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春鸝(湖北工業大學 430064)
湖北省的公共藝術構建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互動性策略
孫春鸝(湖北工業大學 430064)
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多來自于傳統的農耕社會的生產生活方式,稱之為遺產,是因為其很難融入現代化的生產生活方式。但是,如果在城市的公共藝術建設中將之吸收改造展示,賦于其新的藝術生命,則一方面能完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保護,另一方面加強了公共藝術的文化傳承使命,從而加強城市文化形象。
公共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互動性
作為具有楚文化發源地的湖北,在其公共藝術建造中,應該梳理好楚漢文化發展脈絡,充分發揚地域文化優勢,保護修繕原有的舊制景觀,新建具有楚漢特色的公共藝術作品。
湖北省有著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漢繡、恩施面具、天門糖塑、武漢木雕船模、秭歸皮影戲、高龍扎制等等。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多數以博物館的形式保護,其原有的生產方式很難在現代社會存活,傳承成為了極大的問題。如果能以城市公共藝術的形式加以傳承和保護,將對我省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揚起到積極作用,同時,大量具有濃厚傳統文化氣息的公共藝術作品將成為我省城鎮文化建設的亮點,對于發揚本土文化、挖掘地域特點、豎立城市形象等,將起到建設性的積極作用。
中國的城市化正在以不停歇的腳步前進,想要在這樣的一條道路上穩步向前,并同時走出特色、積極發展,立足自身的文化建設是最為穩妥的方式,而以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城市公共藝術建設相結合的方式,無疑是具有創造性與可行性的、兼具保護與發展的、互動性策略。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城市的公共空間以新型的藝術形式展示,既能加深民眾對于本地優秀傳統文化與技藝的認識,又能對于傳統文化的精髓以新的形式進行繼承與傳播,這對于實現公共藝術的公共化和城市形象的梳理與重建,將產生積極的、可持續的發展效應。
一
“公共藝術”作為一個系統的概念提出,是來自于上世紀60年代的西方發達國家,是一個舶來品。近年來,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快速發展,公共藝術的重要性也隨之突顯而來。“公共藝術具有藝術性、公共性、開放性、多樣性等特征,強調公眾的參與和認同,藝術與居民的互動等,政府、專家、公眾三方面的作用機制的公共藝術的重要內容”正是由于公共藝術的這種開放性、公共性、藝術性等特征,需要公眾的參與、認同、互為影響。雖然公共藝術這樣一個概念是舶來品,但是在公共藝術的建造中,應該廣泛結合所在城市文化與歷史,創作出具有民眾認同感與歸屬感的藝術作品,而這正好可以與所在地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所結合,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公共藝術景觀。
在實際的社會生活中,我們的公共藝術作品有著與民眾脫節的現象,不但形式模仿西方,連甚至連內容也照搬西方。在眾多城市公共藝術景觀中,充斥著大量的模仿維納斯、思想者的雕塑,建筑形式模仿白宮與凱旋門,景觀模仿香榭麗舍大道等。這種毫無思想的照般,是對自己本土文化的漠視,對于本地公共環境的不負責任,不但不能為城市景觀添磚加瓦,反而產生與公眾無所聯系的、冷漠而荒唐的城市公共藝術。正是糾于這樣的現狀,將我省的公共藝術的構建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聯系起來,能夠整合多方面的資源優勢,打造出具有民眾認同感與地域特色的公共藝術景觀。
二
湖北的民間工藝精粹歷史悠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眾多,有陽新布貼、漢繡、天門糖塑、漢繡、雕花剪紙、老河口木板年畫、木雕船模制造技藝、高龍扎制技藝等——這些都是歷代湖北人民、匠人、藝人的創造與集體智慧的結晶。然而,正如英國著名東方藝術史家哈弗爾所說:“藝術必須隨著時代而變化,真正的藝術是反映了這個時代的思想”,盡管湖北民間傳統藝術的底蘊深厚,但其中很多手工藝是農耕時代自然經濟下的產物,若不適應現代社會的生活節奏和審美需求,這些民間精粹會有消亡的可能。
目前的實際情況正是如此:普通老百姓在生活中更多的選擇現代工業化的產品,而傳統的手工藝精粹正在一點點地從我們的社會中消退。一方面,由于傳統的民間工藝品不符合現代生活的功能和審美需求,使得傳統工藝品在市場上消費不足,導致其發展萎縮、蛻化,甚至消亡;另一方面,正是由于市場的缺失,手藝人面臨著生活的壓力,許多傳統而精湛的手藝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尷尬局面。
從文化生態的角度看,雖然現在人們的生活方式連同生活空間都在發生改變,但對自己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傳習,卻可能使鄉土文化傳統在新的文化生態壞境中經過涵化、調適而獲得重生。新的生活方式,崇尚自由個性化的現代審美觀念,使傳統工藝和民間美術有了新的發展空間和特殊的受眾群體。隨著工業化進程的深化,返樸歸真將會成為城市中產階級追求的一種趨勢。而從民間藝術發展起來的新型公共藝術景觀,作為一種浸潤著地域文化與人文思想情感的人性化特色景觀,將成為城市的文化歸屬、歷史的發揚與藝術新地標。
我省擁有湖北省博物館、湖北省美術館、武漢市美術館、湖北民俗博物館等展館,有江灘、公園、地鐵站、圖書館、火車站等眾多公共空間,同樣也有著許多觀者、受眾群體。假以時日,如果給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多的展示、發展以及創作空間,利用公共藝術的開放性,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民眾中的認知度,相信湖北省的民眾對于這些融合了地域文化與歷史的公共藝術給予更多的觀察、接受與認可,同時公共藝術也將成為展示非遺的廣闊平臺,在引導民眾審美與價值取向的同時發揚本地的歷史特色發、建立城市文化新地標。
三
“劉易斯?芒福德認為,從完整意義上講,城市就是藝術,是劇場,甚至就是文化本身。城市在塑造藝術形象的同時,本身就是藝術,在創造劇場的同時,本身就是劇場。很多人誤認為搞歐式的建筑,個性化的廣場和雕塑就是城市的藝術形象,這完全是一種誤解。城市的藝術形象不是裝飾品,從某種角度上講,城市藝術形象追求的是藝術品位與文化品質,是通過城市的歷史、文化和藝術等諸多因素的整體 ‘由里及表’的體現,是一個城市文化性格、內在特質逐漸顯現的過程,而不是表面化的美化與裝飾能實現的。”城市的公共藝術,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文化、人與歷史對話的結晶,即是城市文化的載體,又是一種反映城市底蘊和文化訴求的文化形態,是一個城市性格與品位的表達。
在西方文化充斥著民眾生活的今天,連大中小學都在過“萬圣節”“圣誕節”的時候,中國的傳統文化無疑需要更多的強調與展示空間。在后現代語境掌握著藝術話語權的時候,我們更不能盲目的照搬西方后工業時代的藝術創作,而應緊握自己的文化傳統,這是我們的立身、立命、立足之本,盲目的斷層文化作品,不但公眾無法理解,也是藝術本身難以接受的。
運用和發掘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現我省公共藝術的構建,無疑可以彌補這種文化的缺憾,重拾民眾的認同與歸屬感,豎立良好的城市形象。而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構建公共藝術景觀,既不能1:1的直接照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技藝與形制,更不能以藝術的姿態讓觀者疏離,而是需要結合公眾審美與思維方式,將生活藝術化、藝術生活化,才能達到預期目的。

天門糖塑

恩施儺面具
武漢作為湖北省的省會城市,是九省通衢的樞紐要道,也是楚漢文化之都。在其建設與規劃城市景觀雕塑等公共藝術景觀時,確實考慮到了與本土文化結合創作,例如漢陽江灘的浮雕壁畫、首義廣場的景觀雕塑,甚至在新規劃的地鐵軌道交通中融合了舊城改造的藝術主題。這些固然是城市文化建設的一部分,然而諸如此類的藝術景觀,如果能與漢繡、糖塑、船模、龍燈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以現代或后現代的藝術方式予以處理,加上城市樞紐的展示平臺,無疑既可以增添城市文化的新景觀,又能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起到發揚的作用,并且在不斷的強化過程中,形成具有濃郁湖北特色的景觀與新地標。
[1]劉永濤.《“公共藝術”是不是學術泡沫》.美術觀察,2008年第5期.
[2]丁玲.《本土文化與城市藝術形象》.國外建材科技,200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