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S技術管理處 范云志
壓載水公約實施現狀及未來工作重點
CCS技術管理處 范云志
2017 年9月8日,《2004年國際船舶壓載水和沉積物控制及管理公約》(簡稱壓載水公約)正式生效。下一步,船東將面臨的問題是如何選型與安裝壓載水處理系統,在什么時機安裝最為合適;船配企業則是如何讓自己的壓載水管理系統更優化,為船東提供更好的服務等。當前,雖然壓載水公約已經生效,但仍有不少值得業界關注和解決的問題。
所有適用的國際航行船舶(只要設有壓載艙)應符合強制性的壓載水排放性能標準(D-2標準,對排放水中的生物、微生物提出的指標要求),目前滿足這一標準基本上是通過船舶安裝獲得型式認可的壓載水管理系統(BWMS)來實現,具體見表1(實質是對現有船的BWMS安裝日期作了分階段安排)。
根據公約,適用船舶應持有的證書和文件為:《國際壓載水管理證書》(IBWMC)或《國際壓載水管理符合證明》、壓載水管理計劃(BWMp)、壓載水記錄簿(BWR),其中400總噸及以上的適用船舶還應接受規定的檢驗(浮動平臺、浮式儲存裝置(FSU)和浮式生產、儲存和卸油裝置(FpSO)無需檢驗發證,除非船旗國有特殊要求)。船舶在到達公約締約國港口時,還應接受港口國檢查(pSC檢查)——根據公約,可無需任何理由、直接采取取樣檢查方法來判斷其是否符合D-2標準。

表1:D-2標準實施時間表
BWMS應取得主管機關/船級社的型式認可證書,其中對使用活性物質的BWMS還應獲得IMO的批準。
目前認可BWMS的有三個依據:G8導則(老G8)、經修訂的G8導則(新G8)、BWMS認可規則(將于2017年4月通過,與新G8要求完全相同)。所有BWMS應不晚于2018年10月28日按新G8或BWMS認可規則進行認可,且2020年10月28日及以后安裝上船的BWMS必須滿足新G8或BWMS認可規則(“安裝”系指BWMS交付船舶的合同日期,或交付船舶的實際日期)。
盡管公約已經生效,由于制定過程中相關技術標準、要求存在諸多問題(客觀來說,這些問題大都是因為在制定時技術條件不成熟、考慮不周全、過于匆忙造成的),實際經驗也不足,因此IMO近期陸續出臺了系列文件和安排,以便在近期和遠期逐步解決這些問題。
IMO決定EBp分為三個階段(自公約生效日起約5年時間):數據收集(各方均可以提供)、數據分析和公約修訂。在此期間pSC檢查將遵循“先行者不處罰原則”(先行者系指已安裝BWMS的船東),但船舶必須滿足公約相關要求(盡管其排放可能不滿足D-2標準)。
由于EBp將最終決定如何對公約及配套導則進行進一步修訂,因此如何開展船舶排放標準符合性驗證試驗、獲得并收集到相關數據、對取樣分析方法開展研究(包括pSC檢查、BWM認可時采用的取樣分析方法,以及二者如何統一)、識別BWMS認可規則中的技術問題、如何完善應急措施將是下一步的工作重點。
盡管新G8或BWMS認可規則比老G8要求更嚴格、完善,提高了BWMS的可靠性,但由于其設定的標準并不能完全覆蓋船舶實際運行的環境條件(如總懸浮顆粒、溫度范圍等),且目前獲得的經驗、數據較少,業界對認可時的取樣分析方法還存在爭議,因此對BWMS認可規則作進一步修訂將作為下一步的重點工作之一。
此外,IMO發布的認可導則與美國海岸警衛隊(USCG)的認可標準之間還存在差異(見表2),如何消除這些差異也需要納入考慮。
IMO制定了BWM下應急措施指南(BWM.2/Circ.62),以幫助港口國和船舶之間實行合理可行的解決措施。當船舶壓載水的排放不符合D-1或D-2標準時(實際中很有可能出現這種情況),可根據該指南進行操作,同時船東應了解港口國的政策并提前與其協商解決方案,將其納入相關程序或BWMp。對該指南的修訂也是IMO下一步的重點工作。

表2:認可標準之間的差異
根據IMO通過的“2017年壓載水公約A-4條下風險評估導則(G7)”(MEpC.289(71)),對于短途國際航行的船舶,允許各國通過SRA風險評估方法對航行該區域的船舶免除D-1或D-2標準,東南亞等國際短距離航線船舶可考慮按該導則實施以及如何實施。
對中日韓等航線船舶(具備壓載水置換能力),當航行海域達不到公約對置換區的要求時(距岸距離和水深要求),可根據相關主管機關的要求、考慮依據IMO最新的壓載水置換統一解釋(BWM.2/Circ.63)進行操作,此時船舶無需將壓載水排至壓載水接收設施,也無需符合D-2標準,且具體的操作不應使船舶偏離航線或造成不當延誤。
盡管IMO確定了“先行者不處罰原則”,通過的BWM.2/Circ.42/Rev.1通函也聲稱在試用期期內(公約生效后3年)的pSC檢查對超標船舶不處罰,但試用期過后是否會追溯存在不確定性(或聲稱不追溯但制定的要求卻實質性地造成追溯)、船東如何證明“船舶已滿足公約相關要求”存在較大的實施難度,而pSC檢查時的取樣分析方法與BWMS認可時的取樣分析方法尚存在差異,加之船東對BWMS可靠性的擔憂,以及BWMS的IMO認可標準與USCG認可標準之間并不一致(半數以上船舶有“配備的BWMS同時獲得USCG認可”的需求),因此船東對安裝BWMS并不積極。
船舶面臨眾多如何實施公約的問題,目前IMO對此無統一的解決方案或存在爭議,這給業界帶來很大困惑。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問題列舉如下:
1、現階段壓載水的排放是否滿足D-2標準的最終判斷及是否具有權威性,包括:BWMS認可時取樣分析的判定結果,不同的締約國pSC檢查時的判定結果,不同的試驗室進行取樣分析后的判定結果,以及選擇哪一個判定結果為最終結論且無爭議。這涉及到不同人員的能力與資質水平、不同的儀器設備的可靠性和準確度、不同取樣分析標準之間所帶來的差異(包括對不同標準的理解差異)。
2、市場上尚無滿足新G8/BWMS認可規則的BWMS,現階段安裝的BWMS能否終生獲得BWMS廠家的技術支持和升級、確保滿足D-2標準,同時對這些船而言,將與前述“先行者”一樣面對相同的問題,特別是考慮已有獲得認可(包括獲得USCG認可)的BWMS廠商倒閉的情況,現階段安裝以及選擇什么樣的BWMS(每款BWMS均有相應的操作限制和船上安裝要求,并非適合所有需安裝BWMS的船舶),對船舶而言將是極大的考驗。
3、根據已有經驗,現有船滿足D-2標準的改造大多需要在塢內進行,因此對現有船而言,需充分考慮未來塢期的安排(避免高峰期、不影響正常營運等)、選擇船舶所適用的改造方案(包括現有空間/艙室的重新布置、現有配套設備/系統的改造、電力系統的升級等)、BWMS的市場可獲得性(數量是否充足、是否持有包括USCG認可的認可證書、價格是否合理等)、BWMS后期維護的便利性(是否便于船員操作、BWMS廠商全球布點情況及是否能提供及時服務)和日常費用等。
4、如果使用飲用水作為壓載水,是否一定要按照G8/G9導則進行評估,能否采用USCG的做法或者基于相關證明文件大幅簡化現有的評估流程和要求以便于實際操作。
5、對于設置了壓載艙但壓載水僅在各壓載艙之間進行轉駁、不排出船外的情況,能否視同不適用于公約,無需檢驗發證,也不必安裝BWMS。
6、對一些特定船舶(如工程船舶、FRU/FpSO等進行國際航行的頻次不高或僅裝載少量壓載水),是否可以允許一直采用壓載水置換、不必安裝BWMS,尤其是對采用干拖方式的船舶,能否視同不適用于公約。
7、對一些在航行中不具備壓載水置換能力的船舶(如無人駁船),是否可以考慮其特殊性,允許將此類情況納入應急措施指南、不必安裝BWMS。
為協助業界熟悉、做好履約工作,從公約開始制定階段,中國船級社(CCS)很早就已經積極參與并開展了一系列的技術支持工作。
8、為避免對船舶的不當延誤或額外處罰,各締約國是否具備足夠的接收設施、以便接收、處置不滿足D-2標準的壓載水。
1、由于IMO認可標準不斷修訂,廠商需盡快熟悉并全面掌握新要求,不斷將產品升級,同時廠商是否需要重新報IMO批準、進行環境可接受性評估甚至重新進行試驗等眾多問題都需要解決,短期內滿足新G8/BWMS認可規則并獲得證書的難度較大。
2、USCG認可流程、安排不透明、進展緩慢,何時需要進一步補充材料或數據、完成相關試驗并獲得認可不得而知,國內尚無USCG認可的獨立試驗室,這些將極大地影響廠商的市場占有率甚至生存,形成市場扭曲,更不利于公平競爭(對國內廠商更是如此)。
3、由于前述的諸多原因,導致現有已獲得IMO批準和/或持有型式認可證書(老G8)的BWMS訂單很少甚至沒有,廠家面臨的形式極為嚴峻。
4、廠商是否能及時提供技術改造方案,人力資源是否足夠并提供服務(包括安裝、后期的維護、全球性及時響應等),當對船舶取樣分析結果發生爭議時能否正確應對、減少風險。
5、壓載水取樣及分析方法、系統設計限制(SDL)標準還將繼續修訂,未來可能會要求BWMS具有自我監控功能,這些對BWMS擬開展的技術改造將帶來潛在的風險。
應對壓載水公約實施,涉及眾多環節,需要業界共同努力。為協助業界熟悉、做好履約工作,從公約開始制定階段,中國船級社(CCS)很早就已經積極參與并開展了一系列的技術支持工作:全程參加公約及配套導則、通函、統一解釋等文件的制定,及時向業界作詳細解讀,制定了客戶宣貫培訓教材,先后為船東、船廠及設計單位、產品廠家等各界提供針對性的免費培訓,未來應業界需求,CCS還將推出個性化培訓。此外,CCS還及時制定頒布了10余份涉及IMO及美國壓載水法規的技術通函、通告及指南文件,成立了壓載水公約實施對外服務團隊,為各類船舶提供個性化服務,如進行產品選型和船舶改造方案設計評估。
針對公約實施中存在的前述問題,CCS將積極參與IMO公約/導則的進一步修訂工作,在國際層面積極發聲、為業界爭取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