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子堅
規范的執法模式
——二論美國警察執法規范化
文/石子堅

石子堅,中國人民解放軍原特等射手,1988年自費赴美國留學,獲喬治 ·華盛頓大學刑偵系碩士學位,先后就職于美國監獄局、警察局、特警隊,因參與破獲重大刑事案件以及包括美國總統在內的政要警衛多次受到嘉獎。現任上海公安學院特聘教授,高級教官,國家級特警教學團隊學科帶頭人,上海市東方學者,海外名師,出版了11本專著,發表了30余篇論文,其中《我在美國當警察》被評為全國暢銷書。被多家警察院校聘為特聘教授,為全國各地實戰部門授課并指導訓練。多次獲得上海市公安局科技成果發明獎,擁有多項國家專利。
規范的執法模式是美國警察執法規范化的制度保證,缺乏執法實踐的邏輯推演和定義堆積都只不過是紙上談兵。筆者以執法規范化的問題為導向,重點圍繞以下三個規范進行分析。
筆者在上篇(一論)文章中曾涉及執法權的有無和多少問題,而現在討論的是執法權的具體內容。美國警察具有以下四種權力。
當警察懷疑某人涉嫌違法或犯罪時,有臨時對其滯留的權力,目的在于證實或否定自己的懷疑。具體形式就是警察的詢問與盤查。無論其正在步行還是駕駛機動車,一旦被警察攔截盤問,就必須接受盤查而不能擅自離去。作為警察,則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①問話簡明扼要而且與所懷疑的事實相關。
②問話要經過臨時設計,爭取盡快從其回答中找出破綻。
③同時觀察其是否有異常表現。
④與其保持安全距離,兩名警員要有明確分工。
⑤如果不能證實自己的懷疑則應禮貌放行。
⑥盤問的時間不宜過長。
在美國,挑戰警察的滯留權屬于刑事犯罪行為,同樣,警察濫用滯留權也會受到相應的懲罰。
在盤查過程中,警察發現新的可疑線索時有權通過搜查加以證實或否定。 搜查包括有搜查證的搜查和緊急情況下沒有搜查證的搜查,盤查過程中的搜查即屬于后者。搜查包括對人身、物品、車輛以及其曾經逗留過的場所。搜查人身則包括以搜查武器為目的的拍搜和全身搜查以及徹底搜查,對于拒不配合的,警察有權強制搜查。
逮捕權是美國警察擁有的且顯著區別于其他執法人員的執法權力。逮捕是一種偵查手段和強制措施而非刑事處罰。逮捕可以有效制止犯罪行為,抓獲犯罪嫌疑人;保護受害人生命健康及財產安全;獲取犯罪證據;防止嫌疑人串供、自殺、逃跑;還可以與嫌疑人進行辯訴交易,節約訴訟成本。
警察的處罰權不僅限于交通違章和事故處罰,警察還有以下處罰權力。
1.調解、仲裁。
調解和仲裁是警察的執法權力,沒必要把雞毛蒜皮的小事都推給法院處理,但要做好這項工作則應該有配套的法律與程序支持,法律不僅賦予警察具有調解和仲裁的權力,而且對警察進行系統的專業訓練。
2.罰金、交易。
與交通違章的行政罰款不同,罰金是警察對輕微刑事犯罪分子作出的處罰。法律對適用條件有嚴格標準,如必須是當地居民而非流竄作案,所犯罪行須是法定刑一年以下的輕罪,沒有前科且如實提供相關信息等。本著一罪不二罰的原則,一旦警察處罰完畢,此罪就不再追究。目的是簡化訴訟程序,節約訴訟成本,提高辦案效率。據統計,美國只有大約12%的刑事案件走完刑事訴訟的全過程,大部分案件在偵查、起訴和初審階段就被分流了。
所謂交易是指辯訴交易,即控告一方(警察、檢察官)與辯護一方(被告人、律師或代理人)依據法律規范根據各自所期待的訴訟結果所進行的討價還價的過程。嫌犯的選擇包括主動認罪、提供新的重要犯罪證據并當庭指證以及主動退還贓款贓物等,以換取減少罪名或降低刑期作為回報。幾年前發生在美國維吉尼亞州理工學院的中國留學生殺人案件,就因為主動認罪而由死刑改為無期徒刑不得假釋。筆者在美國當警察期間也多次利用這一權力迫使嫌犯交代出新的犯罪或當庭指證拒不認罪的被告人,提高了辦案效率,使控辯雙方互利互惠。
3.沒收、扣押。
警察有權沒收違禁品,如槍支、毒品等,有權扣押贓款贓物以及與犯罪有關的證據。 對無主財物的處理問題,可以借鑒一下美國的經驗。 美國警察對于公民上交的財物,如果不屬于證據、違禁品且無法找到失主時,該公民有權申請對該財物的所有權,除非其自動放棄。該公民可在45日后,60日內提出申請,這是對拾金不昧行為的一種獎勵。
4.確認死亡,出庭作證。
公民正常死亡是否需要經過警察確認?如老人在家中或患者在醫院死亡,這是保障公民尤其是老年群體生命安全的重要一環,老人及重癥患者的生命權利同樣應當受到法律保護,否則就會出現因家庭暴力或醫療事故而死亡的被害人被貼上正常死亡的標簽含冤離世。
在美國,正常死亡后的第一個程序就是報警,由警察趕赴現場確認其并非死于非正常原因。然后由911指揮中心自動生成一個案號,家屬憑案號請醫院或私人醫生開具死亡證明,然后憑案號和死亡證明到殯儀館辦理后事,環環相扣,缺一不可。筆者服役過的警察局就曾通過確認死亡程序發現重大刑事案件線索,如暴力搶劫、虐待致死等,警察依法將嫌犯繩之以法。
出庭作證是國際警務發達國家警察的基本權利。警察是犯罪證據的搜集者,逮捕嫌犯的執行者,也可能成為嫌犯口中的被告。因此,警察出庭作證,支持訴訟的權利不可被剝奪。在法庭上,警察有陳述事實的權利,有為自己辯護的權利以及解釋質疑的權利。最主要的是通過專業敬業的職業態度和素質,在法庭上建立起公眾以及法庭對警察辦案的信任和依賴。同時,也把警務人員的職業操守以及個人品質放在聚光燈下供世人評說,這是一個相互監督的良性循環,杜絕了人為操控的暗箱操作。出庭作證也涉及一系列實體法和程序法的支持以及專業培訓。
強制措施使用不規范是導致執法沖突的重要原因,美國警察突出強調有效控制,武力適用正確選擇以及掌握開槍時機。
1.什么是有效控制。
是有效,無效控制等于沒有控制。如執法對象反抗,兩名警察一邊一個將其按住,看似已經完成控制,實則屬于無效控制。因為警員并未通過反關節控制將其鎖死,也未對其使用械具約束。實踐中曾經出現警員在無效控制時放松警惕而導致執法對象襲警、逃逸甚至繼續犯罪的現象,這都屬于警察失職,不能用“沒想到”蒙混過關。
在押解過程中,要對嫌犯全過程有效控制,并根據其暴力等級使用相應的約束手段,而且不能離開警員視線。即使是躺在擔架上的嫌犯,如有暴力傾向,也應使用兩副手銬將其與擔架銬在一起,而且不能讓其坐起。非如此不能將危險降到最低。對于暴力精神病或暴力醉酒者,則應根據實際需要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有效約束手段。另外,搜查人身時一般也應先對其進行手銬約束,以免發現犯罪證據時嫌犯進行困獸猶斗。對暴力抗法者實施武力制服措施后,如催淚器、警棍等,也應對其進行手銬約束。用一句國際警界早有共識的話說:控制是警察使用武力的出發點和終結點,即警察使用武力是為了控制,已經被控制的就不需要繼續使用武力。
2.什么是武力適用選擇。
武力使用分為口頭控制,肢體制服,使用警械以及致死武力四個等級,而使用最低武力則是基本原則。一般情況下,警察應該逐步升級使用武力,直到有效控制。但在緊急情況下,也可不受武力等級順序的限制直接使用相應等級的武力,如對正在實施殺人行為的,緊急情況下可以直接開槍擊斃。
3.什么是開槍的前提條件和開槍時機。
當警察或他人正在面臨可能發生的重傷或死亡的不法侵害時,可以使用武器。這是美國警察用槍的核心和經典描述。其中幾個關鍵詞十分重要:一是正在面臨,不是將要面臨,也不是已經發生。第二個關鍵詞是重傷或死亡,即不法侵害可能達到如此嚴重后果時才能開槍,否則只能使用非致命武力或等待開槍時機。第三是可以開槍,不是必須開槍,“可以”是有條件的,即非開槍不能制止上述嚴重侵害結果發生時才能開槍,開槍是唯一的最后手段。
1.警務通訊。
國際警務發達國家將對講機喻為警察的生命線,警務通訊課程是警校用時最長、實踐最多的課程。在我回國任教的12年中,只有兩次應邀給將要出國維和的警察介紹警務通訊基礎,因為國外維和警察都使用通訊代碼,這是國內警察警務技能培訓的空白。
代碼通訊的優點在于簡潔、準確、保密。難度是每個警員都要將各類行動和犯罪代碼爛熟于心。與此相關的還有警察手語和密語,基本也是國際通用。 除了代碼,還有對講機使用規范和指揮中心操作規范,都屬于警務通訊的范疇。
2.酒駕。
隨著現代化道路的不斷延伸和機動車數量的持續增加,交通事故也在不斷增長。酒駕已成為交通事故包括重大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近年來,關于遏制酒駕的法律頻頻出臺,各地查處酒駕的專項行動也不斷展開,路面查處酒駕已成為公安機關一項新的執法行為。查處酒駕的執法規范與國際警務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下面以美國警察查處酒駕執法規范為例進行介紹,供國內同行參考。
精確打擊是警察執法的原則,查處酒駕與盤查一樣,都要有針對性,不能撒大網過濾,不分重點一律吹氣檢查,不僅增加了工作量,而且容易造成交通擁堵引起公眾抱怨。
首先要對行駛的機動車進行觀察,涉嫌酒駕的機動車有特殊的行動軌跡,經過專業訓練的警察可以像便衣識別扒手一樣識別可能酒駕的車輛因而進行重點攔截。
第二步是接近與觀察,沒有必要讓被攔截的司機人人過關,要觀察其停車動作和車輛移動狀況,觀察司機面部表情、眼神、動作以及是否有酒精氣體傳出,還要觀察司機座位附近是否有打開的酒精飲料,如果讓司機下車,還要注意觀察其行動是否正常。如果認為其沒有酒駕嫌疑,則應禮貌放行。
第三步是對其進行酒精清醒度測試,國際通行的有三種標準測試方法和一些輔助測試方法,需要經過專業培訓且考試合格后才能勝任。美國對未成年人、成年人以及持有B類駕照以上者有不同的法定標準。
第四步是對拒絕或不配合測試的要求其進行吹氣實驗,拒絕吹氣的或未按警察要求吹氣的將自動吊銷駕照,并被押至醫院進行強制呼吸或血液檢測。
第五步是將檢驗的全過程做好記錄并寫入結案報告,以備將來出庭作為呈堂證供,拒絕或抗拒警察執法的都會付出沉重代價。
3.逮捕。
應該根據逮捕的不同方式制定不同的逮捕執行規范,不可千篇一律。對于高危人員的逮捕,出現問題最多的是評估不足、警力武器裝備不足以及現場行動混亂。特別是涉及機動車、武器及毒品的案件,單憑一擁而上的人海戰術和舍身擋車的個人英雄主義,不僅造成不必要的傷亡,而且導致任務失敗。
關于室內抓捕問題,室內空間狹小,關門上鎖,嫌犯具體位置和是否有武器不確定,因此也必須經過充分評估和周密部署,不可臨門一腳,一哄而上。賓館內抓捕不可差遣服務員做擋箭牌,應由警察直接實施。另外,還要控制入室人數,不要一間小屋闖進去十幾個人。還有的入室抓捕不考慮外圍警戒或無人愿意擔任警戒,都想沖進去搶頭功,結果嫌犯從窗戶逃走。
機動車內抓捕成為近年來的新問題,由于缺乏現代警務技能訓練,民警對以動制動的動態攔截技術不熟悉,仍然停留在守株待兔的設卡攔截階段。即使是靜止的機動車,對于強行破窗進入戰術一無所知或盲目蠻干,十幾個警察圍著毒販車子來回轉,一籌莫展,最后竟讓毒販趁機跳車逃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