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國知識產權制度的中國特色
(一)中國知識產權保護的立法特色
由于歷史上的各種原因,中國知識產權事業起步較晚。但是,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充分地認識到知識產權保護對于促進科技進步、文化繁榮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和作用。為了更快地促進與世界經濟接軌,中國加快了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建設的步伐,在較短的時間里建立了完備的、高水平的知識產權法律體系。知識產權是科技、經濟與法律綜合作用的制度形態,在科技迅猛發展,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背景下,知識產權發展和變革的速度是其他法律部門所無法比擬的,為了適應知識產權迅速發展的需要,需要及時修訂已有的法律法規,并對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給知識產權帶來的挑戰進行立法回應,在立法原則、權利內容、保護標準、法律救濟手段等方面,更加突出對科技進步與創新的法律保護,使中國的知識產權保護順應社會發展的要求,體現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1]。
(二)中國知識產權保護的模式特色
中國知識產權保護的中國特色不僅體現為立法理論,而且體現為司法與行政并行的“雙軌制”理論。與世界上大多數國家不同,中國在知識產權制度建立伊始,就采取了行政保護與司法保護兩條途徑“并行運作、優勢互補、司法終局”的雙軌模式[2]。對于知識產權民事侵權行為,權利人可以直接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行政執法機關也可依法查處。在西方國家,行政執法要么沒有,要么不發達,在中國,兩個渠道同時并存,并且優勢互補,這是中國知識產權保護的一大特色。司法和行政執法兩種保護在根本目的上是殊途同歸的,司法以固有的方式保護權利,采取不告不理的原則,需要當事人啟動程序,法院只對當事人的爭議居中裁判。知識產權行政保護則具有主動性,行政執法機關通常可以依職權主動采取保護行為,實施大面積的執法行動,具有程序簡便、效率較高的特點。
(三)中國知識產權保護的內容特色
從一些法條的具體規定上來看,很多內容都能體現中國特色。比如,我國2008年6月5日發布的《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指出: “商業秘密、地理標志、遺傳資源、傳統知識和民間文藝等得到有效保護與合理利用。”此處所提及的“地理標志、遺傳資源、傳統知識和民間文藝”是我國的優勢資源,加強對地理標志、遺傳資源、傳統知識和民間文藝等優勢資源的知識產權保護,就是知識產權制度中國特色的體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理論能夠發揮重要作用的領域。但是,在當今世界一體化、經濟全球化的時代,我們不能片面地、過分地強調中國特色而不考慮知識產權法律制度的國際化因素,不能盲目地將這些制度設計為只有中國式制度,否則就會與國際公約的精神相違背。知識產權保護的內容應兼具中國特色和國際化。
二、強化中國知識產權制度與國際接軌
(一)強化創新觀念
要使中國知識產權制度與國際接軌必須以創新理念為指導,以創新的觀念、標準和理論推動經濟和科技的創新,激發和增進全社會的創新活力。當前尤其要注意解放思想和更新觀念,在侵權判斷、損害賠償、證據規則等方面要勇于突破傳統觀念的束縛,跳出一些舊的習慣性條條框框的限制,找準突破的方向和著力點,拿出創造性的舉措來[3]。
首先應勇于推進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探索建立與知識產權屬性和保護需求相適應、符合保護規律的理論。再者,知識產權保護所面對的經濟和科技領域創新活躍,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而法律都具有相對的滯后性,需要以積極主動的姿態應對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在法律適用上更具開放性。例如,專利法和專利審查標準具有相對穩定性,一旦形成即具有固化效果,可能成為授權時按圖索驥式的依據。但是,發明創造是活躍的,因此專利授權應當及時調整相應的標準,打破現有的模式,滿足經濟發展的要求。最后,我們應重視知識產權保護的比例原則。我國當前知識產權情況錯綜復雜,數量虛高、質量偏低。這就要求知識產權保護重視比例原則,尤其是注重保護程度和力度與知識產權創新相適應[4]。比如,專利保護與發明創造的高度相適應、商標權保護考慮知名度以及著作權保護需要妥善處理原創性與獨創性的關系。
(二)加快建立專門知識產權法院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探索建立知識產權法院”,這是中國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的一項重大決策,也是中國知識產權保護進入一個新階段的重要標志。從指導思想上看,建立知識產權專門法院的起點要高,既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又要解放思想,具有預見性和前瞻性;既要注意國際普遍趨勢、借鑒國外的普遍做法,又要符合我國的國情、體現中國特色。從層級上來看,知識產權法院的層級應定位在較高的層次。比如美國、韓國等知識產權法院相當于我國高級人民法院的地位。就我國的特殊需求來看,最好定位在高級法院和中級法院的規格,有特殊需求的地區可以設置知識產權基層法院。從管轄上來看,知識產權專門法院主要是跨地區、相對集中地管轄相關知識產權案件,打破行政區劃的限制。同時要防止知識產權法院和法官的業務過于單一,防止限制其法律視野。最后,知識產權專門法院的設置應適當體現中國特色。我國地域遼闊、案件數量較多而且較為分散,在知識產權法院的設置上應該有更多的靈活性。
(三)適時對相關法條進行修改
以法律同一性為標準,知識產權國際化進程可分為普遍化、國際協調化和國際一體化三個階段。為了適應全球知識產權保護標準的統一化趨勢,應對我國知識產權法律制度的發展變化進行探討,逐步完善我國知識產權法律制度,提高知識產權的國際保護范圍和保護力度,實現與《知識產權協定》及其他國際公約的共同發展、實現與國際接軌[5]。
三、結語
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加強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健全技術創新的激勵機制,探索建立知識產權法院。”這將知識產權保護提到一個空前的新高度,既準確把握了創新驅動發展的脈搏,順應了時代發展的需求,也預示著知識產權保護將有新的提升和飛越。我們應有強烈的機遇意識,順應新一輪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在立足于我國國情、體現中國特色的基礎上,不斷吸收借鑒國際上知識產權保護的先進經驗,力爭由“追趕者”轉變為“引領者”,實現與國際先進理論水平的接軌。
參考文獻
[1]何敏:《知識產權基本理論》,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20頁.
[2]王國柱、李建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知識產權法學理論研究》,當代法學,2013年第1期.
[3]孔祥俊:《中國知識產權保護的創新和升級》,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第32頁.
[4]孔祥俊:《知識產權保護的新思維---知識產權司法前沿問題》,中國法制出版社,2013年版,第61-68頁.
[5]楊廷成、楊迪:《中國知識產權法律制度與國際接軌進展》,高校圖書館工作,2005年第2期.
作者簡介
陳晨(1993—),女,煙臺大學2015級研究生,264005,研究方向民商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