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宇(廣東惠州學院音樂學院 516001)
淺析中外電影音樂的起源與發展
董 宇(廣東惠州學院音樂學院 516001)
托馬斯.愛迪生發明了一個新技術即電影,從此電影從無聲電影至有聲電影迅速發展起來。電影的發展離不開電影音樂的運用,配樂音樂在無聲電影時代開始使用,直至成熟的使用在有聲電影中。音樂是電影表現的重要元素,并對電影發展起到了不可小覷的作用,意義深遠。
電影的起源;無聲電影;有聲電影;無聲電影音樂;有聲電影音樂
托馬斯.愛迪生發現了一個新技術,并且命名為電影。這是他和機械師狄克遜發現可以在膠片的兩邊打孔,利用牽引的技術,解決機械傳輸的問題。這為電影的誕生奠定了物理基礎。
1894年,在研究了托馬斯.愛迪生的放映機和攝像機的原理后,法國的盧米埃爾兄弟發明了手提攝像機,這部機器既可以攝影,又可以放映。并且他們拍攝了第一部影片《工廠大門》。
被命名為電影之父的美國導演---大衛.格里菲斯,對早期電影發展做出了極大貢獻:他將電影技法變成電影藝術,并發明了蒙太奇手法。他導演的作品有《一個國家的誕生》、《黨同伐異》,這是無聲電影,拍攝于1915-1916年,應用了成熟的影像蒙太奇藝術手法,是美國電影史上的里程碑,標志著電影成為藝術的起始,是當時電影時代的最高水平,堪稱為經典電影作品。1
一說到無聲電影,人們馬上會想到電影藝術大師查理.卓別林、格里菲斯、梅里埃等。他們拍攝的作品通過肢體動作、表情動作或插入字幕間接表現劇中情節。無聲電影也被稱作默片。著名的電影演員查理.卓別林是無聲電影時期最富表現力和影響力的喜劇大師。他最富有代表性的影片有《摩登時代》、《城市之光》、《淘金記》等。其中卓別林在1972年完成的最后一部作品《香港女伯爵》獲得了奧斯卡終身成就者。他的作品最初反映了人道主義精神,隨后作品傾向于批判現實主義的風格。2
有聲電影被無聲電影取代符合歷史發展的規律,是具有客觀必然性的發展。電影作品《爵士歌王》的完成實現了電影史上的一次革命,同時標志著有聲電影時代的來臨。
在無聲電影時代(即默片時代)電影音樂已經出現,在電影播放時演奏者常常即興演奏,通常用一架鋼琴演奏弦樂總譜,演奏的時長與電影的長度幾乎一致,但是音樂情緒與影片毫無相關。后來很多古典時期的音樂家參與到電影音樂的制作中,并且考慮音樂與電影情節的關系。例如:法國作曲家圣.桑為電影《謀殺居伊茲公爵》譜曲,寫出作品第128號,作曲家有意識的將音樂與畫面統一起來,自此為有聲電影音樂奠定基礎。隨后有更多的音樂家愿意參與進來,例如格里普斯的《一個國家的誕生》,電影首次放映中,現場的樂隊演奏了專門為這部電影創作的合體音樂。3
直到1927年有了突破,即華納兄弟公司推出的電影《爵士歌手》,其中利用維塔唱片技術實現了與電影情節同期錄音,影片中有兩分鐘的對話,和主人公及其父親所唱的歌,這引起了當時觀眾強烈的好感。隨后1930年,電影音樂席卷整個樂壇,成為時代主流,無聲電影幾乎被取代。四年后即1934年,電影界最權威的奧斯卡獎增加了最佳音樂獎的頒發,對電影音樂產生的積極正面的效應。4
電影音樂在一部電影中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是電影的另一種“語言”,甚至比語言更具有傳染力,通過音樂可以刻畫電影中人物的心情、態度、性格、內心世界,鋪墊故事發展的高潮、渲染各種情緒與氣氛。因此電影音樂成了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和主觀要求。
1997年由著名導演詹姆斯.卡梅隆編導,影片內容:“當號稱永不沉沒的遠洋客輪漸沉于大西洋的冰水中,場景變得陰沉冰冷而緊張萬分……”5這部經典電影的主題歌,開始由蘇格蘭特有的民族樂器吹奏,主題曲響起的同時一陣凄涼、哀婉的風笛音色沁人心脾,旋律直扣人心,牽扯觀眾的每一寸神經,直至十幾年后這首由女歌手西塞爾演唱的主題曲《我心依舊》依然廣為流傳,成為經典愛情歌曲。所以音樂的渲染性非常必要。影片多次出現風笛的音樂,分別是男主人杰克通過賭博獲得兩張去美國的船票,還差五分鐘郵輪泰坦尼克號就要航行前飛奔登船的時候,風笛音樂歡快飛躍,兩個沒有社會等級地位的年輕人歡快地拼命奔跑 ;第二個鏡頭是杰克和蘿絲在三等艙參加貧民的聚會,激情揮灑跳踢踏舞的場景,風笛音樂淳樸的民間風格與頭等艙的貴族聚會時演奏的施特勞斯《藍色多瑙河》高貴的三拍子圓舞曲形成顯著的對比。反過來假設:如果音樂編導用民族樂器風笛表現頭等艙的有錢、有身份的貴族,而用華爾茲三拍子的圓舞曲表現杰克三等艙的平民老百姓,明顯感覺非常蹩腳。作曲家約翰.施特勞斯的圓舞曲《藍色多瑙河》音樂緩和、旋律平穩流暢,華爾茲三拍子強弱規律明顯有張力,以此音樂表現雍容華貴的泰坦尼克號頭等艙舞廳非常合適。因此音樂的選擇需要和電影角色的身份、地位、性格等搭配自然,否則用名族樂器風笛的自然古樸表現貴族的身份,明顯大相徑庭。因此品味電影中的不同旋律風格即是電影的重要表現語言。(見譜例1)
這是2005年韓國出品的一部電影,講述了荷蘭阿姆斯特丹發生的一段凄美愛情故事。音樂的主旋律以五聲調式為主,在不同的故事情節選擇不同的管弦樂器的配置,音樂具有印象派音樂的風格,朦朧、柔美、飄逸。片中女主人公惠英是一位畫家,影片大量運用淡黃白色雛菊的鏡頭刻畫印象派繪畫的朦朧色調。當女主人公沉浸在回憶時,清雅的鋼琴聲緩緩奏出,畫面推出了淡黃色雛菊的鏡頭,河流靜靜流淌,輕柔曼妙的音樂中,觀眾被帶入回憶的情緒中。片中刻意用雛菊而不是別的花種,因為雛菊的花語是“隱藏在心中的愛”。主題曲也叫《雛菊》,作詞作曲都由桑田佳佑創作完成,歌曲節奏緩慢、旋律平穩、演唱者音色輕柔,這些因素將影片的傷感愛情氣氛自然表現出來。
影片一開始,主題曲《Daisy》(雛菊)由鋼琴和交響樂協奏,此時女主人公惠英騎著自行車飛快的行駛在鄉間的開滿雛菊花的小路上,音樂輕松美好,映托在早晨溫柔、暖和的陽光下,鋼琴旋律優美甜蜜,真是非常美好的一天。
影片在46分36秒時奏出古典鋼琴曲:柴可夫斯基作品《四季》之《六月-船歌》,此時殺手(男主角)在自己的出租屋內深情的看廣場上的女主角惠英,影片在每一次男主角(殺手)出現時候都會出現這段旋律,旋律猶如水中的船舶輕輕晃蕩,這就是男主人公的心情,面對心愛的女主角不能表達出自己的感情,因為自己是殺手,因此電影的名字《雛菊》意義為:隱藏在心中的愛。影片分別在53分23秒和1小時06分都出現了這段表現男主人公的旋律,用音樂表現人物心情。
影片在1小時15分30秒三個主人公角色同時出現,男主人公(警察)和女主人公(惠英)分別用是樂器大提琴和小提琴的協奏表現,大提琴的深情和憂郁確切的表達了男主人公(警察)對女主人公的感情和內心世界。并且大提琴的旋律都是伴隨男主人公(警察)的出現而想起。這部影片用不同的樂器和旋律準確表達人物的內心世界和角色扮演,音樂對整部影片的渲染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見譜例2)
這部影片于1977年拍攝,片中音樂的選取頗費一番心思:影片開始 鏡頭刻畫出大觀園的富貴和興旺,丫鬟奴才忙前忙后,開頭的音樂是女聲合唱,使觀眾馬上可以聯想到大觀園內大多數是粉脂氣息,可以說紅樓夢是“女兒國”的故事,眾多女性圍繞賈寶玉展開的故事。
緊接著林黛玉遠方投奔賈府,拜見外祖母賈氏,喜極而泣,此時用二胡拉出憂傷的小調,委婉哭泣,生動刻畫出黛玉的性格特征。當大家沉浸在難得相聚的思緒時,丫鬟稟報:“寶二爺進府”,音樂瞬間變得歡快、雀躍、歡歡喜喜、蹦蹦跳跳、各種歡快的節奏由揚琴、嗩吶、單簧管各種音色分別演奏,非常準確的刻畫出賈寶玉陽光、歡樂 、無憂無慮、心無城府的帥氣形象。
突然奴才匆匆來報:姥爺有請(寶玉),音樂突然變得異常緊張,可見寶玉非常害怕他爹。
電影中最精彩的場景是賈寶玉和林黛玉嬉戲打鬧的鏡頭,兩人對話采用黃梅戲的唱腔,并且有越劇的味道,青澀的愛情被黃梅戲的唱腔完美演繹,音樂節奏歡快、活潑、雀躍,利用木琴清脆的音色表現出男女主人公無限美好的青春。
導演李翰祥將曹雪芹筆下的愛情悲劇《紅樓夢》重新活現于銀屏上,本片因此獲得了第十五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美術設計,亞洲最佳服裝獎及最佳美術設計獎。值得補充的是,片子演員陣容十分強大:林青霞、張艾嘉、米雪、狄波拉、歐陽莎菲等,30年前這些著名演員的青澀臉龐、絕佳演技,真是非常值得回頭觀賞的好影片。
直至文章截稿,筆者真的感謝擔任這門電影音樂課程的老師,因此收獲很大:以前看電影的欣賞點放在故事情節的發展與結果;自開始這門功課的講授與學習探索時,才真正發現音樂在電影中所具有的非同凡響的影響力和邏輯關系,音樂可以代表人物的性格、情感、家庭背景、心理活動、行為方式、思考方式等;音樂可以引發故事發展的經過和具體情節;音樂可以替代演員的語言;甚至音樂可以影響整部電影的表演質量。一部優秀的影片必然經過精心的音樂配置才可以呈現在觀眾的面前,合適的音樂必然使電影更加升華并且畫龍點睛,因此欣賞電影更離不開欣賞每一段絕佳的配樂。這即是電影音樂的意義和文化傳承。(見譜例3)
注釋:
1.劉嘉.張黎吶著.《傾聽電影》.南京大學出版社,2017.4.1.
2.陳斌.程晉著《影視音樂》.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12.1.
3.[美]大衛.波德維爾.克里斯汀.湯普森著《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5.7.1.
4.楊宣華著.《中外經典影片音樂賞析》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7.10.1.
5.[英]路易斯.賈內梯著.焦雄屏譯.《認識電影》第七章.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6.9.1.第333頁.
董宇,文學碩士,惠州學院音樂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