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



2013年1月19日,傳統的臘八節,第二天就是一年里的最后一個節氣——大寒,這一天,北京下了2013年的第一場雪。
顧星陽趕上了2013年北京的這場初雪,但他卻無暇欣賞。彼時,他正在人民大會堂參加由新華社等十家媒體主辦的“發現中國創造力高層戰略研討會暨2012中國創造力年度盛典”。活動聚集了中國南車(后與中國北車合并為中國中車)、中國移動、太原鋼鐵、海鷗集團、華為、當當網等一批企業的參與。由顧星陽擔任董事長的浙江顧民科技有限公司被推選為“2012中國創造力隱形冠軍。”
“我相信,顧民科技一定會成為未來健康領域最具影響力的企業之一。”這是顧星陽的心聲。數年來,顧星陽帶領其團隊研發出一套全新的代謝修復理論來檢測人體內部發生的諸多亞健康狀態,并創立了相應的代謝修復技術。這套技術也得到了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阿夫拉姆·赫什科院士(以下統稱為阿夫拉姆)的認可,并與之建立了合作關系。
通過人體代謝修復這項技術,在人類健康史上留下屬于他的記號,顧星陽的尋夢之路,任重而道遠。
找到解鎖人體健康的金鑰匙
2004年10月,瑞典皇家科學院秘書長貢諾·厄奎斯特帶著兩名化學獎評委代表笑容可掬地出席了諾貝爾化學獎的宣布儀式。由于此前揭曉的生理學或醫學獎以及物理學獎得主全是美國科學家,因此,當厄奎斯特宣布兩名以色列人和一名美國人獲得今年的化學獎時,全場不約而同松了口氣。
平時不怎么看電視的顧星陽此時剛好打開電視,看到了當年的諾貝爾頒獎禮,目睹了以色列科學家阿夫拉姆和另外兩位科學家憑借“泛素介導的蛋白質降解(即細胞是如何摧毀有害蛋白質的)”的研究發現獲得諾獎的全過程。
評委們在介紹這一理論時,特意用碎紙機將兩張完整的彩紙瞬間絞碎,以此比喻細胞好比一個高效的“控制站”,制造蛋白質但又能在瞬間把某些特定蛋白質“降解”為碎片。
介紹獲獎成果的時間很短,可恰好擊中了顧星陽僅有的一點關于生命科學的知識儲備。顧星陽靈光突現:蛋白質是組成生命一切細胞和組織所必須的成分,所有生命行為都要由蛋白質來體現。如果蛋白質的代謝與合成出了問題,那人體健康不就要出大問題了?
帶著這個疑問,顧星陽找來相關書籍和文獻,想要弄明白“泛素介導的蛋白質降解”到底是怎么回事。幾個月后,顧星陽搞清楚了,“泛素介導的蛋白質降解”闡述的是蛋白質在人體細胞內的精細代謝過程。細胞內蛋白質的種類和數量,不能過多也不能過少,打破了這種精妙的平衡,就容易出現疾病。“泛素介導的蛋白質降解”就是調節這種平衡的最佳武器。
顧星陽花幾個月時間搞清楚的這一系列問題,正是阿夫拉姆被寫入全球醫學教科書的經典理論。“泛素介導的蛋白質降解”體系能及時代謝掉人體細胞內衰老的、不具備正常功能的蛋白質以及錯誤的功能蛋白質,并生成人體合成新的蛋白質必須的原料氨基酸。人體合成蛋白質的氨基酸來源,每天攝入的食物只占30%,70%要由“泛素介導的蛋白質降解體系”所降解的氨基酸來提供。
可想而知,如果“泛素介導的蛋白質降解”體系不工作或工作效率不高,將給健康造成多大傷害。鑒于蛋白質參與構成生命的每一個細胞、組織和器官,也參與各種各樣的生命活動和表現各種生命功能,因此可以這樣說,人類的每一種疾病或不健康狀態都與蛋白質有關。如果蛋白質代謝出現障礙,人體自然就出現問題,通過調控蛋白質代謝,機體自我修復調節,對健康的意義不言而喻。
至此,顧星陽明白,代謝就是生命,代謝修復就是生命修復。如果能研發出精準調控蛋白質代謝的產品,就等于找到了解鎖人體健康的金鑰匙。
與諾獎獲得者共同開創
代謝修復歷史新篇章
為了找到這把金鑰匙,顧星陽組建了研究團隊,他們都是來自各大頂尖高校和研究所畢業的博士。說起往日的種種,顧星陽有些感慨:“當時每年都有不下數億元的銷售額,但是當財富膨脹到一定數量,數字對我而言已經失去了意義。怎樣才能讓事業更有意義,是我一直在追問自己的一個問題。”
“讓事業更有意義”,這或許是顧星陽能與南方醫科大學基因工程研究所教授鄭文嶺等科學家打交道,并建立良好合作的原因所在。
由于鄭文嶺在業內的盛名,時常能遇到各種尋求合作的人。當顧星陽上門求賢,鄭文嶺心中是有疑慮的。為了謹慎起見,鄭文嶺在網上搜索這位浙江東陽企業家的信息,結果一無所獲。翻尋很久,他終于在一張報紙上找到了顧星陽的名字。
那是一篇汶川地震后義賣賑災的新聞,新聞中沒有注明顧星陽的身份,但新聞所寫之人確實是他。彼時,他經過廣州正佳廣場,《南方日報》正舉行現場募捐活動。顧星陽上去就刷自己的銀行卡,直到額度刷爆。“捐了多少不記得了,大概十幾萬元吧。”一次在顧星陽看來隨意的舉動,打動了這位極負盛名的科學家,鄭文嶺決定加入顧星陽的研發團隊。
2009年,諾獎獲得者阿夫拉姆來到北京。一聽說發現蛋白質降解原理的本尊來華,顧星陽立刻北上,奔赴北京求見阿夫拉姆。幾經周折,見到阿夫拉姆后,顧星陽跟其說明了要將諾獎成果轉化為造福人類健康產品的愿望,并邀請其加入自己的團隊。
作為一個態度嚴謹的科學家,阿夫拉姆深知,任何偉大的科學發現在產業化的道路上都充滿了很大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失敗的例子數不勝數。經過再三考慮,阿夫拉姆婉拒了顧星陽的請求。
顧星陽沒有放棄,他先后6次飛到以色列,到阿夫拉姆的辦公室和他的家里,一次次當面向老人闡述自己的目標、實施方案、現有研究基礎以及當時的瓶頸。幾萬公里的飛行,數次誠摯的攀談和邀請打動了阿夫拉姆,他終于答應顧星陽的請求,一起合作建立阿夫拉姆國際健康中心,共同開創代謝修復歷史的新篇章。
徹底消除人類“亞健康”難題
如果說阿夫拉姆的研究打開了一扇尚未有人涉足的門,顧星陽則將理論轉化為產品,使其真正造福于人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