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瑋



11月15日,為期3天的“共同的家園—兩岸媒體平潭攝影采風行活動”在平潭拉開帷幕。兩岸20多名記者走進平潭澳前臺灣小鎮、北港文創園、對臺客滾碼頭等地采風。此外,福建省攝影家協會也積極參與此次活動,共同聚焦平潭的產業發展、建設成果及美麗風光。
平潭位于福建省東部,與臺灣隔海相望,是大陸距離臺灣島最近的地方。2013年7月,平潭綜合實驗區獲得并行使設區市經濟社會管理權限,近年來,平潭積極承接臺灣產業轉移,建設先進制造業基地,發展電子信息、海洋生物、清潔能源等現代產業體系,打造低碳經濟島,構建生態園林城市,建設現代化的生態海島城市。平潭素有“千礁島縣”之稱,寬闊的海域與外海大洋相連,眾多的島礁點綴其間,擁有秀麗迷人的海域風光。本次活動中,采風團隊走訪半洋石帆、君山梯田、海壇古城、潭南灣、將軍山等地點,用鏡頭記錄下這些標志性的魅力風景,用新視角呈現一個“高顏值”的平潭。
在為期3天的拍攝過程中,采風團隊還走訪了臺灣小鎮(臺灣小額貿易市場)、北港文創園、對臺客滾碼頭、在建跨海大橋、平潭防護林等地點,全景展現平潭在對臺產業方面的發展及建設成果。
世界風口上的公鐵大橋
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是新建福州至平潭鐵路、長樂至平潭高速公路的關鍵性控制工程,目前正在建設的是鐵路部分。它是我國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公鐵兩用跨海大橋,它的建設也實現了平潭鐵路“零”的突破,被譽為世界在建難度最大海峽大橋。
大橋從長樂松下離岸至小練島、大練島,再經由海壇海峽北東口水道后上平潭島。全長16.34公里,包括元洪航道、鼓嶼門水道和大小練島水道的三座航道橋,以及引橋、鐵路路基三大部分,總投資約147億元,可謂是“跨越水陸”的“鴻篇巨制”。
在設計上,大橋的下層是時速200公里的雙線I級鐵路,上層為時速100公里的六車道高速公路,計劃在2019年4月建成通車。
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建設難度是不可復制的,是世界在建難度最大的海峽大橋。除了島嶼暗礁等海底復雜地形為橋梁的樁基施工帶來困難外,建設者們還要面臨風大、浪高、水深、涌急的挑戰。一年下來,受大風天氣影響,可以正常作業的天數不到120天。
“在茫茫大海上,要用浮吊下放一個幾百噸的鋼圍堰模板,就像在‘海中繡花一樣困難。”福平高鐵項目部工程相關負責人打了這樣一個比方,他告訴記者,要成功安裝此類模板,需要進行多次試吊,讓鋼圍堰接受風的“考驗”。
存在難度,就要想辦法攻克。于是,催生出一項又一項技術創新。為了應對海上安裝橋梁上部結構的困難,項目部采取工廠化施工,鋼桁梁直接在工廠焊接成重約1520噸的整孔鋼梁,用特制船舶運至待架位置進行架設。這項技術在國內為首次應用,中鐵大橋局還專門打造了一艘吊高110米、吊重3600噸的巨型浮吊以及12臺1100噸架梁吊機。其中,主航道斜拉橋的主梁采用大節段全焊、整節段吊裝,是國內鋼桁梁斜拉橋主梁制造和架設技術的又一大突破。此外,平潭海峽公鐵大橋整鋼橫梁長88米的創新,也刷新了我國杭州灣跨海大橋的最大長度箱梁50米的紀錄。
國際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
“國際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是中國首個國際性南島語族考古研究機構。該基地依托殼丘頭文化遺址聚落群而建,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福建博物院以及平潭綜合實驗區聯合共建。該基地包括七項功能:閩臺地區乃至中國東南地區史前文化遺址考古調查、發掘、研究基地;“國際南島語族起源與擴散”課題研究基地;國際南島語族研究機構和專家開展學術研討交流的平臺;平潭地區史前遺址出土文物標本集保管、整理、修復、展示于一體的綜合性研究基地;考古博物館專業人員培訓實習基地;開展公眾考古以及歷史文化教育基地;平潭人文旅游重要景點。
近年來,平潭考古發現不斷取得突破性進展。先是挖掘出距今7000多年的殼丘頭遺址,該遺址代表閩臺地區新石器時代的早期文化,是福建乃至中國大陸史前海洋文明的重大考古發現,之后在平原上攀村發現的龜山遺址,證明平潭有大型青銅時代的聚落遺址等。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朱巖石表示,未來該研究基地將以點帶面,進一步完善福建沿海考古學文化譜系,加強福建、江西、浙江、廣東等中國東南地區的史前文化比較研究;同時將積極邀請海內外、臺灣地區研究南島語族的機構和專家,開展合作考古調查和發掘,爭取將基地建成國內一流、國際上有較大影響的南島語族專業研究機構。
南島語系又稱馬來·波利尼西亞語系,分布于西自非洲東南的馬達加斯加島,東至智利的復活節島,北起臺灣和夏威夷群島,南抵新西蘭島的區域。該語系主要由太平洋中各大小島嶼上的語言以及亞洲大陸東南端的中南半島和印度洋中一些島嶼上的語言組成,使用南島諸語言的人口約3億人。
壇南銀灘海壇古城
海壇古城位于壇南灣組團國際旅游休閑度假板塊,主打的景點壇南灣海岸綿延22公里,環境優美無污染。林帶護衛,丘陵環抱,灣內海域遼闊,岸線曲折,港澳眾多,島現礁隱,激浪千層,層次繁復,色彩豐富。壇南灣東臨大海,灘面平緩,細沙如銀,有“壇南銀灘”之稱。壇南灣盡頭的潭角尾,岬角突出,景物不凡,象形奇巖遍布海濱沙崗。2013年8月中旬的壇南灣的藍眼淚美景,備受全國網友關注。
海壇古城以展現幾千年閩都文化、閩南文化、客家文化為宗旨,傾力為平潭打造集“吃、住、行、游、購、娛”全功能宜商宜居的大型旅游文化綜合體。古城里不僅有大型餐飲、閩臺小吃、廟會小吃;更有特色五星級酒店與傳統四合院客棧;而且還有特色旅游商品街匯集四方精美商品;特別是古城獨具特色的綜藝表演、大型人文主題公園、媽祖廟、文廟、城隍廟、衙門、鏢局、湖廣會館和臺灣會館等各類休閑游樂設施,讓游客樂而忘返;在居住功能上,古城不僅有北方四合院、南方一顆印、六合同春的傳統建筑形態,還配套高品質住宅。可以說,海壇古城是中華傳統建筑文化的精華所在,也將成為中華仿古建筑群的集大成者。可以預見,海壇古城將會成為旅游、度假勝地,亦將會成為人們經商、居住的天堂。
山海石居北港文創村
“平潭島,光長石頭不長草,風沙滿地跑,房子像碉堡……”這句流傳已久的民謠描述的就是北港文創村。當地的居民就地取材,用當地的花崗巖蓋房,形成了層層疊疊的石頭房。更神奇的是,這些石頭都會“唱歌”,文創村因此開始吸引越來越多的海峽兩岸文創人才到此創業,昔日荒涼的海邊漁村搖身一變成為了遠近聞名的小資天堂。
其貌不揚的石厝房內部的設計和裝飾卻別有洞天,房內的裝飾簡潔大方,每個細節都可以體現民宿主的用心,為了讓旅客在民宿有更好更舒適的體驗,客房均按照四星級酒店標準配備布置。民宿在改造過程中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石頭厝的原貌,讓旅客感受最傳統最特色的平潭石頭厝。
會唱歌的石頭帶來了會唱歌的藝術人,風中旅行文創工坊內,兩位年輕的臺灣原創歌手動人的嗓音,讓現場攝影師們聽得如癡如醉。
平潭不僅是兩岸共同的家園,也是兩岸共同發展的一個窗口,兩岸媒體人以不同的視角聚焦平潭的各項事業,意義深遠。此次活動將推動閩臺兩地媒體的深度合作,同時也將大大促進平潭綜合實驗區這個兩岸共同家園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