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黎東
摘要:生態文明是繼工業文明之后,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與人和諧發展的高級文明形態,是人與自然共生息,生態與經濟共繁榮,人、經濟、社會與自然全面協調發展的現代文明,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第四文明階段”,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本文主要分析了生態經濟理論體系的創新方法,以供參考。
關鍵詞:生態經濟;理論體系;創新
生態經濟學是由生態學和經濟學相互融合而成的一門新興邊緣學科,它以生態經濟系統為研究對象,以生態學原理為基礎,以經濟學理論為主導,以人類經濟活動為中心,通過對生態經濟復合系統的結構、功能以及生態經濟系統循環、平衡和演化的分析,研究該系統中生態系統和經濟子系統間的矛盾運動和發展規律,并用這些規律指導社會經濟實踐,以實現生態與經濟的協調發展。
1生態經濟學的概念
生態經濟學是一門新興學科,目前關于其內涵與定義還沒有統一的認識,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和自己的研究重點出發對其做出了各種各樣的解釋和論述。生態經濟學的概念是由美國經濟學家肯尼斯·鮑爾丁(KenncthBoulding)在其重要論文《一門科學——生態經濟學》中首次正式提出來的。相關學者在利用市場機制控制人口和調節消費品的分配、資源的合理利用、環境污染以及用國民生產總值衡量人類福利的缺陷等方面,進行了有創見性的論述。在反思傳統經濟學的基礎上,明確闡述了生態經濟學的研究對象,進而首次提出了“生態經濟協調理論”。在此之前,HermanDaly在1974年曾提出穩態經濟的思想,其中已經具有生態經濟的含義。我國許多學者也對生態經濟學的概念及其基本問題進行了定義和研究。生態與經濟是相互依存、互為結果的關系。因此,多數學者認為,生態學是研究生命系統與其所處環境系統之間相互作用的規律和機制的科學,主要研究的是生物與環境、生物與生物之間的關系;經濟學是一門研究人類行為及如何將有限或稀缺資源進行合理配置的社會科學。可見,在生態經濟學研究領域中,經濟學是從屬于生態學這個大的理論內涵范疇的。
2生態經濟的發展趨勢
1992年,里約熱內盧國際環境與發展大會后,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成為世界潮流,生態經濟進入快速發展期,并成如下發展趨勢:第一,生態建設成為政府宏觀經濟政策的主要目標。多數發達國家現在已把生態建設作為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之一,發展中國家努力避免發達國家所走過的“先污染、后治理”道路;第二,生態經濟模式以市場、企業行為為主導。企業日益成為生態產業的主體,生態產業發展呈現市場化;第三,生態產業不斷壯大,成長快速生態產業已從單一的環保產業擴展到一、二、三產業。生態、有機、自然農業等可持續農業生產模式在世界各國農業領域得到廣泛推廣;工業領域興起“清潔生產與節能減排”運動;第三產業領域的生態旅游成為世界旅游業的新時尚;第四,高新技術為生態產業領航。在工業領域,節能、環保等工藝技術成為尖端工業技術開發的重要領域,新材料、新能源的研究、開發和應用是高新技術產業主要爭奪的高地之一,清潔生產和生產的自動化結合,使信息、電子等高新技術融入傳統的機械、化工技術;第五,綠色消費成為新時尚隨著人們生活的不斷改善和生態環境意識的日益增強,人們崇尚生態文明,綠色消費成為新時尚。
3生態經濟的經濟發展模式體系
3.1基礎生態經濟體系
把基礎生態作為一個經濟體系,把基礎生態的價值及其利用納入生態經濟體系之中,應是生態經濟的一大創新。從生態學上講,我們把生態系統的優劣和自身價值進行科學的評判和計量,使其數量化。從經濟學上講,我們要把它資本化、產品化,使其直接轉化為生態產品,很好地去開發利用它,使它的經濟價值得到很好地體現和開發。只有這樣,人們才會更加清晰地珍惜生態的價值,并很好地去享有它,我們應稱之為生態價值化的革命。這是第一層級的基礎生態經濟體系。
3.2現代生物產業體系
我們用現代生物產業體系來系統概括包括現代農、林、牧、魚等產業在內對自然資源的直接培育利用產業,是自然資源生產再生產可持續利用體系,是涵蓋在生態系統內的資源培育開發體系,高效化、生態化、可持續是其本質特征要求,也是生態經濟體系中最重要的抓手,是第二個層級的生態經濟開發體系。
3.3現代科技支撐體系
生態經濟的建立和創新發展,關鍵支撐在科學技術創新,轉型發展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沒有現代科學技術創新,就無法實現生態經濟的創新發展,現代科學技術創新是根本的支撐手段,生態經濟科技體系是第五層級的生態經濟支撐體系。
3.4生態工業經濟體系
生態工業經濟體系是生態經濟的主要體現形式,現代工業產業向生態化轉型,是轉變生產方式的關鍵環節和重中之重,是去污染化和高效化的過程,是高效加工利用自然資源的創造性經濟體系,是第三層級的生態經濟加工創造體系。
3.5現代化第三產業經濟體系
現代化第三產業經濟體系是生態經濟體系中最具活力的朝陽經濟體系,涵蓋了生態旅游業經濟體系、特色城鎮化經濟服務體系、現代信息化經濟服務體系等子體系,是主要體現生態經濟空間布局和服務手段的經濟體系,是第四層級的生態經濟服務體系。
3.6綠色GDP核算評價體系
生態經濟的成果靠什么來評判,綠色GDP核算是評判的重要方法,把綠色GDP核算體系納入生態經濟的大體系之中,成為科學的核算方法,來度量和評價生態經濟的成果,在生態經濟的模式和體系中,我們不僅要計算純GDP的增量,更要核算發展所導致的對生態環境的損益,扣除對環境的損害,加上對環境的增益,這樣的發展結果,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生態經濟成果,才是對生態經濟的模式、體系選擇和發展成果的最科學的評判,綠色GDP核算體系是第六層級的生態經濟評價體系。
4產業化戰略是CEA創新發展戰略的核心,主要包括農產品品牌戰略、標準化戰略、基地商品化生產戰略、深加工戰略、循環產業鏈戰略和服務與營銷戰略等六大層面。其中,基地商品化生產戰略、農產品深加工戰略是CEA產業化體系的基礎與核心內容,其他戰略是CEA產業化的重要保障或特色內容。近中期CEA產業化重點領域為基地商品生產、農產品深加工和新型生態產業。
4.1技術升級戰略、管理與政策保障戰略是CEA的重要保障戰略。技術升級戰略框架包括生態農業科技創新戰略、成果轉化功能強化戰略、科技投入保障戰略和科技素質升級戰略,其核心是科技創新戰略。近中期CEA技術升級的重點領域是農產品產地環境建設、農產品清潔生產、資源節約型和高效型生態模式等。管理與政策保障戰略主要包括政策保障戰略、全民參與戰略、信息與市場戰略、示范推廣戰略、組織模式創新戰略等。其中,政策保障戰略和組織模式創新戰略是該框架的核心內容。
4.2區域推進戰略是實現CEA的主要形式。按照東北區、黃淮海區、黃土高原區、西北內陸區、西南區、長江中下游區、華南區和青藏高原區等8個生態農業區域的各自特點,提出了各區生態農業發展的戰略要點與發展方向。
4.3CEA模式創新的原則是:整體協調、適時適地、自然調控與人工調控相結合和經濟、生態與社會效益相統一等。
結束語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全新階段,它以人類社會與自然生態協調發展為基本要求,并在實現經濟、社會、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的同時,最終實現個人的全面發展。作為與傳統經濟學具有完全不同的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新經濟學,作為指導可持續發展實踐的重要理論,生態經濟學,必將在文明轉型的過程中發揮建設性作用。
參考文獻:
[1]許新橋.生態經濟理論闡述及其內涵、體系創新研究[J].林業經濟,2014,08:48-51.
[2]董池.我國區域創新創業體系生態化研究[D].北京林業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