的人一走路就痛,因而整天待在家里一動也不敢動,導致癥狀惡化速度加快,最后真的走不動了。適度的運動可增強軟骨的海綿作用,不斷流進流出的關節滑液,既可帶給軟骨營養,保持濕潤,又會使關節周圍的肌腱增強,減少軟骨磨損的幾率。
節律性運動的走路是退化性關節炎患者的最佳選擇,每天至少走半小時。如果持續走一二個小時以上,也沒有不舒服的感覺,可以繼續走下去。如果覺得自己的平衡感還不錯,騎自行車、跳舞、游泳等有氧運動,也是不錯的選擇。
在維持日常運動之余,建議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多曬曬太陽,因為陽光可將維生素D活化為D3,能夠幫助人體增加鈣質的吸收,有效防止骨質流失,延緩退化性關節炎癥狀。
那么,怎樣預防或延緩骨關節炎的發生呢?下面幾個方法值得留意。
一是改變不合理的生活習慣:避免背、抗重物,避免長時間站立或行走,大便時盡量坐馬桶、少下蹲。
二是減輕體重:肥胖人群患骨關節炎比其他人明顯增多。減輕體重以減輕關節的壓力和磨損,可以有效地預防骨關節炎的發生。
三是避免關節受傷:注意運動場地及運動器械的安全,避免受傷。運動之前先熱身,運動量由小逐漸加大,切忌開始就進行重負荷的運動。大量運動后及時放松。老年人行走時要避免跌倒。
四是改變不合理的運動方式:太極拳等半蹲或下蹲運動對下肢關節壓力很大,應盡量避免。爬山爬樓等對下肢關節壓力加大,應盡量避免。隨著年齡的增長,應該逐步調整運動方式,以游泳、騎車和散步為主,減少大運動量的運動方式。
五是正確處理關節損傷:很多關節炎是由于關節內其他結構損傷后造成的,如膝關節半月板損傷等。早期正確處理半月板的損傷可以有效預防膝關節骨關節炎的發生。
六是關節疼痛應及時診治:關節疼痛是關節給人體發出的警報,表示應該引起重視。關節痛患者應及時就醫,防止小問題變成大問題。
患了較嚴重的骨關節炎如何治療呢?
姜教授指出,老年性、退化性關節炎的治療一般可分為兩種,一種是非手術治療,一種是手術治療。
非手術治療,主要有物理療法:熱療、水療、紅外線、超短波、電刺激等均可增強局部血液循環、緩解肌肉緊張,減輕疼痛等癥狀。牽引療法對頸椎病神經根型患者效果較好,可以松弛肌肉,緩解疼痛,并能防止神經根相鄰的組織形成粘連,但須在專科醫生指導下進行。
另外,祖國醫學的推拿、針灸治療在減輕骨關節炎癥狀方面有明顯效果。
手術治療就是把膝蓋關節間的碎骨取出,如關節已經壞死,可以置換人工關節。目前,采用激光針刀松解術治療效果不錯。這是一種介于手術治療和保守治療之間的微創治療,是以中醫經絡學說、現代神經生理學和外科手術學為基礎,運用光針為載體,將激光輸入人體特定穴位或病變部位而達到治療作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