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樹志
(四川省畜牧總站,四川 成都610041)
種公牛直腸脫治療
陳樹志
(四川省畜牧總站,四川 成都610041)
西門塔爾種公牛側臥、站立時出現直腸脫(脫肛),其直腸末端的紅色黏膜層經由肛門外翻脫出,不能自行縮回。
將脫出的直腸末端經肛門還納,并讓患牛保持前低后高的姿勢,但其直腸仍然脫出,遂決定對病牛進行手術治療。
用100 mg 2,4-二甲基苯胺噻唑鹽酸鹽肌肉注射,注藥15 min患牛較為安靜時,用3%鹽酸普魯卡因25mL行薦尾間隙硬膜外腔麻醉。約10min后患牛處于肌肉松弛狀態時,用0.2%聚維酮碘溶液將直腸脫出部分和整個患區清洗干凈。
術者戴上消毒的一次性手套,握拳將病牛直腸末端脫出部分經肛門還納復位后,用大號三棱針穿上雙股18號縫合線,在肛門上半部作兩針平行的全穿透式結節縫合,以抵抗努責的強大壓力。
兩針平行的結節縫合可關閉肛門的上半部分,確保直腸不能脫出,而肛門下半部分則可排糞。
手術后3d,每天早晚各肌肉注射1200萬單位青霉素鈉,800萬單位硫酸鏈霉素消炎抗感染。
病牛干草喂量從每天10kg減至5kg,精飼料喂量從每天8kg減至4kg,同時每天增喂25kg左右的鮮草。病牛恢復期間排稀軟糞便,排糞時陣縮努責輕微,糞便能輕松地順著肛門下半部分排出,其肛門逐漸消腫。
術后9 d拆除肛門上半部分的兩針結節縫合線,繼續少喂精料、干草,同時保證青綠鮮草的供給,一個月后患牛肛門處恢復正常。
手術前種公牛較狂躁,故必須采用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相配合,否則無法開展手術。
成年種公牛尾根與肛門靠近,難以通過提舉暴露肛門及脫出的直腸,在全身麻醉與局部麻醉出現明顯效果的情況下,仍難實施傳統的肛門荷包縫合。故本例采用肛門上部平行的兩針縫合。
術后采取消炎抗菌措施,并添喂青綠草料,確保種公牛盡快恢復。及時手術和精心護理保證了種公牛成活,經濟效益明顯。■

S858.236.4
C
1001-8964(2017)12-0054-01
2017-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