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 葉 婧
研究與探討
用創新科技助力循環農業綠色發展
◎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 葉 婧
中國第一次污染源普查結果顯示,農業面源COD排放量為1324.09萬噸,總氮排放量為270.46萬噸,分別占全國總排放量的43.7%和57.2%。農業面源污染是農業發展特定階段的突出問題。近年來,雖然局部有所改善,但總體惡化的趨勢仍在加劇。以農業面源污染主體畜禽養殖業污染為例,2014年,我國畜牧業總產值達到28956.3億元,約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28.33%;畜產品產量達到8706.7萬噸,年增長率為2%左右;人均肉制品49.8公斤,年增加率2%左右。我國畜禽養殖不僅數量增長快,年增長率為2-5%,且集約化程度高,養殖糞污排放量大,每年約38億噸。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的要求。同時強調,推進綠色發展,加快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導向,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開展國土綠化行動;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加強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設計和組織領導。

種養加生循環一體化產業鏈技術體系圖示
長久以來,我國畜牧業和種植業發展沒有有效關聯,兩者內部的物質能量的循環利用沒有被挖掘和利用,某種程度上導致傳統農業種養失衡的現狀。而現代農業要求要在發展產業化農業、循環農業,發展優勢產業,推進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產業化的基礎上,建立區域高效生態循環農業集成示范區。因此,農業產業鏈首先是“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產品”的循環經濟方式,即實現資源利用節約化、生產過程潔凈化、產業鏈接生態化、廢物循環再生化和大眾消費綠色化的技術體系;其次是由農業產前、產中、產后提供不同功能服務的企業或單元組成的,貫通資源市場和需求市場的網絡結構;第三是為農業生產做準備的前期產業部門、農業生產的中間部門以及農業生產的后期部門的產業群;最后是農業產業的價值、信息、物流和組織等鏈條,以及聯結農業生產資料供應,農產品生產、加工、儲運和銷售等環節的集合體。
種養加生一體化循環經濟是一種以減量化、再使用、再循環為基本準則,以生態農業產業鏈技術為發展載體,以清潔生產為重要手段,旨在實現物質資源有效利用,經濟與生態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生產方式。其產業鏈要保證源頭安全化、過程資源化、末端效益化、控制規模化、核心園區化、園區產業化。這種生產方式既可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又能改善農村水環境。
發展種養結合型的生態循環農業的意義包括:提高農田資源利用效率,降低社會成本;保護農村環境,提高農民生活質量;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構建完整產業鏈,促進農村經濟持續發展。
種養結合型的生態循環農業是現代生態農業發展的必然模式,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是農業轉型升級的必然路徑選擇。某種意義上說,研究示范種養循環農業關鍵技術與模式是推進農業生產與生態雙贏的重要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