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群(北京服裝學院 100029)
倫勃朗宗教畫的文本來源初探
譚 群(北京服裝學院 100029)
約翰?伯格在《觀看之道》一書中開篇就說:“觀看先于言語。”在文字尚未出現以前,原始人就已經開始制作圖像。然而,面對一幅圖像,我們應該怎么看(解讀)?或者用什么樣的觀看方式去理解它?從視覺文化的認知角度來看,可以借助于“圖像學”方法,“圖像學”可以通過圖像的主題、內容和題材去分析圖像背后的深層寓意。但是,有時圖像與文本的相互印證與闡釋,容易導向循環論證。并且,由于贊助人或作者意圖的不確定,很難對主題進行準確辨別,就倫勃朗的宗教畫而言,很多作品的主題本身就似是而非,如《猶太新娘》、《扮作保羅的自畫像》和《財主的預言》等,這就很難對他的作品進行“圖像學”分析。顯然,“圖像學”并非適應于所有圖像。
今時今日,我們對彼時彼刻的“倫勃朗”以及歷史發展中的“倫勃朗”的圖像進行解讀,就不得不將倫勃朗還原至17世紀荷蘭的歷史情境之中。無論如何,圖像制作時文本來源的可靠性,是準確解讀圖像的前提。
倫勃朗?哈爾曼松?凡?萊因(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圖1),1606年出生于荷蘭萊頓,曾就讀于萊頓大學,一年后退學轉而學畫,早年師從彼得?拉斯特曼。1632年來到阿姆斯特丹,長期居住在圣安東尼大街(Sin-Anthoniesbreestraat),歷史學家們常稱之為“猶太大街”(Jodenbreestraat)。“猶太大街”是阿姆斯特丹著名的猶太高級住宅區, 1639年,倫勃朗在這條街上購屋置產,故居的地址為“猶太大街4-6號”,現在是“倫勃朗紀念館”。這里不僅是倫勃朗與妻兒共同生活的家,同時也是他個人創作并出售自己畫作的工作室。
猶太大街居住著不少猶太富商,這些猶太富商的先輩們大多來自伊比利亞島(即西班牙和葡萄牙),再經今天的法國和比利時來到阿姆斯特丹。由于他們受過良好的教育且擁有精明的生意頭腦,加之阿姆斯特丹發達的航海與貿易優勢,使他們很快發家致富并集中居住在這里,可以說居住在這條街上,是財富與地位的象征,倫勃朗的老師拉斯特曼也曾在此居住。
這種地緣優勢使倫勃朗早年便開始接觸猶太文化。不少藝術批評家們認為倫勃朗畢生除了閱讀《圣經》,再也沒讀過更多的文字類書籍,而事實并非如此。1630年所作的《耶利米哀悼耶路撒冷城被毀》這幅畫中,與《圣經》經文對比,并看不出他究竟在描繪《圣經》中的哪一段經文,因為在《圣經-耶利米書》中找不到耶利米坐在耶路撒冷城外哀悼該城淪陷的記載,也讀不到畫中那些尊貴的黃金器皿和華麗地毯。《圣經》中經文記載:當時巴比倫軍隊圍困耶路撒冷時,耶利米正被囚禁在猶大王宮中。德國藝術史家Christian Tümpel指出,由于宗教改革要求對《圣經》的解釋應符合歷史研究的真實性,由此,有關希伯萊古代地理、歷史、人文、自然與法律等方面的專著,成為當時歐洲學者們的重要研讀資料。古希伯萊歷史學家約瑟夫的《猶太民族古代文化史》(Jewish Antiquities)一書中,收錄了許多古代猶太人的歷史傳說與文獻資料,對《圣經-舊約》中人物的性格與內心有深入刻畫,因此這本書也成為16、17世紀歐洲學者們熱衷考察的著作。藝術家在描繪《圣經-舊約》題材時,也常參考這本書上的記載。從個人收藏目錄來看,倫勃朗和他老師拉斯特曼都有這本書,倫勃朗所畫的《耶利米哀悼耶路撒冷城被毀》正是參考《猶太民族古代文化史》中對耶利米的記載。《猶太民族古代文化史》中第10卷第九章第一節中記載:“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派人釋放被囚在猶大王宮的耶利米,想邀請他去巴比倫。倘若耶利米拒絕前往,他也會應允耶利米的所有要求。但是,早已預見耶路撒冷終有一天被毀的耶利米卻說,他并不愿離開自己的家鄉,只想與家鄉的廢墟為伴。尼布甲尼撒聽到此言便順從了耶利米的心愿,派人照顧他的生活,還送給他許多貴重禮物。”所以,倫勃朗參照《猶太民族古代文化史》中的記載,在耶利米旁畫下巴比倫王送給耶利米的貴重物品。
由于猶太大街的地緣關系和倫勃朗對猶太文化的深刻體會,有關倫勃朗與猶太人的關系,也一度成為傳統藝術史的研究課題。一些富于浪漫想象的史學家們認為倫勃朗對猶太人特別感興趣,所以有不少并非倫勃朗所做的繪畫作品也被歸屬于他名下。從現代藝術史研究的角度來看,與其說倫勃朗對猶太人特別有興趣,不如說他剛好生在一個對《圣經-舊約》特別感興趣的時代。正如德國藝術史家Christian Tümpel所言:“17世紀的阿姆斯特丹是歐洲繪制《圣經-舊約》歷史故事的中心。”
對于荷蘭新教而言,雖然教會已經不再需要為禮拜儀式訂制的藝術品,與耶穌生平相關的作品在市場上的需求不像過去那么多。但是,隨著宗教改革的影響,《圣經》被翻譯成通俗易懂的本土語言,人們對《圣經-舊約》故事的興趣越來越大。1630年所作的《參孫在婚宴上出謎題》(圖1),取材于《圣經-舊約-士師記》,畫面中的人物以新娘為中心向兩邊展開,高光集中在新娘身上,這種表現方式立刻抓住觀者的眼球,不由得去特別注意她與周遭環境之間詭異的對比關系。
對于藝術家而言,教會不再是贊助者,藝術創作也愈發與宗教儀式無關,那么,去描繪一些過去不常出現的《圣經-舊約》題材,更能吸引贊助者的注意力,反而能絕處逢生,另拓展出一片新天地。在這樣的歷史情境下,倫勃朗一方面像他信奉天主教的老師拉斯特曼那樣,大量參考約瑟夫所寫的《猶太民族古代文化史》,讓《圣經-舊約》故事畫能與上古典籍的記載相吻合。另一方面,他開始意識到宗教畫表現題材的多元面貌。

圖1 《參孫在婚宴上出謎題》
倫勃朗在1625年創作了現存最早的一幅《司提反殉難》(圖2)。

圖2 《司提反殉難》
司提反是《圣經-新約》中所記載的第一位使徒殉難者,由于他不畏強權威脅,堅守自己對基督的信仰,最后被判處在城門外被石頭活活打死,成為開創基督徒為信仰殉難的最早典范。奇怪的是,在新教反對偶像崇拜的歷史環境里,倫勃朗為何會選擇這類題材進行創作?據記載,這幅畫最早的收藏者可能是著名的荷蘭史學家彼得?史克里維利烏斯(Petrus Scriverius),他是一名虔誠的新教徒,畫作的創作動機可能是為了紀念當時遭受荷蘭政府迫害的約翰?歐登巴內維爾特。由于這幅畫正是在莫里斯親王過世的那年繪制的,因此有學者認為,“其創作意圖可能是以借古喻今的方式來紀念這位‘殉難重臣’。”
從倫勃朗早年的創作經歷和生活狀態可以見出,他對《圣經》題材的宗教畫進行多元探索的足跡。正因如此,如果單純用“圖像學”的方法解讀倫勃朗的《耶利米哀悼耶路撒冷城被毀》、《參孫在婚宴上出謎題》和《司提反殉難》,勢必會帶來誤讀和誤解,而“情境分析”將藝術家置身于當時的歷史情境之中,在特定的歷史關系中把握藝術家對于題材的選擇,更有利于準確還原文本。
[1]圣經,和合本,2007.07.
[2]Gary Schwartz,Rembrandt: his life,his paintings,London :Penguin Books , 1991.
[3]Flavius Josephus,Jewish Antiquities,Wordsworth Editions Ltd,2006.02.
[4]馬爾騰?波拉,黃金時代的荷蘭共和國[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04.
[5]馬里特?威斯特曼,荷蘭共和國藝術[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01.
[6]馬克?T?胡克,荷蘭史[M],中國出版集團,2009.09.
[7]保羅?祖姆托,倫勃朗時代的荷蘭[M],山東畫報出版社出版,2005.02.
[8]約安尼斯?凡?隆恩,倫勃朗傳[M],金城出版社,2012.07.
[9]約翰?伯格,觀看之道[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05.
譚群(1982- ),女,漢,湖南長沙,碩士研究生,北京服裝學院,西方藝術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