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楠 吳躍偉
(鄭州市兒童醫院 康復一學科一病區 河南 鄭州 450000)
引導式教育理念護理模式對腦癱兒童康復效果的影響
王亞楠 吳躍偉
(鄭州市兒童醫院 康復一學科一病區 河南 鄭州 450000)
目的探討引導式教育理念護理模式對腦癱兒童的康復效果。方法選取2015年1—12月在鄭州市兒童醫院行康復治療的146例腦癱患兒進行分析,隨機數表法將其分為常規康復組(73例)和引導教育組(73例),比較兩組患兒康復效果。結果引導康復組康復總有效率為89.0%,常規康復組為75.3%,引導康復組康復總有效率高于常規康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引導式教育護理理念有助于提高腦癱患兒康復效果,值得借鑒應用。
腦癱;引導式教育理念;護理模式;康復效果
腦性癱瘓(簡稱腦癱)是指新生兒在出生之前、出生期間或出生后30 d內因多種原因導致永久性和非進行性腦損傷,使大腦功能不良[1]。腦癱患兒主要臨床表現為姿勢異常和中樞運動功能失常等。由于腦癱患兒在言語、體能、智力以及日常生活方面存在障礙,這給患兒家庭以及社會帶來極大的經濟負擔。為了提高腦癱患兒適應社會和周邊環境的能力,加強康復護理顯得十分重要[2]。引導式教育理念從上世界80年代傳入我國,并被廣泛用于運動功能失衡患者的康復,本文對行康復治療的73例腦癱患兒實施引導式教育護理模式,并與常規康復護理方法進行比較,比較其康復效果。
1.1一般資料選取2015年1—12月在鄭州市兒童醫院行康復治療的146例腦癱患者進行分析,隨機數表法將其分為常規康復組(73例)和引導教育組(73例),所有患兒均在嬰幼兒期發病且經相關檢查確診為腦癱。引導教育組中男60例,女13例,年齡2~8歲,平均(5.1±2.0)歲,腦癱類型:手足徐動型14例、共濟失調型18例、痙攣型41例;引導教育組中男54例,女19例,年齡2~10歲,平均(4.8±2.2)歲,腦癱類型:手足徐動型12例、共濟失調型16例、痙攣型45例。兩組患兒上述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常規康復組采取常規康復練習:由兒科專業治療師或康復師首先對患兒病情進行分型以及評估,并制定康復和治療方案,治療方式主要為水療、電療、針灸以及中藥熏蒸等,根據患兒實際情況選取言語訓練以及作業療法。引導教育組采用引導式教育護理,由專業兒科醫生或康復師根據患兒病情以及年齡分組,并擬定針對性的引導式教育練習方案;在引導員或康復師的引導下患兒每天練習起床、如廁、穿衣、牽拉和步行等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同時進行坐立課、手部課以及認知課練習,40 min/次,2次/d;引導教育倡導以引導為主,著重加強引導式誘發和節律性意象,通過反復多次鍛煉,訓練患者獨立完成系鞋帶和穿衣等任務;此外為患兒家屬加強教育培訓,如詳細介紹引導式教育概念的開展方法和重要性,并指導患兒家屬全程參與護理和康復練習,使引導式教育快速融入患兒家庭訓練中。
1.3康復效果通過首次就診以及治療或者隨訪1 a后患者生活活動障礙積分、運動功能障礙積分進行有效值計算,并評估臨床效果,有效值=(末次隨訪時積分-初次就診時積分)/初次就診時積分×100。顯效指有效值>50%;有效指有效值為30~50%;無效指有效值<30%。
1.4統計學處理采取SPSS 18.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定性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引導康復組康復總有效率高于常規康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康復效果比較(n,%)
腦性癱瘓是因非進行性的顱腦受損導致的一種中樞神經系統功能障礙性疾病,該病在嬰幼兒中較為常見,其臨床癥狀表現主要為一定程度的精神障礙、言語障礙、智力缺陷等[3]。由于腦癱患兒其大腦尚未發育完善,顱腦受損導致的行為或異常姿勢未完全固定,因此采取積極的康復訓練有助于促進患兒運動和生活能力恢復。目前臨床上對腦癱患兒采取的干預措施主要為基礎練習、電刺激、針灸、推拿和綜合康復訓練等。腦癱患兒目前無法徹底治愈,康復訓練能較大程度地改善患兒言語、運動、生活自理和認知能力,但由于綜合康復護理耗時較長,醫療資源消耗較大,而且傳統的綜合康復護理主要以康復師為主導,患兒在被動情況下接受訓練,其主動運動和參與的能力較低[4]。引導式康復訓練是對中樞性神經受損造成機體活動能力減低者所采取的一種有效治療和護理方式,其能不斷為患兒灌輸健康的感覺知識,加速腦部的分化和成熟,增加腦皮質活動效率,使受累的肌肉和關節在規律訓練和治療的方式下能培養患兒習慣性和主動性的動作,同時引導式教育期間護理人員應與早期教育理念相結合,促進腦組織分化和發育。簡趙芳等[5]研究報道,引導式教育護理能有效調動患兒及其家長的治療積極性,讓腦癱患兒接受較好的康復練習,在言語、學習、認知以及日?;顒拥确矫娴玫饺姘l展。
綜上所述,引導式教育護理理念有助于提高腦癱患兒康復效果,值得借鑒應用。
[1] 駱慶明,謝容玲,謝秀紅,等.建立腦癱兒童健康教育模型的研究[J].新醫學,2012,43(2):112-114.
[2] 王小宇,丁奇,龔勇,等.腦癱兒童應用引導式教育前后的粗大運動功能分析[J].中國民康醫學,2012,24(13):1607-1609.
[3] 袁俊英,朱登納,孫二亮,等.引導式教育對腦癱兒童粗大運動功能和Gesell發育測試結果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4,36(10):761-764.
[4] 李穎,楊玉輝,孫紹騫,等.引導式教育介入對腦癱兒童康復療效的影響[J].中國婦幼保健,2013,28(36):5997-5998.
[5] 簡趙芳,張國華,曾云香,等.Alberta嬰兒運動量表與0~6歲小兒神經心理發育檢查表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3,21(12):1327-1329.
R 473.74
10.3969/j.issn.1004-437X.2017.22.109
2017-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