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樹忠
摘 要:王安石變法是北宋神宗熙寧元年,針對“積貧積弱”社會現實,以富國強兵為目的,通過改革抑制土地兼并,減輕賦稅負擔,取消貴族特權,充實國庫而進行的改革,其政治變法對北宋后期社會經濟具有很深的影響,已具備近代變革的特點,王安石被列寧譽為“中國十一世紀偉大的改革家”。但是王安石變法以失敗而告終,究其原因固然有當時最高統治者對變革態度的變幻不定和守舊派極力反對,但是作為變法具體領導和實施者,王安石的執拗性格缺陷和變法中的種種弊端而形成的新舊兩黨之間的相互攻擊,一直貫穿了整個北宋中后期,直至北宋滅亡,這是王安石變法失敗的主要原因。
關鍵詞:王安石 執拗性格 變法得失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這是歷史公正的評價。王安石變法,在北宋政壇如同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彈,引起了新舊兩黨關于變法之爭,史學界、學術理論界對王安石及其變法褒貶不一。筆者認為,王安石變法失敗汲取的主要教訓是:在諫言上剛愎自用,用人上偏聽偏信,結局上奸佞當道,引發新舊黨爭恩怨。王安石變法成果,延緩了北宋滅亡,他在紛爭中善于自我調節,終成一代名家。
一、諫言上,剛愎自用,突出自我執拗行私
王安石和司馬光兩人私交一生篤密。王安石說:“司馬君實,君子人也!”二人曾經一起在包拯手下擔任群牧司判官。群牧司牡丹盛開,包公置酒賞花。司馬光回憶說:自己素不喜酒,但包公勸酒時,勉力喝了幾杯;介甫也不喜酒,不管包公如何勸,始終滴酒不沾。由此,看出王安石執拗和倔頭倔腦。
馬光接連給王安石寫三封信勸他對變法慎重處事,不可急功冒進,民間怨聲載道。王安石自信太厚,覆書抗議,深不以為然,并提出:“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祖制不足守”,道出了王安石變法的決心和巨大勇氣。"三不足說"流行,還見于蘇軾擬進士策(蘇軾文集)、司馬光制科策題今之論者、范鎮司馬光墓銘。司馬光主持策論時,用作命題,目的是在試探民意,亦可能擬制造反對王安石的輿論。
元祐元年王安石去世后,司馬光曾說:“介甫文章節義過人處甚多,但性不曉事而喜進非,致忠直疏遠,讒佞輻輳,敗壞百度,以至于此。…方今…不幸謝世,反復之徒必詆毀百端,…朝廷宜加厚禮,以振浮薄之風。”
馮夢龍《警世通言》說:因他性子執拗,主意一定,佛菩薩也勸他不轉,人皆呼為拗相公。文彥博、韓琦許多名臣,先夸佳說好的,到此也自悔失言。一個個上表爭論,不聽,辭官而去。自此持新法益堅。祖制紛更,萬民失業。以上,形成了王安石自以為是的狂妄形象。
二、用人上,偏聽偏信,慘遭小人出賣算計
平情而論,王安石變法遭到失敗,也不能完全推到守舊派反對上,他的政策和做法都值得檢討。變法事先缺乏宣傳,在變法反對陣營中,有一大批的知名人物,在經過足夠的宣傳說服后應該是可以被吸收進變法陣營中的。
王安石固執而不善交際。王安石中進士后,司馬光和歐陽修對其十分賞識,因改革意見相左,王安石將反對派一概視為“流俗”之輩,漸漸疏遠。蘇軾本來是擁護新法的最好人選,但蘇軾很多正確意見也未能被采納。和王安石本來是好朋友的呂公著、韓維等人也慢慢斷絕來往,甚至其兩個弟弟都反對他。
變法得不到朝中保守派的支持,王安石不是想著反醒自己,而是任用了呂惠卿、蔡確、蔡京、蔡卞、章淳等人,王安石的團隊最終破裂也是內部出現了問題。當王安石失勢時,他改革變法的左膀右臂曾布和親信呂慧卿最終都背叛了他。呂慧卿任代理宰相時候,對曾布進行了打擊報復,最終趕出改革變法的團隊。呂慧卿怕王安石回來奪去權力,最終選擇背叛王安石,挑拔離間,拉幫結派,這應當是王安石變法失敗的一個重要因素。
變法為地方官吏所利用,強行借貸而從中榨取利益,是變法的悲哀。王安石向皇帝粉飾夸大變法效果,對人民慘遭變法迫害置而不顧。變法初行之時,年成好,當局知道必然會豐收,就貸款與農人購買農具和麥苗,一經收割,官方就去收麥子以供軍需,且有利息可賺;而如遇水旱之年,莊稼顆粒無收,農民則無力償還欠官家的債務。有些貧窮的農戶由富裕的鄰居擔保借款,而當農戶無力償還貸款時,富戶被拖累竟致家破人亡,官家成了強借貸款的惡霸。
三、結局上,奸佞當道,引發新舊黨爭恩怨
從王安石新法實施,到守舊派廢罷新法,前后將近15年時間。在此期間,每項新法在推行后,使豪強兼并和高利貸者的活動受到了一些限制,使中、上級官員、皇室減少了一些特權,而鄉村上戶地主和下戶自耕農則減輕了部分差役和賦稅負擔,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
變法使朝廷壟斷了商品貿易,官僚、大地主、小商人的利益均遭侵犯,社會原有秩序遭到破壞。在每一項新法推行中,遭到保守派激烈反對,特別是曹太后、高太后頑固阻梗。加上變法過分求大求快,官吏借機敲詐盤剝,農民的利益受到損害,而上書直諫變法危害的賢良才能大臣均遭王安石罷黜或貶官或流放,導致稅吏越發恣意妄為,此種情況愈演愈烈,實際效果與主觀設想相差甚遠。
宋神宗迫于皇親貴戚和反對新法大臣的壓力,在關鍵時刻發生動搖,因新法派內部分裂及保守派挑撥離間,王安石實際上難有作為。宋神宗逝世后,哲宗繼位,高太后垂簾聽政,以司馬光為首的守舊派掌握了政權,新法便在元祐初期全被廢罷,連很有成效的募役法也被廢除。宋哲宗元祐八年,在宣仁太后主導下,致力于恢復祖宗舊制,前后歷時九年。支持變法者被稱之為“元豐黨人”,反對變法者被稱之為“元祐黨人”,從此宋朝進入了黨爭的泥沼,不可自拔。王安石變法改革失敗,造成奸倿當道,忠臣紛紛離去,朝庭章法制度混亂,民不聊生。變法失敗后四十一年,北宋滅亡。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王安石變法沒有觸及社會的核心,只是一場地主階級內部針對北宋統治危機的制度改良,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封建社會的矛盾。變法在執行過程中被異化為官員魚肉百姓的“正當”手段,缺乏有效的監督保障,以民窮為基礎的國富卻難以持續。中國讓人嘆息失去了千年優先發展機遇,也影響了后來的明清兩朝。王安石變法和20世紀30年代美國新政同為世界經濟史上影響巨大的事件,對王安石積極評價的人也越來越多。
參考文獻
[1] 馮夢龍.警世通言.[M]中華書局.1936年.
[2] 張大可.史記選注講(上、下)[M]山東出版社.1989年.
[3] 李之亮 .王荊公文集箋注[M]巴蜀書社.2005年.
[4] 鄧廣銘.北宋改革家王安石[M]河北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