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
隨著社會老齡化程度的加劇,單身老人逐漸成為龐大的社會群體,老人再婚,以及婚后的房產、繼承糾紛也逐漸增多。為避免糾紛,法官建議,老人再婚不妨作“婚前財產約定”公證。
案例一:繼母占房生糾紛
自從老伴過世后,彭利民便一直和女兒彭淑英住在一起。2001年9月,彭淑英出資購買了一套房屋。當年年底,彭利民再婚,并和妻子吳嬌燕一起住進了女兒購買的這套房子里。然而,彭利民的這段婚姻在維持了10多年后便亮起了紅燈。2013年9月,彭利民與吳嬌燕達成離婚協議,各自名下財產歸各自所有,各自債務自行負擔。與此同時,彭利民答應給吳嬌燕10萬元補償。但離婚后的吳嬌燕依然居住在房屋內不肯搬離。作為房主的彭淑英看不下去,于2014年初向法院遞交了訴狀。
彭淑英認為,被告吳嬌燕與父親再婚時,自己已成年,與被告不存在撫養或贍養關系,因此被告沒有權利繼續居住在房屋內。吳嬌燕辯稱,房屋是彭淑英和彭利民共同出資購買的,因為要使用彭淑英的公積金貸款,所以產權證上才寫上彭淑英的名字。和彭利民結婚后,涉案房屋的房貸一直由她本人支付,所以對房屋享有居住權,且現在無他處住房,所以不同意搬離。
法院審理后認為,不動產的權屬以登記為準,本案原告為涉案房屋的所有權人,對房屋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被告在答辯中認為,自己對房屋也有出資,所以是房屋的所有人之一,但在本案審理過程中,被告未能提供證據予以證明,應承擔舉證不能的法律后果。原告、被告雖曾為繼母女關系,但被告與原告父親結婚時,原告已經成年,被告并未對原告撫養教育,因此原告對被告并無贍養義務。現被告與父親的婚姻關系已經解除,不適合繼續居住在房屋內,原告作為權利人要求其遷出的訴請,法院予以支持。
案例二:確認居住權引官司
2002年,老伴去世多年的金世忠與張女士再婚。婚后,張女士和其與前夫所生之子的戶口先后遷入了金世忠位于湖南省益陽市秀峰路某新村的一處房屋內。金世忠原本居住在康富路,由于房屋拆遷,遂被安置到秀峰路的房屋內居住。2010年末,金世忠撒手人寰。其子金先生在次年年初前往有關部門,打算辦理房屋產權變更手續,被告知需要取得張女士的同意。金先生和張女士之間因此發生爭執。
金先生認為,當年自己也是拆遷安置對象,因此對秀峰路的房屋享有居住權。現張女士獨自霸占房屋,故將張女士和其兒子告到法院。
法院審理后認為,原告在康富路房屋拆遷時,雖在拆遷協議中被確認為該房屋的安置對象,但在最終確認住房調配單上,原告并沒有成為涉案房屋的配房對象,涉案房屋的配房對象為金世忠及其妻子。根據法院調查,原告戶籍并沒有遷入涉案房屋,也沒有實際居住,因此原告不符合涉案房屋同住人的相關條件。原告主張其對涉案房屋享有居住使用權,沒有事實和法律依據,故判決駁回原告訴訟請求。
【點評】老人再婚,往往顧慮較多,其中除了傳統觀念的因素外,大多源自對房產、繼承等法律問題的考慮。近年來審理的多起再婚老人一方去世后,配偶與再婚方子女的房產糾紛中,法官發現這類案件的雙方當事人由于沒有血緣關系,加之涉及房屋產權、居住權等重大利益,庭審中火藥味濃,幾乎沒有調解意愿。
此外,在這類糾紛中,爭議房屋大多為公有住房,案件的事實調查多圍繞房屋歷史變遷、承租權變更、戶口遷移、房屋實際居住情況等問題展開,由于很多房屋年代久遠,相關的證據材料無從查找,給查明事實增加了難度。為避免此類矛盾的發生,法官建議有再婚意愿的老人不妨去公證處作一個“婚前財產約定”,明確婚前、婚后財產的歸屬,或就遺產繼承問題進行公證,寫明一方老人去世后的遺產分配,這樣或可避免與子女、再婚配偶之間的矛盾沖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