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伊琳
[摘要]本文通過研究協同創新中知識產權相關法律,對協同創新中相關知識產權利益構成進行了分析,隨之分析了協同創新中知識產權利益分配的法理基礎,最后提出了協同創新知識產權利益分配法律規則的完善建議。
[關鍵詞]協同創新;知識產權;法律研究
協同創新是當今世界科技創新的主流趨勢,現代很多重大科技活動都是以協同創新的方式開展。我國經濟已經經歷了40多年的快速發展,并且已經發展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然而,我國經濟在發展的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這樣那樣的問題。其中比較突出的問題是發展模式簡單粗放。因此,現代國家大力推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而協同創新在我國經濟發展模式轉變過程中,必然會發揮出獨特的作用。當各經濟實體和研究機構結合協同創新團體時,以科技專利為主的知識產權在轉移過沉重的利益分配及相關的法律問題,就成為各利益相關者無法逃避的問題。
一、協同創新中相關知識產權利益構成
協同創新是指為了適應社會經濟環境要素的變化,產業結構(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創新主體以技術研發、創新、轉移合作為紐帶,建立產學研合作平臺或聯合機構,從事知識創造、技術研發、技術轉移、技術教育、技術應用、技術咨詢等協同創新活動。知識產權是指人們就起智力勞動成果所依法享有的專有權利,知識產權利益則是指與知識產權成果相關的利益。協同創新中相關知識產權利益則包括:一是知識產權歸屬,即所取得的技術成果的所有權,利益涉及到合作各方主體,甚至有時候涉及到國家/政府。二是無償使用權、優先使用權、優先受讓權,即創新主體在合作中有知識、資金、實物等成本投入,當一個合作主體在享有專有權時,其他主體在不損害對方利益的前提下優先使用該知識成果的權利。優先受讓權是指有一方合作主體在轉讓知識產權權利時,其他合作主體有優先受讓的權利。三是獎勵請求權和報酬請求權。前者是指職務發明的發明人和研究人員有權按照根據其貢獻大小享有一定的獎勵和報酬。四是風險責任分配,協同創新過程中存在合作風險、技術風險和市場風險,其中合作風險主要是各合作主體在合作條件、目標和道德觀念的差異,可能產生的不穩定風險。技術風險則是指負責技術研發的單位因出現技術困難,而無法達成或被其他機構搶先開發而帶來的失敗風險。市場風險則是指負責市場推廣和運用的機構,因此市場變化而無法取得預期收益所帶來的不確定風險。無償使用權、優先使用權,優先受讓權。各創新主體在合作中有知識、資金、實物等不同的投入,各投資主體若一方享有知識產權,其他的協同創新主體在不損害對方行使專有權的時候,可以無償使用或同等條件下優先使用該知識成果的權利。優先受讓權是指專有權人
二、協同創新中知識產權利益分配的法理基礎
(一)成本交易理論
成本交易理論將交易成本分為搜尋成本、信息成本、議價成本、決策成本、監督成本、違約成本。同樣,協同創新主體在合作過程中,也要付出尋覓、市場信息搜集、談判講價、合同違約等成本。在協同創新合作期間,企業主要是付出資金、場地成本、高校和研究機構主要是技術和設備的投入,這些而這些設備都是可以統一成計量單位計算具體的成本投入的。然而像企業的市場推廣和運用風險成本、高校和研究機構的技術風險成本都是不易具體計算的,因此從成本交易理論的角度來說,需要對合作各方所承擔的難以計算的風險成本按照一定的比例設定利益分配機制。
(二)意思自治理論
意思自治理論是制定民法的最普遍的原則。它是指當事人依法享有依照自己意志,從事或管理自己的民事活動事務的權利,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非法干預。在協同創新合作過程中,除卻國家/政府自主的項目之外,其他大多數創新項目都是企業與高校、企業與研究機構自發形成的,它們在法律規定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的合作條件,共同商定契約方式和相關權利義務,從而最大化滿足自我需求,這就是一種很典型的意思自治理論的體現方式。然而意思自治也不能在協同創新中肆意濫用,否則就可能導致國有資產的流失,因此必須用法律政策予以限制。
三、協同創新知識產權利益分配法律規則的完善建議
(一)各協同創新主體之間的利益分配
由于協同創新主體的構成比較復雜,各個主體的利益訴求不盡相同。加之我國相關法律法規還不大完善、利益協同、利益機制不健全,這些都可能成為協同創新主體之間利益無法得到公平保障的伏筆。當下我國創新主體之間的利益分配規則,主要是靠在《專利法》、《合同法》的規定下,各創新主體自主合作協定,充分體現了自治原則。要讓創新主體之間更進一步形成牢固的合作體系,最為關鍵的就是讓合作各方的權利、義務更加清晰、合理。而要實現這一目標,首先要加強對該領域的合同的管理。在合作組建協同創新團體時,參與合作的各創新主體應認真簽訂合同,在合同中明確寫明各方的權利、責任和利益分配相關事宜。并且,要清楚寫清楚知識產權的歸屬、利益分配方式以及出現違約以及發生糾紛時的法律解決途徑,并且嚴格要求各方必須按照合同規定履行義務。其次,要抓緊建設科技中介監督保障體系。讓科技中介機構成為創新主體合作的橋梁,從而消除合作各方的信息不對稱、信息缺失、成果估價矛盾等問題。
(二)單位與內部科研人員的利益分配
單位與內部科研人員的利益分配主要是指科研人員執行所在單位的任務,或者是利用所在單位的物質技術資源進行研發活動而最終知識成果歸屬單位的情況。在類似這種情形下,利益分配主要涉及到了科研人員的獎勵請求權和報酬請求權。我國《專利法實施細則》(2015年修訂)第七十八條規定:“在專利權有效期限內,實施發明創造專利后,每年應當從實施該項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專利的營業利潤中提取不低于2%或者從實施該項外觀設計專利的營業利潤中提取不低于0.2%,作為報酬給予發明人或者設計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2015年修訂)第二十九條規定:“將該項職務科技成果轉讓、許可給他人實施的,從該項科技成果轉讓收入或者許可收入中提取不低于20%的比例:從該項科技成果形成的股份或者出資比例中提取不低于20%的比例。”由此可見,目前我國相關法律規定中,對于科研人員的獎酬標準以及形式還沒有一個特別統一的規定。如果科研人員無法從成果轉讓過程中得到與其貢獻相匹配的獎酬,將會極大挫傷科研人員的創新積極性。因此,各單位在制定具體獎勵政策時,應廣泛征求本單位科研人員的意見,努力提高報酬和獎勵的基數,可以根據合作項目的貢獻大小設定獎勵的比例,最大限度保障科研人員的利益。
(三)在國家/政府資助項目中的利益分配
當前,我國有不少大中型科研創新項目是由國家/政府資助完成的。在這類創新項目中,國家/政府如何更好地進行利益分配,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我國《科學技術進步法》第二十條規定:“利用財政性資金設立的科學技術基金項目或者科學技術計劃項目所形成的發明專利權、計算機軟件著作權、集成電路布圖設計專有權和植物新品種權,除涉及國家安全、國家利益和重大社會公共利益的外,授權項目承擔者依法取得。”而知識產權法正是通過對公權力的約束,建立了以公共利益為目標的利益平衡機制:通過對私權的保護,建立了利益驅動機制。由于社會公共利益大于個人利益,當知識產權成果確實設計社會公共利益時,國家/政府參與利益分配是理所當然的,而項目承擔單位享有獎勵請求權和優先使用權。當知識產權成果不涉及社會公共利益時,知識產權應當歸屬項目承擔單位,國家/政府在原則上不參與利益分配,從而鼓勵私權單位發明創造,提升我國的創新能力,這才是國家/政府參與協同參與的訴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