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曦(廣西科技大學 鹿山學院 545000)
中原五色論與西藏五色論之比較研究
趙 曦(廣西科技大學 鹿山學院 545000)
通過比較研究,從多個方面探討中原五色論與西藏五色論二者之異同,考慮政治、經濟、文化、地理環境、社會等因素影響下,二者如何形成各自的色彩系統,通過兩種色彩理論的歷史發展變化、色彩特征、形成原因方面的理性比較,展現二者發展至今呈現的色彩特征差異。
中原五色論;西藏五色論;色彩比較;傳統色彩
中原五色論是由先輩們觀察天地間,自然世界流轉而總結出宇宙萬象運動變化的一種內在關系,即周易陰陽五行基礎上,受儒家、道家、佛家思想觀念影響而形成的五色色彩理論系統。西藏五色論是源于藏地人民在追求生存環境的空間感和章法及萬物和諧過程中,對自然界崇拜的一種文化心理;在原始神靈崇拜活動中作為溝通媒介,將五色應用到宗教用品上;五色所承載的符號意義受苯教、佛教、藏醫藥學的影響,形成五色一體的色彩理論系統。
不管是從史前時代開始彩陶的繪制到今日形成的中原五行用色論(青赤黃白黑),還是從四五千年前開始在陶器上運用色彩到今日的西藏五色論(藍白紅綠黃),都是人類在藝術活動中對自發自覺的色彩審美本性的內在需求,都能指導本民族的色彩規范,但其結果和特點又有所不同,二者之間有什么區別?相似點和不同又在哪些方面?各自如何形成?主要因素有哪些?
目前對傳統色彩研究的論述已較為成熟,各種闡述論著舉不勝舉,如《世界傳統色彩小詞典》就是對中、日、法的傳統色彩進行了很好的收集整理;黃仁達先生的《中國顏色》對一百種傳統色彩的源頭出處、沿用歷史、應用特色,以及政治、社會、文化上的含義進行了系統論述;日本的NIPPON COLOR也對其傳統色彩做了直觀的視覺表達,還有其他各個國家各種方式對傳統色彩的解讀,都為傳統色彩服務于今天,方便設計師在今后的設計活動中能夠更加準確的把握傳統色彩地域性、文化性特征起到參考作用。
但是暫時還沒有論述是將中國傳統色彩系統中的中原五色論與西藏五色論對比研究探討的,本文將從歷史發展變化、色彩特征、形成原因方面對二者進行比較研究,以此彌補學術空缺。
從已查資料知,國內對五色論的研究基于文字記載、考古文物以及民間的傳統工藝等方面的文字描述,成熟的從語言學、文學等不同角度對傳統色彩文化進行了深入探討,或是列舉了一些典型色彩做重點分析。
目前在國內的色彩研究論述中,鮮有對西藏五色論的研究,原因有二,一是本身藏民族作為一個游牧民族,其學術論著有限;二是由于存世的各種論著多為藏文,語言翻譯障礙的原因增加了對其研究的難度。
中原五色論主要有青赤黃白黑,源于五行學說,其用色規則為:青→東方(屬木,是先導,稱為青帝),赤→南方(屬火,代表華彩,稱為赤帝),黃→中間(屬土,是總管,代表王權的象征),白→西方(屬金,是根基,稱為白帝),黑色→北方(屬水,代表歸宿,稱為黑帝),五行相克的天道循環關系中,除土的方位為中,色彩為黃之外,天的四方各有四帝。另外,青赤白黑還主春夏秋冬四季。
西藏五色論主要有藍白紅綠黃,宗教影響其用色特定的象征意義和方位規則。如經幡的各種顏色是固定的,每種顏色的排列順序是嚴格規定的,不能有任何差錯。從上到下的排列順序為:藍色→藍天,白色→白云,紅色→火焰,綠色→綠水,黃色→黃土或大地。而在藏傳佛教中,藍色→中間(藍天不動如來佛藏戲中表獵人),白色→東方(云氣金剛薩錘佛藏戲中表男性衡量道德品行的標準),紅色→西方(權勢阿彌陀佛藏戲中表國王淺紅色表臣相),綠色→北方(水不空成就佛藏戲中表女性), 黃色→南方(土地興旺寶生佛宗教用品專用色固定的身份)等等形成了色彩的民族性。另外,藏佛教密教認為宇宙由空(青)、火(赤)、地(黃)、土(白)、風(黑)形成。
中原五色與西藏五色相同之處:色彩理論體系中均有藍、白、紅、黃,另外中原五色推崇黑色,而西藏五色推崇綠色。如下圖:

(圖1 中原五色與西藏五色,圖表作者自制)
在歷史政治變革中,某種顏色被認為是某種情緒、理念的象征,并非因其本身就表示這種情緒與理念,而是社會意識轉嫁該色。如在夏商周時期的色彩概念是統治者個人唯心為主,統治者建立顏色的特定使用范疇,使其在特定時空下特有的族群文化體現出獨特文化心理。
中原古代先民對色彩有自己審美標準,但因過去生產力落后對色彩現象和觀念多通過巫術文化來傳達,故本文對中原五色論的追溯從殷商時代有文字時開始。
夏代崇尚黑和青,如龍山文化的象征是黑陶,辦喪事在黑夜來臨之前,打仗用黑馬,祭祀用黑畜牲。商代崇尚白色,如商代的遺址和墓葬中,常有白陶出土,辦喪事在大白天,打仗騎白馬,祭祀用白畜牲。周朝崇尚赤色,赤色像火,白色像金,火克金,象征周滅商,辦喪事在紅日初生之時,打仗騎紅馬,祭祀用朱紅色畜牲,典禮用大紅旗。秦代崇尚黑色,周為火德,水克火,象征秦滅周。
西藏史前也有對色彩的運用,如西藏昌都卡若遺址和拉薩曲貢遺址的彩陶,還有巖畫上紅色礦物顏料的使用,但這些還不足以形成最初的色彩觀念。由于西藏政教合一的特點,朝代更迭的梳理與其教義轉化有直接關系,故將色彩的歷史沿革從教義方面入手。
象雄文明(約公元前4世紀—公元7世紀,相當于中原夏朝——戰國)自然崇拜白色和藍色,苯教中對自然崇拜的文化心理是西藏五色論色彩體系建立的基礎,在苯教中尤其崇拜藍色,認為藍色擁有無限力量,苯教徒早期的服裝,包書或經文也用藍布。
吐蕃時期(約公元6—9世紀,相當于中原戰國——唐朝)處苯教后期,在苯教的招魂儀式中,已經涉及了五色的運用。同時,由于苯教原始自然崇拜的文化心理促進了民間對神山圣湖的崇拜,而在各種祭祀活動中開始了使用五色的媒介傳播方式。據最早苯教藏文招魂書記載,苯教招魂法器有‘五彩箭,五色五股毛線’。1
吐蕃后分裂時期(約公元11世紀起,相當于中原宋朝開始),佛教傳入后的色彩觀念沿襲了苯教后期的五色觀念,尤其在唐卡的繪畫中嚴格執行,佛像尺寸到色彩規范有了“三經一疏”的繪畫執行標準。
從二者的歷史發展來看,中原的色彩崇拜與五行相克相生關聯,是一種命運與色相結合的附會表現,西藏的色彩崇拜跟對自然的崇拜有關系,在各自的色彩理論確立之前都有過色彩崇拜,都是一種唯心主義的表現。二者均崇拜白、藍,但是中原政治中還推崇黑色、赤色,與政治統治有關。
五行說的影響,“五行說”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影響最為深刻而廣泛的學說之一,古代的大思想家大哲學家用“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來說明世界萬物的起源,故中國人的思想觀受五行思想影響至深。
儒家以“色”明禮說教,孔子的人類心理學觀從禮的角度將色彩分為尊卑大小三六九等。原本色不分貴賤,但在孔圣人眼中,正色間色有貴賤之別,正色有青赤黃白黑,間色為綠紅碧紫騮黃,亦是五行的色彩特征,正色即純色是不分貴賤的,但是在正色、間色之間又有貴賤之分,如子曰“惡紫之奪朱”,孔子認為紫色不該搶紅色的風頭,按照五色系統,正德正色,紫色只是間色,其地位低于朱,因此這是不合乎禮制的。另外,孔子思想中的“中庸”意味著他不僅只是單獨的強調一種顏色的重要性,而是在這五色之中強調色彩關系之間的和諧程度。
道家思想推崇“知白守黑”,解“文”飾則是道家色彩觀的邏輯起點,面對孔子的禮之五色,老子斥責“五色令人目盲,五聲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2老子提出“知其白,守其黑”的色彩觀,他不追求世間的紛繁五色,主張返璞歸真的原始樸素之美。
佛家思想,佛教的傳入對傳統五色的形成也有巨大影響。佛教講因果報應,把惡報為黑善報為白。姜澄清先生曾對佛教五色說的色彩分類指出《不空三藏傳》:東方青、西方白、南方赤、北方黑、中央黃。這與華土五行五色完全一致。3但中原地帶的佛學思想中,色還有對女色的指代而非色彩。
西藏苯教的影響,世界即神,神與物同體的萬物有靈論和由此而來的自然崇拜的祭祀活動便應運而生,并逐漸遍布藏族社會的各個角落。4苯教這種對自然崇拜的文化心理奠定了藏民族色彩文化符號元素作用的基礎條件,奠定了西藏色彩論形成的基礎,并在其后期的教義活動中進一步呈現了五色論的色彩特征,將五色與自然物相聯系并一一對應而供奉起來。如火——紅色,雪山——白色等等。
佛家思想的影響,色彩象征在藏文化中,實質是以其傳統的長期性色感經驗為基礎,與佛教的世界觀、修行者所欲達到的狀態和佛教徒提高認識所需進行的交互融合之物。5五色所承載的象征意義被信徒們運用到教義活動中,沿用至今。比如羌姆表演中,面具色彩可與佛法“四業”相對應,白色——息業,黃色——增業,紅色——懷業,綠色——伏業。另外,羌姆面具的五色選擇是以佛經為準,固定化的。
藏醫藥學的影響,以唐卡“表人體生理穩態和病理狀態的菩提樹圖”為例,菩提樹為一根兩干,表生理和病因。菩提樹根從右至左分別為黃、白、紅、白、藍、白、紅、白、綠。其中黃色代表肝膽病理,黃色代表氣血,紅色代表血液,綠色代表心。藏醫典認為,人體由土、水、火、氣、空間“五源”聚之父母精血與中陰魂魄緣起形成,也是三種元素與體內七種基質和三種污穢集聚的主體。6
中原五色論是由周易五行說,孔子“五色成文而不亂”的主張和與之相反的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以及在漢代傳入中國的佛教藝術一起構成了中國古代多元性的色彩系統。而西藏五色論則在苯教基礎上,與藏傳佛教和藏醫藥典融合產生了五色論。二者都有自己的色彩審美標準和規則,都受佛教藝術的影響,但是卻因為各自基礎色彩經驗的差別不同,產生了不同的色彩觀念。宗教可以說是思想一種特別的態度,比如同是佛教思想的色彩觀念,在中原五色論是不遵循五行五色的框架,更多的是追求審美效應;而在西藏五色論中卻是嚴格按照佛經的要求來用色。
從發生學上說,特定國家特定的地理生態和氣候條件決定該國國民最初的物質生活和生產方式,有了什么樣的生存環境和生產、生活方式,就會產生特定的思維方式以及與之相應的社會意識(哲學)和審美思想(美學)。中原地處黃河流域屏障內,顏色崇拜含蓄內斂,屬于農耕文化,特性是保守中庸;而西藏雪域高原,屬于游牧文化,特性是游牧、上天神授,喜好自然崇拜,故推崇白色。
對傳統色彩的解構不僅使我們可以向傳統學習,更可以從中得到靈感,給當下設計找到一種民族化的表達方式。馬克思認為,每一個觀念、每一個判斷都不能脫離其上下文被獨立使用。故在對中國五色論進行論述時,不應該狹隘的僅僅局限于對中原五色論本身的歷史和成因方面,而應該與西藏五色論對比的情況下,清晰二者之間的差別,從而更深刻認識中國傳統色彩這一大理論系統,旨在為當今設計提供較為科學完善的研究應用,為全面理性的色彩個性化發展提供參考。
注釋:
1.《西藏本教》察倉,乃藏才旦.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2006.
2.《 道德經》.第十二章.
3.姜澄清.《中國色彩論》.蘭州: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
4.《藏傳佛教思想史綱》 .班班多吉.新華書店上海發行所發行,1992.
5.扎雅、羅丹西饒活佛.《西藏文化中的佛教象征符號》 .丁濤拉巴次仁譯,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8.
6.《四部醫典八十副唐卡及其解說》.才讓當智,加羊宗智,華措吉譯.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2010.
趙曦(1978.9- ),男,湖南長沙,漢族,碩士,廣西科技大學鹿山學院,研究方向:設計學、色彩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