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技術部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中心 郭 曼
國家技術轉移區域中心發展評述
◎ 科學技術部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中心 郭 曼
2013年,科技部印發的《技術市場“十二五”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要在中關村西區建設國家技術轉移集聚區,在深圳、西安、成都等地建立南方、西北、西南等區域技術轉移核心區,打造鏈接國內外技術、金融、資本、人才和資源高效配置的國家技術轉移大平臺。從2013年9月國家技術轉移集聚區在北京成立,到2015年9月國家技術轉移東北中心(長春)、國家技術轉移西北中心(西安)、國家技術轉移西南中心(成都)和國家技術轉移海峽中心(福州)4家區域中心成立,歷時2年,全國共成立了11家國家技術轉移區域中心。
國家技術轉移區域中心是新時期全面推動技術轉移一體化格局的重要戰略部署之一。技術轉移體制機制改革突破,積極推進國家技術轉移區域中心向國際技術轉移樞紐、科技成果集成轉化大平臺和技術轉移資源密集區等方向深入發展,是國家技術轉移區域中心的重要使命。從第一家國家技術轉移集聚區成立算起,至今,國家技術轉移區域中心發展已經走過了5個年頭。從地域范圍和功能分布來看,11家區域中心既覆蓋了北方、南方、東部、東北、中部、西北、西南七大片區,也布局了鄭州、蘇州區域中心,以及服務海洋技術轉移的青島和服務對臺技術轉移的福建等特色區域中心,各區域中心發展方向明確、建設思路清晰。同時,全國技術轉移一體化布局也不是各區域中心各自為戰,而是強調各區域中心的深度合作與資源共享,在深度合作的基礎之上發揮各自優勢。目前看來,各區域中心結合自身發展,區域一體化的發展優勢已在逐步顯現。
國家技術轉移區域中心(以下簡稱“區域中心”)是經科技部批準,在推進技術轉移體制機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試,深入探索技術轉移資源密集區域發展經驗,著力打造成為國際技術轉移樞紐的示范區域。
截至2017年12月,全國共有11家國家技術轉移區域中心,其名稱、成立時間和地理分布如下圖所示。
國家技術轉移區域中心在發展定位上都圍繞技術轉移主題,又具有各自的特色。全國11家國家技術轉移區域中心定位、政策和突出成效如下表所示。
國家技術轉移區域中心是我國技術轉移體制機制的先行區,是跨國技術轉移的排頭兵。從國家技術轉移區域中心成立時間、地域分布和目標定位方面的基本情況看,可以用3個關鍵詞概括其特征。
第一,時代性。十八大明確提出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十八大后,科技部即在全國布署國家技術轉移區域中心,既體現出了國家對探索在科教資源密集區域實現科技與經濟結合的方式,又體現出了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帶動區域創新的期待。同時,經過數十年的積累和發展,技術轉移逐漸形成了新機制和新模式,成為我國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二,廣布性。從地域分布上,國家技術轉移區域中心基本覆蓋了全國東南西北經濟最發達,科教資源最富集,創新資源最密集,社會資本最活躍的區域。這說明,技術轉移并不是東部地區的任務,而是全國所有地區的共同課題。同時,也使得各個技術轉移區域中心能夠充分借助區位和資源優勢,特色化發展且有競合意識。
第三,錯位化。國家技術轉移區域中心的錯位發展主要體現在區位和產業上。在區位上,有的國家技術轉移區域中心依托省會城市,如西北、東北、西南等區域中心,充分發揮省級管理部門在區域中心發展的主導作用,有利于優質科技資源的傾斜和利用;有的國家技術轉移區域中心依托資源稟賦型城市,如國家海洋技術轉移中心(青島),主要發揮海洋產業的基礎優勢和專業化特色;有的國家技術轉移區域中心依托區位優勢城市,如國家技術轉移海峽中心(福州),主要發揮對臺技術轉移的區位優勢和南南合作的工作基礎。

表 全國11家國家技術轉移區域中心的定位與進展

目前看來,各國家技術轉移區域中心結合自身發展,區域一體化的發展優勢已在逐步顯現。同時,通過對政策條文、區域創新體系和創新活動規律的分析,國家技術轉移區域中心已經在不同程度上體現出如下特點。
特征一:資源集聚化。
充分發揮區域中心對技術、人才、資本、服務等各類創新資源的集聚作用,以市場化機制加速要素耦合與科技資源統籌配置。圍繞創新鏈和產業鏈,集成高校和科研院所、研發設計、技術轉移、創業孵化、知識產權、技術投融資等各種服務功能,形成對區域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國家技術轉移集聚區(北京)認為,北京是科技和教育資源比較密集、比較豐富的地區。除了物理聚集之外,更重要的是網絡集聚。因為物理聚集可能永遠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在一個大樓或者一片區域里面把所有的相關機構都聚集起來,只能是有一些代表性的機構。北京作為國家技術轉移集聚區,也將進一步發揮首都創新資源集聚優勢和政策先行先試優勢,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建設技術轉移體制改革與商業模式創新的試驗田,成為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與區域創新合作的示范區。
特征二:服務專業化。
在大力推進國家技術轉移區域中心建設的過程中,要大力培育和發展高水平、市場化、專業化技術轉移服務機構,逐步推進技術轉移轉化人才隊伍建設工作,促進了全國技術轉移工作的深入開展。經過3年的發展,國家海洋技術轉移區域中心(青島)在實際工作中深有感觸。該區域中心引進一百多家社會化的技術轉移機構,經過三年大浪淘沙,基本上在市場能生存下去的也就不超過30家。這種現象說明,技術市場需要“專業化”發展,如機構專業化,人員專業化等。目前,各地都已經深刻認識到人才對于推動技術轉移轉化工作的重要性,國家技術轉移西南中心表示,四川準備在幾個大學開展技術轉移學歷培訓、學分培訓,填補國家技術轉移人才培養的空白。力爭從本科開始,培養有工科背景的,有技術轉移思維的,有創新能力的技術轉移人才。
特征三:鏈接國際化。
強化區域中心全球資源鏈接能力,按照“一帶一路”戰略布局,積極實施“走出去”和“引進來”。鼓勵國內技術轉移服務機構在國外科技創新領先地區設立機構,吸引國際先進的技術項目、優秀的人才團隊和豐富的資本在華落地。鼓勵跨國科技企業、國際知名技術轉移機構等在國內建立技術轉移服務分支機構,帶動我國技術轉移服務業加速發展。比如,國家技術轉移西北中心(西安)在規劃建設方面上,重點就是要集聚西安的優勢科技資源,盤活陜西省的高校資源和軍工院所資源,發揮絲綢之路經濟帶技術轉移樞紐作用。除此之外,集聚區(北京)、東部中心(上海)、海峽中心(福建)等也在發揮各自區域和資源優勢,積極打造國際技術轉移合作的新地標。
特征四:功能資本化。
技術轉移需要技術、人才、資本、市場等多要素融合作用,以市場機制使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為資本,可以有效解決技術價值的不確定性,同時,以技術資本作為投資,可以享有企業增值的利潤,技術持有方還可通過交易和退出,實現技術資本價值增值作用。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上海)是各個區域中心技術資本化的先行者和倡導者。東部中心在做技術轉移的過程中,充分認識到將技術變為生產力,最關鍵的要素是資本。目前,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積極籌備海外技術轉移分支機構,搭建技術轉移服務平臺,以市場化的方式使服務平臺可持續發展。同時,上海技術交易所也在嘗試由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的改制程序,希望能夠探索一條交易的市場化道路。
國家技術轉移區域中心的設立是新時期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發展技術市場的重要行動部署。通過國家技術轉移區域中心,對內發揮技術轉移體制機制創新的作用,對外發揮國際資源樞紐作用,率先在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發展高科技產業方面貢獻一批制度設計和應用實踐經驗。
一是要不斷創新完善技術轉移體制機制。從技術轉移的全過程、全鏈條、全要素出發,鼓勵各國家技術轉移區域中心結合區位優勢和產業特色,探索新機制新模式,成為我國技術轉移和區域創新合作核心區,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技術轉移樞紐和平臺。同時,依托現有樞紐型技術交易網絡平臺,通過互聯網技術手段連接技術轉移機構、創新驛站、投融資機構和各類創新主體等,集聚成果、資金、人才、服務、政策等創新要素,充分釋放技術轉移公共服務平臺作用,不斷增強區域中心創新活力和發展動力。
二是要完善技術轉移服務人才梯隊建設培養。充分的要素供給是形成能力的前提條件,尤其是人才要素供給。技術轉移轉化工作要求科技服務人員既懂產業又懂科研,并能夠提供信息交流、技術評估、咨詢服務、中介協調、資金融通等方面服務。一個能夠勝任技術轉移工作的人才培養往往要花費5到10年的時間。這需要國家加大投入,形成制度性的保障。2015年始,科技部火炬中心依托國家技術轉移人才培養基地建設工作,推進“基地+教材+師資+管理”四位一體的技術市場人才培養體系。統籌推進初、中、高級技術轉移人才梯隊建設,探索建立國際高端技術轉移人才培養機制,推動形成職業化、規范化、制度化的技術市場人才隊伍,促進技術成果資本化和產業化。
三是要緊扣技術轉移區域中心的建設主題。各國家技術轉移區域中心在申報之初都對自身建設的目標和發展的特色進行了凝練總結。國家技術轉移區域中心應與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高新區、雙創城市、創新型省市等創新載體充分融合,充分認識到技術轉移轉化在促進科技與經濟相結合、技術與產業相對接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時,緊扣國家技術轉移區域中心的建設和發展主題,無論是科技體制機制改革、軍民融合、科技金融還是其他產業優勢,都是國家亟待總結經驗和創新發展的領域。
四是要加強政策實施和評價,建立反饋調整機制。新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技術轉移體系建設方案的通知》(國發〔2017〕44號)和《科技部關于印發“十三五”技術市場發展專項規劃的通知》(國科發火〔2017〕157號)等重要文件,其內容已經基本涵蓋技術評估、技術創業、科技資源共享、技術投融資、科技服務人才建設等全流程的政策體系,從多方面、多渠道打破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藩籬。各國家技術轉移區域中心要對已經出臺的政策文件,加快拿出具體配套實施方案,根據政策實施的效果,建立政策成效的量化機制和動態評估機制。
國家技術轉移區域中心是國家技術轉移體系的重要樞紐,是技術轉移政策創新和突破的排頭兵。區域中心應充分發揮政策示范、區域示范、產業示范的帶動效應,為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做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