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寶聚
摘 要:近年來,礦石行業得到了較快發展,對于找礦行業中,第一步工作就是明確礦床地質情況,然后針對這些地質資料確定找礦方向。本文分析了膠東地區金礦床地質特征及深部找礦,以期為大家以后的工作起到一定的借鑒和參考作用。
關鍵詞:膠東地區 金礦 地質特征 深部找礦
引言
礦床的開采工作是比較復雜的工作,需要運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及科學技術。對于金礦床地質特征的分析研究及找礦標志的探索,是金礦床開采工作的前提和首要條件,需要提起重視。
1、成礦地質背景
膠東處于山東省鏡內,由于處于膠萊河的東面而得名。膠萊河源出于山東半島西南部的膠州市的膠山,北流于渤海。膠東金礦分布區主要涵蓋了全部的煙臺市、威海市以及青島市的北部地區,總面積達到26333km2,約占全國總面積的0.27%。膠東金礦集中分布在膠東隆起區,面積約為16522km2,僅占全國面積的0.17%,卻濃集了全國近1/4的黃金儲量。因此,膠東金礦區是我國重要的黃金生產基地之一。
1.1 地層
膠東礦區位于沂沭斷裂帶東側的膠東隆起區的西部邊緣地帶,地貌類型為半丘嶺平原地貌,礦區內地層最老的為古元古代荊山群,最新的為第四系。古元古代荊山群是一套中高級變質巖系,主要存在于東部及南部,巖性為中厚層狀黑云變粒巖、斜長角閃巖、蛇紋石化大理巖、含石墨巖系夾長石石英巖、麻粒巖等,厚度大于700m。第四系主要由粘土類和砂類組成,一般厚約28m。
1.2 構造
礦區內構造以斷裂為主,按走向分為了三組:北東向、北北東向和近東西向。北東向斷裂是由于在中生代近東西向擠壓應力作用下形成的壓扭性斷裂,北北東向斷裂是燕山晚期發育起來的壓扭性斷裂,二者是屬于同一區、同一應力作用下形成的不同期次的產物。這兩組斷裂是成礦前的構造,由于受印之期及燕山期大規模造山運動的影響,其得到繼承性發展,巖漿活動加劇,內生成礦作用明顯,礦體系充填斷裂構造中或充填交代斷裂破碎帶而成,并且兩組或者多組不同方向斷層交匯處,往往是礦體的富集處,所以成礦前的斷裂構造對礦體的分布和形態起決定性的控制作用。礦區南部發育兩條較大的東西向斷裂,為成礦后的斷裂構造,對礦體則起破壞作用,使礦體在該處位移、重復或消失,礦區南部發育兩條較大的東西向斷裂,礦體數量銳減,使該礦的產量受到影響,必須進行補充勘探。
2、膠東金礦床地質特征
2.1 礦體產狀
礦體主要有兩種:蝕變巖型礦體和石英脈型礦體。其中蝕變巖型礦體延伸大于延長,長度一般為幾十米至幾百米之間,延伸斷續可長達千余米,平均厚度為3~9m,礦體是受斷裂帶嚴格控制的,主要產于斷裂帶的下盤,與斷裂帶產狀基本一致,礦體大部分呈透鏡狀、似層狀和脈狀;而石英脈型礦體的長度一般為幾百米,有的沿傾向斷續延伸幾百米。礦體的形態比較復雜,通常呈脈狀、透鏡狀和不規則狀,而且產狀不穩定,常見為呈群出現。
2.2 圍巖蝕變
礦體圍巖主要是弱片麻狀細粒含石榴二長花崗巖,局部也有黑云斜長片麻巖、黑云透輝巖和煌斑巖等,巖石經熱液交代作用后會造成不同程度的蝕變。
礦體圍巖蝕變發育,尤其是斷裂帶的膨脹部位發育程度最高,普通礦體頂板的蝕變圍巖比底板的弱。蝕變的類型與原巖性質有緊密關系,若原巖為二長花崗巖時,蝕變主要是以絹云母化、硅化和黃鐵礦化為主。若原巖為變質地層殘留體時,則蝕變主要為綠泥石化、絹云母化、硅化即黃鐵礦化。蝕變圍巖大體是以礦脈為中心呈帶狀分布的。
3、礦床成因
礦床一般是經歷成巖期、蝕變期、成礦期和表生期這四個時期。
首先,蝕變期是成巖期和成礦期的過渡期,黑云母花崗巖在經過韌性和脆性構造作用后,生成很多組的裂隙系統,在高溫高壓的作用下,熱液就會向破碎變形帶聚集。若在堿性氧化條件下,會發生鉀化、紅化等堿交代作用。在弱酸性、弱還原環境中時,絹英巖化后生成絹云母、鉻絹云母、石英、黃鐵礦等蝕變礦物,并且同時伴隨部分礦化。
成礦期包括熱液成礦和表生成礦兩個時期,共分為5個成礦階段:黃鐵礦-石英階段,金-石英-黃鐵礦階段,金-石英-多金屬硫化物階段和碳酸鹽階段。其中間階段為主要的成礦階段。
4、深部找礦的標志
構造和巖漿巖控制著金礦的形成和分布區。通過對膠東金礦區內的地質特征、物理、化學特征的研究,可以初步概括出了金礦的找礦標志,主要有以下幾點。
(1)NE向壓扭性斷裂帶的主干斷裂通常是沿著巖體接觸帶來展布的,它具有比較明顯的壓扭特征,因此,它與構造的相交處是定位礦床的構造標志。
(2)蝕變對于找礦也有著重要的作用,比如紅化蝕變與黃鐵絹英巖化蝕變疊加所形成的蝕變巖帶,是直接找礦的重要標志之一;而且蝕變帶中含有的豐富的石英多金屬硫化物的共生組合是找礦的重要標志;另外,蝕變帶中經常含有黃鐵礦,在表生作用下,黃鐵礦會被氧化成褐鐵礦,淋濾以后形成醒目的蜂窩狀構造,也是找礦的重要標志。
(3)砂金礦以及重砂金的不正常是原生金礦床存在的間接標志。
(4)各種異常情況也是找礦的標志,比如低磁場的線狀串珠狀異常帶和低電阻帶中的高電阻率異常的地球物理特點是找礦的間接標志。
(5)礦床的主要指示元素有Au,Ag,Cu,Pb,Zn,As等,這些元素的組合異常是找礦的重要標志。
通過地質工作者多年來不懈的努力和發掘,膠東金礦現已成為一超大型金礦。今后研究人員應不斷加強在控賦礦條件、礦體賦存規律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礦區周邊地區繼續尋找,爭取在深部找礦上取得更大的突破。
5、結語
總之,膠東金礦床深部還有較大的找礦空間,這是由該礦床所處部位決定的。近年膠東金礦探礦不斷進展表明,在有利的成礦條件下,有與后期巖漿侵入作用及脆性構造疊加,還可以形成較具規模的工業礦體,這對指導其它地段的找礦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龔智穎.論金礦礦床地質特征和找礦方向[J].科技風,2016(05).
[2]吳艷爽,汪立今,馬海杰,孫建華.金礦礦床地質特征及流體包裹體初探[J].礦物學報,2015(10).
[3]陳柏林,陳正樂.礦田構造的地質力學研究和發展[J].礦物學報,2015(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