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遠平
(三亞日報社,海南 三亞 572000)
地市級黨報新聞與版面要有民生情懷
□賈遠平
(三亞日報社,海南 三亞 572000)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滲透出了深厚的民生情懷。這對于地市級黨報宣傳工作有著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那就是新聞與版面都要有民生情懷。
當前,面對發展迅猛的新媒體,新聞競爭激烈,有著海量般的資訊,地市級黨報要改進傳播方式,新聞內容的選擇、版面元素的選擇都要有民生情懷,都要有為民服務的思想,才能吸引讀者的目光,拉近與讀者的距離,才能更好地傳播黨的聲音。
如果黨報刊發的新聞與讀者無關,很多時候大家都會一掃而過;如果黨報刊發的新聞涉及教育、住房、醫療、交通出行等方面的新聞,則會大不同因為有他們想知道而未知的內容,讀者可能會逐字逐句地閱讀,甚至會把報紙收藏起來,以備不時之需。這說明版面上強勢體現民生情懷,可以吸引住讀者的目光,在海量信息的時代,讓他們多看一眼黨報,在黨報上多停留一段時間。
與此同時,再充分運用新聞網站、官方微信、官方微博等新媒體平臺和熱線電話,加強民生新聞與讀者的互動,努力做到“讀者想看什么內容,報紙就發什么新聞”,積極反映群眾的呼聲與愿望,讓報紙與新媒體形成一個閉環——報紙與新媒體同頻共振,讓有限的版面帶來無限的精彩,呈現更豐富、更好看的內容。
比如,2017年10月27日《三亞日報》6版刊發的《三亞共享單車被“虐”讓人心痛》,10月30日《三亞日報》3版又跟進刊發《三亞共享單車被“虐”引網友關注》的新聞,報紙與新媒體進行互動,既報道了共享單車被損壞的事實,又把讀者和網友的心聲在報紙、新媒體上得以呈現,這種以“民生情懷”的報道方式果然收到了很好的宣傳效果。
群眾的目光聚焦到哪里,群眾的內心感觸在哪里,哪里就應該是地市報努力追尋的目標和方向,要在第一時間發布權威新聞,用百姓視角解讀信息,反映呼聲,服務百姓,有這樣的民生情懷,才能拉近黨報與讀者的距離。
比如,2017年9月12日《三亞日報》頭版民生情懷表現就很鮮明:頭條是《三亞信息化建設點亮“智慧城市”》的消息;二條以核心內容提要配圖片導讀三亞八旬老人20年如一日甘當“社區義工”的故事;倒頭條則以圖片新聞的形式刊發三亞灣原生植被保護及生態恢復工程,于2016年1月完成種植工作以后,經過一年多的養護,海灘的生態恢復初見成效;邊欄導讀,刊發了《海南中學全面托管三亞實驗中學》《交車輛違章罰款可用手機APP操作》等新聞。也就是說,當天的報紙頭版,幾乎都是民生方面的新聞,最大限度把版面讓給群眾了。
“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民生情懷是新聞的源頭活水,是贏得受眾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手段。有讀者讀完上述新聞后反饋:當天的《三亞日報》十分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群眾。作為一張地市級黨報,就應時刻把群眾冷暖掛在心頭,切實服務好群眾,讓群眾從黨報上也有更多獲得感。
黨報,是黨的“喉舌”,也是人民的“喉舌”。毋庸置疑,黨報必須不折不扣地傳達黨的聲音,而且要傳達好、宣傳好。但是,黨的聲音絕不是簡單地用一些地方官員的會議、調研活動等來傳達、宣傳,而把與群眾密切相關的新聞發在版面上的邊邊角角。
因此,在編輯處理稿件、安排版面時,要有民生情懷,努力革除“文件體”“講話體”的新聞報道,遵循“四向四做”,堅持“三貼近”,踐行“走轉改”,著力提高新聞的實效性、可讀性、服務性、互動性,從版面、內容的呈現形式進行改變,積極創新,用群眾喜歡的語言、喜歡的文字、喜歡的照片,講述群眾身邊的好故事,才能更好地傳播黨的聲音。
(編輯:秦明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