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和偉
【摘要】語言和思維兩者互相依賴,密不可分。思維決定語言,語言是思維的工具。理查德·E·尼斯貝特撰寫的《思維的版圖》對有助于更進一步了解大腦和人的思維方式。在書中,作者探討了東西方在文化和世界觀的差異。通過對比東西方的社會生活和自我意識的差異,可以更進一步了解東西方思維和語言的表達差異。
【關鍵詞】語言 思維 東西方社會生活 自我意識
一、《思維的版圖》
這是一本探究東西方思維差異的經典之從風水說到宇宙哲學,從比較語言學到經濟史,一道文化上的鴻溝橫亙在亞里士多德的子嗣和孔夫子的后代之間。尼斯貝特教授通過一些別出心裁的試驗,得出了一些令人訝異的結論。
東方人重視背景以及事物之間的聯系,西方人聚焦于具體物體而忽略與背景的聯系,用簡短的話概括:“西方人見木,東方人見森。”東西方的思維方式是如此迥異,如何在溝通中想他人所想,本書中的試驗結果是很有參考價值的。
二、共生與獨存
個人主義是美國人的最愛,不管從任何角度看,美國人有一些文化是讓我們不可理解的,比如他們會讓年老的母親去住養老院,年老的母親也認為這種相對獨立的模式是最正確的,不是倫理與道德考慮的范疇,沒有很多約束,是自由的,每個人在追求自我,都是自由的,沒有誰屬于誰,誰都擁有平等。
集體主義在中國很明顯能感覺到,集體榮譽大于個人榮譽,就算是已經現代化這么多,我們的周圍也不喜歡出頭鳥,認為“槍打出頭鳥”,并且有些較為傳統的固執思想認為個人的成功并不代表成功,認為集體才是成功的最后保障。
我們不禁經常感嘆,為什么美國人相對中國人更獨立。家庭和學校又該怎樣正確培養孩子,學生的獨立性。這些獨立性的培養和中國的傳統文化和語言以及思維方式也密不可分。尼斯貝特教授指出,從地域來看,隨地球東西向西,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獨立意識越來越強。
三、東方和西方的社會生活和自我意識對比
1.東西方家庭教育對比。
(1)嬰兒時期獨立性的培養。獨立性或相互依存性的培養嚴格地說是從有圍欄的童床開始的。對于美國的嬰兒來說,與父母分開睡覺,獨立睡在一張小床上,甚至獨自睡在一個房間里。而一個中國的嬰兒常常是有幾代人圍著團團轉,日本的嬰兒幾乎是一刻也離不開母親。一些日本人,很顯然,愿意把與母親的這種緊密聯系無限期繼續下去。
(2)與母親的依賴程度。密歇根大學社會研究院做了一項研究,將日本成年人和美國成年人 母親的依戀程度進行比較。日本的大部分調查對象想與母親永遠不分離,而他們的這樣的想法對美國的被調查對象而言簡直是令人捧腹大笑般滑稽。
(3)孩子自己選擇VS 替孩子做決定。西方的家長們經常與他們的孩子獨立處理一些事情,讓他們做出自己的選擇。“現在,你是上床睡覺呢還是先吃點點心?”亞洲的父母認為父母最了解什么對孩子好,因此他們常常替孩子做決定。
(4)情感敏感性。日本的母親在與蹣跚學步的孩子一起玩的時候,她們的問題都與感情有關。美國的母親把注意力放在物體上,這有助于孩子們今后走進需要獨立生活的世界。比如:日本的母親會說,如果你不吃媽媽做的飯,農民會感到難過。而美國的母親這樣說道,玩具在哭,因為你把它扔到一邊了。
對他們情感的相對敏感性反映在對交流本質的認識上。西方人教孩子清楚明白的表達思想,講話者有責任讓聽眾清楚地了解他表達的意思,而亞洲人表達含蓄,巧妙,委婉。因此西方人特別是美國人發現亞洲人難以理解。在英語的表達上,表態在前,敘事在后,漢語則相反。在英漢互譯,應調整信息中心。
2.東西方學校教育對比。
(1)個人行為VS群體關系。美國的識字課本《迪克與珍妮》——看見迪克跑,看見迪克玩,看見迪克跑著玩
中國的識字課本,學生最初接觸的是孔融讓梨,中國的小孩初次遇到的的印刷字傳達的不是個人行為而是人們之間的關系。
(2)個人VS集體。亞洲人教育孩子要與他人融合在一起,和睦相處在相互支撐的社會關系中獲得和諧,在實現集體的目標中盡到自己的責任。而在美國的學校,美國的小孩,每個人都有一天是 “重要人物”。
(3)學習目的。美國教育告訴學生學習是自己的事,讓學生自己去想,想學什么東西。中國的教育要事先給學生做出細致繁瑣的各種規定,該學什么,學多少,什么時候學,該怎么學等等,中國的學生視學習為功利,因而習慣于應付,學習是家長、老師的事情,找工作而學。
(4)課外生活:中國一般不太允許小孩參加真正的社會活動,美國小學生一旦走進校門就開始真正參與社會活動。比如,8歲的孩子會幫人家清洗洗衣機,為別人演奏等等,把賺到的錢拿來搞活動。美國讓小孩接觸社會環境的方式非常多,他們認為教育即生活。
3.東西方群體意識和自我意識對比:整體性思維 VS 個體性思維。中國古代大部分是土地文化發展起來的集體主義者,每家每戶都是住在一個地方,每天都要見面,人脈的密切交往必須有一些不明文的禮儀來做溝通的工具(即是孔子所開創的不同階級的禮儀),人脈必須要互相忍讓,從而注重合理性(中國人注重以和為貴),并不是很在乎被壓迫,有很多土地工作需要團結才能完成,即是如“一根筷子容易斷,一把筷子不容易斷”所說。
古希臘的城邦文化使得人們喜歡辯論,并且在集市上面就開始爭論,并且認為這種爭論是有利的,不會損害到個人的利益,迫使亞里士多德不得不完從現實的物體抽出抽象的概念來論證,因此邏輯學有幫助人們對所有的爭論進行嚴格的檢測。中國則不然,認為辯論會傷害到他人的感情。
中國人的姓名,是先整體后個別,從大到小,即代表全家族的姓氏在前,然后才是個人的名字;
西方人大都是個人名字、父名、家庭姓氏的排列方式。
中國人對日期的寫法也是從大到小,按年、月、日順序排列。
中國人在信封上寫收信者地址,是先國名,接著是省、市、區名,然后是街道、門號和室號,從外到內,由大及小。
從中醫和西醫的理論和實踐來看,中醫是從系統的角度出發,人是一個各部分器官組織有機聯系的整體,某個局部的病癥要通過對全身系統的調理來解決,西醫則是究其病原直接深入到分子原子,病菌病毒。
中國人強調人與自然地統一,沒有嚴格區分主體和客體。比如,一個房間住三個人,也可以表達為:三個人住一個房間。兩種思維方式在語言上表現為:英語多用無生命的名詞作主語,主動和被動涇渭分明。
4.東西方歷史背景和傳統文化對比。文藝復興,工業革命,啟蒙運動美國的獨立戰爭,資產階級對于自由、平等、民主主義的追求,個人至上的思想深入人心,在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中注重個體的價值與主觀能動性的發揮。
從地域文化模式來看,大陸性農業文化,受封建統治和儒家經典的影響,缺乏對科學的探求精神,崇尚倫理道德,形成了群體主義的價值觀念體系。海洋性商業文化,有宗教傳統,但崇尚科學,在資產階級革命過程中形成了個體主義為核心的價值觀念體系。
四、總結
通過對東西方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群體意識和自我意識以及歷史背景和傳統文化對比,從地域來看,隨地球自東向西,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獨立意識越來越強。通過這些對比和結論,有利于我們更好的理解東西方文化和語言的差異,對跨文化交際和做英漢對比有重大的意義。
參考文獻:
[1]Richard E.Nisbett,The Geography of Thought,Simon & Schuster,2004.
[2]連燕華.思維方式差異與英漢語言表達差異[J].集美大學學報,2000.
[3]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