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偉
(遂平縣人民醫院 CT室 河南 駐馬店 463100)
CT與MRI對早期股骨頭缺血壞死的臨床診斷價值分析
翟偉
(遂平縣人民醫院 CT室 河南 駐馬店 463100)
目的分析CT與MRI對早期股骨頭缺血壞死的臨床診斷價值。方法選取2015年2月至2016年10月遂平縣人民醫院收治的早期股骨頭缺血壞死患者6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CT與MRI檢查,比較兩種檢查手段的臨床診斷效果。結果CT檢查影像學顯示主要表現為“新月征”,MRI呈現出“線樣征”;MRI檢查的準確率、靈敏性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相較于CT檢查,MRI對早期股骨頭缺血壞死具有較高的準確率、敏感度和特異度,建議臨床檢查使用MRI檢查,以提升確診率。
股骨頭缺血壞死;早期患者;CT;MRI
股骨頭缺血壞死即股骨頭壞死,是由于股骨頭供血不足引發的骨細胞及骨髓成分的死亡,其會導致組織塌陷、股骨頭結構變化、關節功能障礙,是骨科常見疾病,也是難治性疾病之一[1]。股骨頭缺血壞死的早期臨床癥狀并不具有典型性,常見臨床表現是內旋髖關節引疼痛,且會伴隨局部深壓痛[2]。股骨頭缺血壞死具有致殘率高、治療難度大等特點,且隨著病情的發展,患者會出現進行性的關節功能減退,甚至是喪失[3]。因此針對股骨頭缺血壞死進行早診斷早治療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就CT與MRI對早期股骨頭缺血壞死的臨床診斷價值作如下分析。
1.1一般資料選取2015年2月至2016年10月遂平縣人民醫院收治的早期股骨頭缺血壞死患者62例,男34例,女28例;年齡42~78歲,平均(56.67±11.97)歲;ARCO分期:Ⅰ期35例,Ⅱ期27例;病因:激素性壞死16例,創傷性壞死30例,酒精性壞死12例,骨結核4例。
1.2入選標準納入標準:確診為股骨頭缺血壞死,且臨床癥狀表現出髖關節或周邊關節的隱痛和鈍痛,在活動后疼痛感加劇;髖關節內旋受限,下肢疼痛或怕冷。排除標準:無法配合本次研究檢查者;髖關節骨折者;已確診為中晚期股骨頭缺血壞死者。
1.3操作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CT及MRI檢查,CT檢查使用GE64排螺旋CT(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參數設置:層厚:3.0~5.0 mm,層距:3.0 mm,窗寬:1 800~2 000 Hu,窗位:290~310 Hu,矩陣:520×520,采取橫斷面掃描方式對患者進行掃描。MRI檢查使用GE1.5T核磁共振(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參數設置:體部線圈,場強:0.2 T,SE序列T1:冠狀面、橫斷面加權成像,TR:600 ms、TE:24 ms,TSE序列T2:矢狀面、冠狀面、橫斷面加權成像,TR:3 690 ms、TE:120 ms,STIR序列:冠狀面成像,TR:3 800 ms,TE:20 ms,矩陣:256×256,間隔:3.0~5.0 mm。掃描結束后對兩種檢查結果進行比較。
1.4評估方式選取影像學閱片經驗豐富的醫師1名以及經驗豐富的骨科臨床醫師1名,由兩位醫師共同完成本次閱片及診斷。
1.5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分析,定性資料的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影像學顯示CT檢查共檢出45例(72.58%)早期股骨頭缺血壞死。影像學顯示股骨頭缺血壞死患者表現出輕度的骨質疏松癥狀,且梁小骨模糊,有囊狀透亮區,骨硬化部分呈現出小片狀,其主要表癥為“新月征”。MRI檢查共診出54例(87.10%)早期股骨頭缺血壞死。影像學顯示呈現出“線樣征”,即不規則的線狀或條索狀陰影,股骨頭壞死的周邊組織、股骨頸、轉子間均出現骨髓水腫,其會伴隨或不伴隨“線樣征”。股骨頭壞死區域有T1WI高信號、T2WI中高信號或二者均為高信號、T1WI低信號、T2WI高信號等異常信號。
2.2檢查結果CT檢查真(-)16例、假(-)10例、真(+)29例、假(+)7例。MRI檢查真(-)9例、假(-)8例、真(+)45例、假(+)0例。MRI檢查的準確率、靈敏性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檢查結果比較[n(%)]
股骨頭缺血壞死是臨床常見的骨科疾病,傳統的觀點認為其主要是由于風濕導致,但近年的研究結果顯示,股骨頭缺血壞死可發生于任何年齡段,而且激素類藥物使用、酗酒、盆骨或髖關節損傷均會誘發股骨頭缺血壞死[4]。
本研究結果顯示,CT檢查表現出“新月征”,MRI檢查則表現出“線樣征”,且MRI檢查的準確率、靈敏性以均較CT檢查優,說明MRI檢查可對早期股骨頭缺血壞死作出較為準確的診斷。早期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患者在血液供應中斷后的6~12 h或者4~5 d,會出現脂肪細胞、骨細胞以及骨髓細胞的壞死,并表現出一定程度的炎癥癥狀,但梁小骨不會出現塌陷,礦物質水平也無明顯變化,因此行常規CT檢查不會顯現出陽性特征,但MRI檢查卻會呈現出“線樣征”[5]。隨著患者病情的發展,壞死的組織開始修復,肉芽組織也開始向壞死的骨組織生長,因此皮質薄弱區域會出現輕微的骨折線,當肉芽繼續生長時,其會將壞死的梁小骨吸收并產生新的骨質,因此MRI檢查顯示“線樣征”。CT檢查發現的透亮區域以及骨質疏松主要是因為附著在成骨細胞附著在骨小梁上會生成新骨,后期骨小梁斷裂后,新骨骨質的堆積會導致骨密度明顯上升,因此CT檢查可見片狀的骨硬化[6]。MRI檢查主要根據信號顯示來判斷患者骨壞死情況,不同階段的骨壞死區域會呈現出不同的信號,脂肪細胞、骨細胞以及骨髓細胞的壞死和修復,股骨頭缺血壞死早期修復是不會出現在骨組織中的,因此會出現正常的T1WI高信號和T2WI中高信號。當壞死的骨組織開始修復后,大量的毛細血管產生,并進入壞死區域,當合并出現出血時即會出現T1WI、T2WI高信號,待后期疾病發展嚴重時即會轉變為低信號。
綜上所述,相較于CT檢查,MRI對早期股骨頭缺血壞死具有較高的準確率、敏感度和特異度,建議臨床檢查使用MRI檢查,以提升確診率。
[1] 李平,劉宇強,盧向東.股骨頭缺血壞死病因研究[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4,14(3):323-325.
[2] 林業,張國梁,王躍文.成人早中期股骨頭缺血壞死的治療進展[J].內蒙古醫科大學學報,2016,38(3):246-250.
[3] 尚煒,張雪絹,趙剛.股骨頭缺血壞死的微創治療進展[J].醫學綜述,2014,20(16):2946-2948.
[4] 宋震宇,劉勇.股骨頭缺血壞死影像分期與骨髓水腫及關節積液的相關性研究[J].臨床放射學雜志,2015,34(2):258-262.
[5] 顧苗苗,張世昌.X線、CT和MR檢查早期股骨頭缺血壞死臨床價值分析[J].醫學影像學雜志,2016,26(11):2137-2140.
[6] 劉金林,謝一平,馬洲鵬.CT與MRI診斷成年人早期股骨頭缺血壞死的應用比較[J].中國基層醫藥,2014,21(22):3492-3493.
R 445.3
10.3969/j.issn.1004-437X.2017.22.091
2017-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