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慶華
(濟源市腫瘤醫院 外一科 河南 濟源 459000)
腰大池持續引流術治療創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效果分析
酒慶華
(濟源市腫瘤醫院 外一科 河南 濟源 459000)
目的探究腰大池持續引流術對創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TSAH)患者術后癥狀及并發癥發生率的影響。方法選取濟源市腫瘤醫院2015年4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TSAH患者88例,依照入院順序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4例。對照組接受反復腰穿術放腦脊液治療,觀察組接受腰大池持續引流術治療。統計對比兩組術后癥狀改善狀況(壓力恢復時間、臨床癥狀消失時間、腦脊液引流量及腦脊液輪廓清晰時間等)及并發癥發生率。結果觀察組壓力恢復時間、臨床癥狀消失時間、腦脊液輪廓清晰時間短于對照組,腦脊液引流量少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予以TSAH患者腰大池持續引流術治療可改善其臨床癥狀,降低并發癥發生率。
腰大池持續引流術;創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并發癥
創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traumatic subarachnoid hemorrhage,TSAH)是由外力所致的急性出血性腦血管疾病,臨床癥狀表現為突然劇烈頭痛、惡心、嘔吐和腦膜刺激征等,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極大威脅[1]。此外,該病具有發病急、出血量多、致死率和致殘率高等特點,若未及時治療,且易引發腦血管痙攣、腦積水等一系列并發癥,嚴重危害患者生命健康。因此,探索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對TSAH患者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腰大池持續引流術被逐漸應用于TSAH臨床治療中,并取得一定療效[2]。本研究選取88例TSAH患者,通過分組觀察對比,旨在探究腰大池持續引流術對其術后癥狀及并發癥發生率的影響。
1.1一般資料選取2015年4月至2016年11月濟源市腫瘤醫院收治的88例TSAH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依據入院順序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4例。對照組男25例,女19例,年齡為18~66歲,平均(41.62±9.23)歲,體質量為50~79 kg,平均(60.34±7.13)kg,教育程度:初中13例,高中14例,大專及以上17例。觀察組男26例,女18例,年齡為18~67歲,平均(41.25±9.17)歲,體質量為51~80 kg,平均(61.21±7.45)kg,教育程度:初中16例,高中13例,大專及以上15例。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治療方法均接受脫水、鎮靜止血、降低顱內壓等常規治療。對照組接受反復腰穿術放腦脊液治療,于創傷后第2天進行腰椎穿刺操作,釋放腦脊液15~25 ml,每日或隔日釋放1次(視患者病情而定),共計釋放4~5次。觀察組接受腰大池持續引流術治療,于創傷后第2天進行腰椎穿刺操作,穿刺點取L4~5、L5或S1腰椎間隙,硬膜外穿刺針彎頭指向取骶尾部,可見腦脊液流出時,穿刺針孔內放置引流管(4~5 cm深度)。沿背而上以膠帶對引流管進行固定,連接并調節引流袋(與雙側外耳道連線相平),1~3滴/min,每天測定1次腦脊液壓力,引流瓶及輸液器1 d更換1次,保證所有操作均在無菌條件下進行,并取引流液送檢。待引流液中紅細胞計數<100個/μl時即可拔除引流管結束引流,若持續引流時間>10 d仍未達到上述標準,也需終止引流。
1.3觀察指標統計對比兩組術后癥狀改善狀況,包括壓力恢復時間、臨床癥狀消失時間、腦脊液引流量及腦脊液輪廓清晰時間等。統計對比兩組并發癥(腦積水、癲癇、腦梗死)發生率。

2.1相關指標觀察組壓力恢復時間、臨床癥狀消失時間及腦脊液輪廓清晰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腦脊液引流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相關指標比較
2.2并發癥發生率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141,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創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是常見重型顱腦外傷疾病類型,病因與腦內血腫、硬膜下血腫及腦組織挫裂等因素相關,主要表現為腦脊液循環通路的阻塞,因此,盡快消除腦脊液循環通路中的毒素物質和積血、減少腦血管痙攣及腦積水的發生是治療TSAH的關鍵[3]。
反復腰穿術放腦脊液治療需反復操作,不僅對機體創傷大,還會增加感染率,且易引起TSAH患者血壓變化,導致顱內再出血的發生。此外,采用反復腰穿術放腦脊液治療每次置換腦脊液的量有限,不利于積血徹底排除,且腦脊液釋放速度不宜控制[4]。腰大池持續引流術具有創傷小、易于操作等特點,可有效清除腦脊液循環通路中的毒素物質和積血,減輕血性腦脊液對腦及腦膜的刺激,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減少腦積水及腦血管痙攣的發生,同時其還可緩解顱內壓,抑制脫水藥物(甘露醇等)降低顱內壓,避免對腎功能的損害[5]。此外,腰大池持續引流還可促進腦脊液生成,緩解腦血管痙攣,改善腦缺血狀態,且能避免反復穿刺,減少對機體的損害。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壓力恢復時間、臨床癥狀消失時間、腦脊液引流量及腦脊液輪廓清晰時間均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腰大池持續引流術治療TSAH,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降低并發癥發生率。
綜上,對TSAH患者行腰大池持續引流術,可改善其臨床癥狀,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具有較高臨床應用價值。
[1] 張哲英,唐勇,甄玲玲,等.尼莫地平治療外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療效的系統評價[J].重慶醫學,2014,43(18):2291-2293.
[2] 馬濤,劉家傳,張永明,等.早期持續腰大池引流治療創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臨床應用[J].安徽醫藥,2014,18(10):1939-1940.
[3] 朱勇,孟祥偉,余躍,等.創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后腦積水發生的危險因素分析[J].河北醫學,2014,20(1):139-141.
[4] 周正山,高偉,譚憲軍,等.腰大池持續外引流術與腰椎穿刺釋放腦脊液治療創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臨床對比研究[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6,20(1):96-97.
[5] 賈云飛,張玉杰,郭輝,等.早期腰大池引流聯合激素治療創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療效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23(1):63-65.
R 651.1
10.3969/j.issn.1004-437X.2017.22.040
2017-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