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妍
[摘要]剪刀差是發達國家在國際貿易中的一種重要交換手段之一。發達國家通過這種交換手段可以贏得高額利潤。發展中國家要想真正在對外貿易中得利,就要努力消除國際貿易中的剪刀差。
[關鍵詞]國際貿易;剪刀差;消除
剪刀差是發達國家在國際貿易中的一種重要交換手段之一。它是指發達國家利用壟斷地位控制發展中國家的對外貿易,一方面壓低發展中國家生產的初級產品的世界市場價格,另一方面又提高發達國家生產的工業制成品的世界市場的價格。如果把這一現象用圖表示出來就像一把張開的剪刀。發達國家通過這種交換手段可以贏得高額利潤。因此,發展中國家要想真正在對外貿易中得利,就要努力消除國際貿易中的剪刀差。
一、剪刀差形成原因
要想消除剪刀差,首先要充分理解剪刀差形成的原因。關于剪刀差形成的原因,諸多學者眾說紛紜,在此,此文擬分別從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價值規律、西方經濟學理論和國際貿易的李嘉圖模型三個角度來說明。
(一)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價值規律
在國際貿易格局中,發達國家主要生產的是高端產品——具有較高科技含量、較高附加值、資本或技術集約型產業的產品,而發展中國家主要生產低端產品——科技含量較低、低附加值、資源或勞動密集型的產品。我們知道,復雜程度不同的勞動所生產的不同種類的商品價值量是通過“各種勞動為當作它們的計量單位的簡單勞動的不同比例”來實現的,即把一定量的復雜勞動化為多倍的簡單勞動。“少量的復雜勞動可以等于自乘的或多倍的簡單勞動:少量復雜勞動創造的價值可以等于倍加的簡單勞動創造的價值”。資本或技術集約型產業由于科學技術含量高,因此它們的產品必然所含復雜勞動較多,與初級產品相比較而言,所含商品價值量也相對較高。另外,由于資源或勞動集約型產業生產工藝相對簡單,產業進入壁壘低,產品供給量往往大于市場需求量。“如果某種商品的產量超過了當時社會的需要,社會勞動時間的一部分就浪費掉了,這時,這個商品量在市場上代表的社會勞動量就比它實際包含的社會勞動量小得多。因此,這些商品必然要低于它們的市場價值出售,其中一部分甚至根本賣不出去。”這樣,市場上的初級產品不但商品價值本身較低,且以低于其實際價值的價格出售,這就為高低端產品的價格“剪刀差”的存在提供了初始條件。
(二)西方經濟學理論
由于發展中國家主要生產的是初級產品,技術含量很低,因此,很容易會出現大量國家都生產同一種產品的情況,但是由于每一個國家的產量都只能占世界市場中總產量的很小部分,因此,單個國家的無法通過自己的買賣行為來影響市場上的價格,即每個國家都是既定價格的遵從者,而不是價格的決定者,相反,發展中國家產品的購買者雖也是眾多的發達國家,但實際上卻是由國際壟斷資本控制的,“迄今為止(指1982年,筆者注),馬來西亞錫礦交易仍以倫敦市場為中心,棕櫚油則以鹿特丹市場為中心。目前(指1982年),世界每年約有61億美元的棉花交易,近90%控制在15個跨國公司手里,而產量占80%的發展中國家在世界市場上對棉花的價格幾乎沒有發言權”,而這種情況在21世紀第二個十年的今天,仍舊沒有明顯好轉,最終定價權牢牢地握在發達國家的手中。此外,發展中國家生產的原料等初級產品,不同國家之間的產品并沒有很大差別: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深入,資本可以在全球自由流動,信息也是暢通的,簽署貿易協定時,通常按照國際上幾大期貨交易市場的價格為參考價格。因此,發展中國家的初等產品交易市場滿足完全競爭市場的四大條件:第一,市場上有許多生產者;第二,不存在產品差別,即生產某種產品的所有廠商所供給的產品都是同質的:第三,各種生產資源都可以完全自由流動而不受任何限制;第四,市場信息是暢通的,生產者和消費者都可以獲得完備的信息,雙方不存在相互的欺騙。
對于發達國家來說,其生產的高端產品有很高的技術和資金壁壘,一般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難以涉足,而且即使是在相同類型的產品之間,西方國家的壟斷廠商通過品牌、技術等的不同,使相同類型的產品間的產品在不同廠商之間也產生了顯著的差別,如蘋果手機和三星手機,這進一步鞏固了壟斷廠商的壟斷地位,當這個行業由一個或幾個壟斷資本控制時,一個產品及生產它的廠商便取得了壟斷地位,“這時由生產者獨家定價,它要在高價少銷和低價多銷之間做出選擇,它所決定的價格就是產品的市場價格,消費者只是既定價格的接受者”,發展中國家只得接受發達國家壟斷廠商制定的價格,處在任其宰割的境地。
另外,勞動或資源密集型產業的進入壁壘(主要是技術壁壘)較低,導致價格供給彈性較大,而其產品的價格需求彈性較小;資本或技術集約型產業則恰恰相反,供給彈性較小,需求彈性較大。根據需求定理我們不難推斷:低端產品的供給曲線不斷向右偏移,導致均衡價格逐漸下降,而高端產品價格維持不變或上升。此外,由于低端產品的收入需求彈性小于高端產品,隨著收入的增加,低端產品需求增長要小于高端產品需求的增長,由于需求增長速度的差異必然導致兩類產品價格上升速度的差異,這樣就進一步加劇了高低端產品的價格差距,形成高低端產品價格“剪刀差”。
二、縮小剪刀差的方法
要縮小剪刀差,關鍵要從剪刀差產生的原因入手,相應于上文提出的三種解釋,本文在這里給出三種對應措施。
(一)發展中國家應增加產品中的科技與資本含量。發展中國家應提升科技水平,增加自己所生產產品中復雜勞動的含量,使自身產品的價值量實現倍增。
(二)發展中國家只有將自己由完全競爭的生產者變成壟斷的生產者,才能在將定價權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縮小剪刀差,避免遭受發達國家的剝削,因此,具有相同要素稟賦的發展中國家應建立價格同盟,在這一點上,歐佩克組織就是一個成功的典型范例。歐佩克成立以來的主要政策是成員國聯合起來實行限產保價,以確保成員國的合理收入。據有關資料顯示,目前歐佩克成員國石油儲量占世界總儲量的78%,原油出口量占世界石油原油交易量約60%。其運作機制是當國際市場上石油供大于求而價格下降時,成員國通過協商進行限產并在成員國之間分配產量份額,當國際市場上石油供不應求而價格上漲時,成員國協商增產并分配增長份額,歐佩克實際上是一種國際性的石油卡特爾,在產量和價格上具有壟斷地位和作用。同時,歐佩克成立以來,給歐佩克成員國帶來了大量的石油美元,20世紀70年代以前,石油價格一向為石油進口國的國際石油公司所壟斷。石油輸出國組織建立后,奪回了石油標價權。中東戰爭爆發后,石油價格從每桶3.01美元(1973年10月份)提高到32美元(1980年7月價),猛增10倍以上。石油輸出國組織成員國從1980年以后,國際收支經常項目的順差一般每年都在3000億美元左右。這筆巨額資金除一部分用作發展國家民族經濟和國內開支外,其余大部分投入國際金融市場,形成歐美貨幣市場上一項巨大的短期流動資金,或者直接向美國、西歐等國家投資,形成石油美元回流。因此,一些歐佩克成員國在西方國家擁有大量資產,面對發達國家時腰桿很硬,歐佩克組織不僅給發展中國家挽回了應有的收益,而且要提高了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
(三)發展中國家應努力推動自身的產業結構升級。通過李嘉圖模型分析,我們得出結論,即使是擁有比較優勢,發展中國家仍有可能因剪刀差而受損,因此,發展中國家在開展國際貿易時,絕不應僅僅拘泥于既有稟賦的“比較優勢”,而應當同時著眼于世界經濟中,不同產業、不同鏈條環節之間的強弱勢地位,“在一國貿易的發展過程中,真正難能可貴的,不是分辨強勢產業,而是用長遠的眼光,超越短淺的安樂,突破現實的制約,將世界經濟中的強勢產業,從國內暫時的“比較劣勢”地位,通過努力培育、扶持,使之發展、壯大,最終躋身于“比較優勢”的行列。從而實現國際貿易對國家利益,尤其是長期利益的最大化。這是國民經濟的需要,也是國家政府的責任。”
目前,金磚國家正在通過自身的產業結構升級,努力縮小著國際貿易中的剪刀差,一方面,金磚國家在產業升級的過程中,打破了少數發達國家對高級產品的技術壟斷。雖然金磚國家的高級產品即使在技術和質量上處于劣勢,但依托廉價的勞動力等自然稟賦,其高級產品具有價格優勢,進入國際市場上,有利于降低高級產品世界市場價格。另一方面,在金磚國家產業升級的過程中,逐步淘汰本國初級產品的生產,這些初級產品(不包括礦產資源等)的生產將會轉移到其他發展中國家。因其他發展中國家的自然稟賦不如金磚國家,其初級產品生產成本有提高趨勢。同時,金磚國家減少或不再生產同類產品,使這些初級產品在國際市場的供給減少。這些原因使得初級產品國際市場價格上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