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君,胡 青
(1.貴州財經大學管理科學學院,貴州 貴陽550001;2.云南省林業科學院昆明樹木園,云南 昆明650000)
鄉村濱水公共空間的開發與利用
呂 君1,胡 青2?
(1.貴州財經大學管理科學學院,貴州 貴陽550001;2.云南省林業科學院昆明樹木園,云南 昆明650000)
通過的對鄉村村域濱水空間的分析,結合貴州省鄉村水流域的現狀,將濱水空間劃分為3類公共空間,核心保護區的公共空間、自然山水型的公共空間、商業活動型的公共空間,并分別對其開發利用進行討論,核心保護區的公共空間以生態培育為主,自然山水型的公共空間以人為主、配套相應的設施、保持其原生性,商業活動型的公共空間主要以捆綁相關產品進行開發利用,在開發利用的同時,植入水文化,延續水岸的歷史文脈、考慮山地的復雜性。
鄉村村域;濱水公共空間;開發利用;貴州
貴州是個多山的地方,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山水一家,水顯得尤為重要,伴隨著海綿城市、許多游客都會尋找有水的地方進行活動,但目前鄉村濱水公共空間的開發與利用還處于初級階段。其公共活動空間更為缺乏,鄉村公共空間的缺乏表現為人們之間公共交往的減少,以及公共場所的凋敝;內在表現則是,缺少交往互動導致村莊喪失價值生產和公共輿論生產能力,農民對農村社區失去歸屬感與認同感。
著重思考貴州鄉村濱水區域與公共空間、與鄉村人居環境的關系,在鄉村建設中,濱水公共空間的營造,用藝術的視角發掘鄉村之美,開發、利用、創造鄉村濱水之美,吸引已離開故鄉的村民們返回家鄉,建設家鄉,將家鄉的優良傳統文化、風俗文化、優美環境保護和發揚光大。利用濱水公共空間將鄉村的多種功能整合起來,它的發展是地方產業發展、區域發展的催化劑,能帶動地方商業及旅游業的發展以及地方歷史文化的復興。
濱水一般指同海、湖、江、河等水域瀕臨的陸地邊緣地帶。濱水公共空間是指水域與陸地共同構成的向公眾開放的城市空間環境與公共區域,它是與水體密切相關的自然要素、社會要素和空間要素的總和[1]。鄉村濱水公共空間主要指在村域范圍內所包含的濱水公共空間。
公共空間是人與人交往,面對面傳播信息的地方,有利于思想交流及思想碰撞,鄉村公共空間品質的提升,能豐富居民的文化生活,改善鄉村的活力,實現村民自治,進一步減少因農村文化生活貧乏而造成的不良活動及精神的匱乏,如酗酒、賭博、服毒自殺、思想困境、缺乏休閑生活、產業結構水平低等。而貴州鄉村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鄉村村域的環境中整體地勢山多水少,可謂綠洲難求,所以進一步對鄉村濱水公共空間的研究有重要的意義。
貴州省水流域分布情況。貴州河流分屬長江和珠江兩大流域。長江流域包括牛欄江—橫江、赤水河—綦江、烏江和沅江水系,流域面積11.57萬km2,占全省面積的65.7%。珠江流域包括南盤江、北盤江、紅水河、都柳江水系,流域面積約6.1萬km2,占全省面積的34%[2]。苗嶺是長江和珠江兩流域的分水嶺,以北屬長江流域,流域面積115747km2,占全省國土面積的66.1%,主要河流有烏江、赤水河、清水江、洪州河、舞陽河、錦江、松桃河、松坎河、牛欄江、橫江等。苗嶺以南屬珠江流域,流域面積60420km2,占全省國土面積的35%,主要河流有南盤江、北盤江、紅水河、都柳江、打狗河等[3]。
但從貴州水源分布上看,貴州河流的山區性特征明顯,由于特殊的地形條件,山高水低,大多鄉村村域中只含有水域的支流,目前進行開發利用的主要是湖泊、庫區、河流,如黔北遵義余慶飛龍湖、舞陽河、烏江水利風景區等大型的水域區,而鄉村濱水公共空間的開發與利用還處于初級階段,鄉村濱水空間并未利用起來,處于待開發和管理狀態(圖1)。

圖1 貴州省水資源分布圖 來源:貴州省水利局
根據村域范圍的鄉村濱水公共空間的可達性和公共空間的邊界。本文對濱水空間進行藍線范圍劃定,將其分為3類公共空間,自然山水型的公共空間、商業活動型的公共空間、核心保護區的公共空間[4]。

圖2 鄉村濱水公共空間開發利用構成示意圖
核心保護區的公共空間主要是處于自然保護區內的鄉村流域,在流域生態保護紅線區域環境內,應以生態恢復及環境培育為主,控制四污(生活污水排放、控制農業污水、工業污水、水上交通污染)。可以通過截流污水,填埋垃圾,清理河道污泥,修建攔水壩、生態型堤防等技術措施,完成生態恢復所需要的環境基礎,恢復濕地恢復和優化生態環境。如茂蘭國家自然保護區、梵凈山自然保護區、草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麻陽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內部鄉村的濱水空間。
自然山水型的公共空間主要指一般行政村內的濱水公共空間,其濱水公共空間開發利用目的主要是滿足鄉民之間日常生活的需要,提升文化生活環境品質,為將來的開發做好的準備。應做好以下3點:
①應貫穿“以人為本”的設計,要尊重周邊居民的生活、生產方式,如農作休憩、農作農具的擺放、游泳、玩樂、垂釣、渡船、辦酒、運動、垃圾治理、生態親水等日常活動,抓住新農村建設的機遇,并從空間層面進行對人們的各種需求的關懷。
②濱水公共空間可圍繞濱水及其周邊環境建設環濱水路、濱水步道、田園型綠道和山野型綠道3種類型。綠道由生態綠廊和配套設施系統兩部分構成,配套設施系統包括慢行道路系統和輔助設施系統。綠道、便捷的入戶路,建造符合周邊環境的休息廊亭,并進行田園整治,空間塑造,提升鄉風,改善村容村貌。建設公共中心,保障公共活動需求,提升環境品質,促進鄉民之間的交流,豐富農村的文化生活,提高農民生活的質量。
③在傳統村鎮濱水景觀的營建中,周圍環境保留原生性,遵從濱水區的自然生態過程,維持濱水岸線的自然形態,避免截彎取直和采用混凝土堤岸[5]。應充分利用天然的材料如沙石、泥土、巖石、植物資源等,創造與自然景觀相協調的人工景觀。利用鄉土樹種、水生植物、當地材料進行鋪裝,如安順屯堡的石板、古舊房屋的磚瓦等作為園路的地面鋪裝。特色的建、構筑物的建造,采用貴州各地特色的石橋、親水平臺、曲拱橋、休閑廣場、風雨橋、少數民族建筑風格等。
商業活動型的公共空間主要指處于開發鄉村旅游、風景區等項目的濱水公共空間,其濱水公共空間開發利用目的主要是進行商業活動,提升經濟水平、調整產業結構。
目前,國家頒布了很了相關水利、旅游、扶貧方面的政策,《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貴州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2〕2號)、提出:以加快發展、加快轉型、推動跨越為主基調,建設“文化旅游創新區”,“努力把貴州省建設成為世界知名、國內一流旅游目的地、休閑度假勝地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國務院關于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意見》(國發[2013]36號)、《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澇設施建設工作的通知》(國辦發[2013]23號)、《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國辦發
[2015]75號),按照財政部、住房城鄉建設部、水利部《關于開展中央財政支持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財建[2014]838號)、《關于組織申報2015年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的通知》(財辦建[2015]4號)。
濱水公共空間的打造,可以利用海綿城市、國家公園、水利風景區、度假區、鄉村旅游等項目進行項目捆綁進行商業活動的開發。在項目的申報中、多個項目進行捆綁,申請資金完善商業活動型的公共空間的打造,如濕地公園、庫區公園、濱水步行街、生態移民、度假農莊、溫泉產品、水文化廣場、水幕影院、水文化博物館、水上活動、游泳池的建設、大型水上游樂設施建設等。赤水市復興鎮凱旋村張家灣規劃的特色景觀帶就依托當地的鄉村旅游、奇石景區進行開發,拓展了商業活動型的公共空間,豐富了當地的農旅業(圖3)。

圖3 赤水市復興鎮凱旋村張家灣規劃 圖片來源:赤水市旅游局
本文主要針對需進行開發和利用的自然山水型的公共空間、商業活動型的公共空間提出更多的建議。在開發和利用的同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延續水岸的風貌,將水岸周圍農田、山體、植物融入到濱水公共空間中。在鄉村濱水區,農作物作為景觀植物的現象十分普遍,這也是鄉村濱水公共空間塑造的一大特色。如選取適宜范圍的農田、山體等納入到濱水公共空間,豐富濱水空間的內容,擴展其活動的范圍,連接城鄉。成功實例:日本筑波科學城——將農田融入城市。日本學者橫張真(makoto yokohari)等針對亞洲的巨型城市提出一種體現城鄉融合景觀(Controlled mixtue of urban and rural landscapes)農田來實現城鄉的連接,將城市溶解在農田景象中[4]。
除此之外,應該從當地的地理環境、傳統歷史文化、民俗風情中提取當地的歷史文脈元素,將歷史典故、人物、歷史場所挖掘出來,模擬歷史場景,自然水岸結合起來。
貴州地貌屬于中國西南部高原山地,山地居多境內地勢西高東低,自中部向北、東、南三面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作為山地城市,主要以山地、丘陵等坡度較大用地為主,其地形地貌與平原城市相比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尤其在濱水區地區,這種地形特征所帶來的公共空間建設問題就更為明顯[6]。
公共空間地形復雜平地面積少,要利用地形地貌打造公共空間,必須與地形地貌融為一體進行打造公共空間,比如梯田濱水、自然護坡、自然臺階式跌水、山體綠道。
以文化為導向的開發模式中,一種是植入新的文化元素,即用新的公共空間建立起鄉村與濱水空間的聯系[1],對公共空間中的水文化及水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和利用,如長期不斷的卓有成效的水利工程(提水工具、動力工具、治水技藝、管理衙署、宗教廟觀哲學以及涉水的碑刻)、文化典籍對水的理性歸納、民間音樂、風俗禮儀、神話傳說、宗教信仰對水表現出神秘感,使文化注入到公共空間的開發中,豐富其文化內涵。
鄉村濱水公共空間可以通過劃界開發,劃分為3種活動空間,核心保護區的公共空間、自然山水型的公共空間、商業活動型的公共空間,其中核心保護區的公共空間以生態培育為主,自然山水型的公共空間以滿足鄉村生活、生產功能為主,村民自發形成單一的活動空地。商業活動型的公共空間主要利用產品的捆綁進行開發,特別是濱水區這個最能體現城市特色和風貌的地方,在開發利用的同時應注意植入水文化、延續沿岸的歷史文脈、和考慮山地的復雜性[7,8]。
[1]岳華.英國城市濱水公共空間的復興 [J].國際城市規劃,2015,(2):30
[2]貴州省水利廳.
[3]貴州簡介.新華旅游網.
[4]強永.灞河流域綠色公共空間規劃研究與設計實踐 [J].山西建筑,2009,10:35
[5]俞孔堅,李迪華.城市河道及濱水地帶的“整治”與“美化”[J].現代城市研究,2003,(05):29-32.
[6]李秉宇.基于活力提升的重慶濱水區公共空間規劃研究[D].重慶大學,2010.
[7]靳懷堾.試論水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A].中國水利學會水利史研究會、浙江省水利廳、紹興市水利局.2013年中國水利學會水利史研究會學術年會暨中國大運河水利遺產保護與利用戰略論壇論文集[C].中國水利學會水利史研究會、浙江省水利廳、紹興市水利局,2013:11.
[8]汪德華.中國山水文化與城市規劃 [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2.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rural waterfront public space
LV Jun1,HU Qing2?
(1.School of management science,Gui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GuiYang,GuiZhou 550001,China;2.Kunming tree garden,Yunnan Academy of forestry,Yunnan Kun Ming 65000,China)
The paper analyses on the the village domain waterfront space,combination of Guizhou Province rural water resource.The waterfront space is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of public space,the core protection area of public space,natural landscape type of public space,commercial activities of public space.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he waterfront space are discussed,the nuclear protection area of public space to ecological cultivation,natural landscape type of public space to humanization,corresponding facilities,maintaining its original nature,commercial public space mainly to bundle related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At the same time,It contians implantation of water culture,the continuation of the waterfront of the historical context,considering the mountain.
rural;the waterfront space;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GuiZhou
X321
A
1002-2724(2016)05-0109-05
2016-08-25
貴州財經大學 “青年教師英才計劃”:貴州省城鄉公共空間品質提升研究(2016-2018)。
呂君(1985—),女,貴州貴陽,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城鄉規劃、景觀規劃。
? 胡青(1986—),女,江西吉安,博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生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