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新
當一幅中國畫呈現在眼前的時候,怎樣才能夠做到正確的品評呢?在中外繪畫史上品評與鑒賞中國畫的方法有很多種。東晉時期的畫家顧愷之是中國較早提出“傳神論”的繪畫美學家。顧愷之看待藝術有其獨特的角度他肯定藝術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應,顧愷之認為畫家需要通過對客觀現實的認識來最終達到“以形寫神”的目的,這種對客觀現實的認識是必須要去鉆研的。“以形寫神”的目標主要是來表現人物的精神內涵,此中最主要的要領是抓住人物的外表形象的典型特征。縱觀繪畫史中顧愷之的“以形寫神”、“遷想妙得”等理論在當今已經成為創作中國畫的重要方法之一。 此觀點對后來的繪畫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其次它的重大意義還在于給謝赫“六法論”奠定了理論基礎。繪畫“六法論”的提出是把握古典繪畫藝術關鍵所在,總結此論的是南朝謝赫,其所著的《古畫品錄》既提出了關于繪畫的審美標準,同時,亦從方法論上為中國繪畫創作提出了具體的原則和要求,他的一整套關于繪畫的美學思想,在繪畫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所謂的“六法論” 劃分為“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 謝赫認為“氣韻生動”是“六法論”中地位最高的一法,它概括了“骨法用筆”等剩余四法的不同內涵,同時六法中的剩余五條法則也是是達到“氣韻生動”的重要途徑。“氣韻生動”是藝術最本質的追求,也是中國畫的高追求,同樣是畫家良好品行的直觀體現。中國歷史長河中不同時期的傳統繪畫理論,它們都是中國傳統繪畫藝術不可或缺的組成部份,傳統繪畫理論對于我們認識、研究和指導繪畫創作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謝赫的“六法論”是中國傳統畫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六法論”對中國傳統繪畫產生著重要影響,各個時代的藝術家都對它進行過深入地認識、學習與研究,并在謝赫原有理論的基礎上進行了進一步的鉆研,豐富了它的內容。“氣韻生動”的價值和意義也隨著時代的進步,愈加凸顯,它不僅適用于人物畫也適用于山水畫和花鳥畫。謝赫的“氣韻生動”與顧愷之的“形神論”基本要求是一致的,抒發胸屮之氣韻,因此能夠在中國的繪畫史上生生不息,而且在今天仍然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謝赫在《古畫品錄》里,為了在混沌中分清廓然,更好的促進繪畫的發展,便不以時代的久遠,也不以地位的高低,去客觀的進行了藝術評價從而適應了時代發展的需要,亦是藝術發展的必然。謝赫在《古畫品錄》里提出“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的繪畫準則,成為后世中國畫發展的一種精神意志,雖在千年的時間中,后來者亦將原有的六法加以渲染和完善,但其主旨卻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也可以換種說法,“六法論”促進了中國畫藝術的發展,讓中國畫從此得以在高品質的審美追求中得以延續,而使中國畫形成了一個文脈有序而且穩定的畫種形式并發揚至今。在謝赫以后的時代里“氣韻生動”始終是品評繪畫作品的標準。“氣韻生動”是中國畫的最高追求,也是畫家品性的自然表達。是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重要組成部份,對于我們學習、研究和繪畫有著重要的意義。謝赫“六法論”是古代畫論的精華所在,從它產生之始,就對中國畫產生了重大影響,歷代的藝術家都對它進行過深入地研究、探討,并在此基礎上進行進一步的補充。“氣韻生動”的價值和意義也隨著時代的進步,愈加凸顯,它不僅適用于人物畫也適用于山水花、鳥畫。并在當今世界被賦予了更新的內涵,在今天“氣韻生動”始終是品評繪畫作品的標準,仍然具有較高研究的價值。“氣韻生動”是創作者孜孜不倦的追求。無論是“有‘氣無‘韻”,還是有“‘韻無‘氣”,都是沒有捕捉到“氣韻”的問題。氣是自然生命的根本,沒有氣就是沒有生命,畫面有生命力,才能引起觀者的共鳴。
我認為一個藝術家對生活的敏銳程度和把握準確形象的能力,并不是天生的。現在的一些藝術作品中,畫家把藝術創作的力量歸結于天賦,作品中不少形象缺乏個性,其原因之一正就是作者在生活中缺少感受力,而當進行創作的時候往往只憑一念之間。這樣,不僅無法表達形象生動的個性,甚至失去了最基本的外形。
謝赫“六法論”所倡導的“氣韻生動”是繪畫藝術最本質的涵義。“氣韻生動”不僅可以指作品中人物的風韻氣度,還可以指繪畫形式語言,如筆墨的視覺韻律等。中國畫的欣賞不單要看畫面效果,還要去讀懂作品的內蘊表達,畫如同詩一樣是在優美的詞匯中去表現作者的思想境界,觀念意識,情感思緒,精神狀態等,與詩不同的是繪畫講究的是優美的筆墨表現,通過表現筆墨來體現作者的藝術境界。讀畫時,首先要從畫的氣勢,氣質與氣韻入手。
謝赫提出的以“氣韻生動”為核心的美學思想對后世畫家影響同樣深遠,生生不息。
參考文獻
[1] 馮學成 著,《禪說莊子—知北游》[M],東方出版社,2013年.
[2] 王世襄 著,《中國畫論研究》》[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廣西,2010年,0040頁.
[3] 陳傳席 著,《顧愷之全集》[M],河北教育出版社,河北,2016年.
[4] 張維青,高毅清 著,《中外藝術史要略》[M],山東人民出版社,山東,2010年,261頁.
[5] 王伯敏,任道斌,《畫學集成》,河北:河北美術出版社,20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