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人
如果演講者先指示一個為聽眾所“認可”的方向,然后再用翔實的材料扭轉聽眾的常規認識,有意地制造反差,必然能夠突出顯示材料的震撼人心之處,給聽眾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指示“賺了”,實則講其生不如死
余秋雨的演講《無形的監獄》:
如果一個人殺了人,然后成功躲逃12年,享受了12年的自由時光,那這個人應該算是賺了吧!
江蘇連云港有個人,因口角殺了人。從此,他開始了逃亡生涯。為了躲避警方追捕,他不敢住店,不敢坐車,不敢給家人打電話,聽到警笛聲就膽戰心驚,惶惶不可終日。他給別人打短工,干最臟最重的體力活,拿最少的錢,被人欺負只能忍氣吞聲。月黑風高夜,他悄無聲息地潛回家中,在自家的豬圈里挖了一個寬不足兩米、高不到一米五的地窖。他在里面無法站立,只能半蹲或躺著。母親每天會給他送兩次飯,除了偶爾闖進來的幾只老鼠,世上再沒誰知道他的藏身之所。但是他依然無法感到安全,每天都在黑暗中膽戰心驚。只要聽到頭頂上傳來腳步聲,他就蜷縮在地窖里一動不動,兩眼緊盯著洞口,大氣都不敢出。十二年后,他走出了地窖,投案自首。重見天日的那天,強壯的小伙子,已變得白發蒼蒼,像個形容枯槁的老頭。警察沒有抓到他,他卻親手挖了個地牢,嚴嚴實實地把自己囚禁起來,甚至不用別人看守。
殺了人,但卻逃避法律制裁12年,這應該是“賺了”,而這也是聽眾常規化的想法。但是,當演講者細致地講述完材料的時候,聽眾的認識被扭轉了。法律沒有制裁,但是惶恐不安的心理卻加倍地制裁了他,使他躲進暗無天日的地窖里,過著生不如死的生活。余秋雨逆向指示,兩相對比,這樣就加強了材料的震撼效果,必然在聽眾的腦海中留下不可磨滅的記憶。
指示“魔頭”,實則講其契約精神
易中天的演講《契約精神》:
當年剿滅太平軍的時候,除了湘軍和淮軍還有一支外籍軍隊,那就是戈登指揮的“常勝軍”,戈登幫助腐朽的清政府,應該是個不折不扣的“魔頭”吧。讓我們通過一件事情了解一下戈登。
1863年,李鴻章率淮軍與“常勝軍”進攻太平天國重鎮蘇州,久攻不克。“常勝軍”首領戈登通過奸細了解到蘇州城內主帥譚紹光與納王郜永寬不和,且納王郜永寬有投降之意,便主張誘降納王。李鴻章采納了戈登的建議。郜要求保證其部下性命,并給副將以上的降將一定官職,戈登向李鴻章請示,李欣然應允。不久,郜永寬謀殺譚紹光,并獻蘇州城降清。于是清軍“兵不血刃”拿下蘇州。然而,李鴻章在事成之后卻大開殺戒,數萬太平軍毫無戒備地被誅殺。戈登聞訊大怒,認為這是最無恥的背信棄義,提槍找李鴻章算賬。李連忙躲藏。戈登尋李不見,憤而下了最后通牒,要求李鴻章下臺,不然,他就率“常勝軍”進攻淮軍。此后,朝廷論功行賞,賞給戈登白銀一萬兩、頭等功牌(勛章)。但由于殺降事件,戈登公開拒絕接受。攻下常州后,“常勝軍”解散,戈登回國,終其一生都在為蘇州殺降事件懺悔。他認為既然作出了承諾,怎么能置之腦后呢?
戈登有維護殖民利益的一面,也有閃爍人性光輝的一面。李鴻章蘇州殺降,違背了契約精神,違背了信義,戈登殺他的心都有了,之后更是拒絕受賞,毅然回國。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而戈登的懺悔,不正是對這句話的最好闡釋嗎?易中天先指示人們對戈登的一貫認識,這樣,再詳解其重信義、守契約的一面的時候,因為反差巨大,聽眾自然感覺更加震撼。
指示“可憐”,實則講其多彩人生
于丹的演講《任何人都可以活得精彩》:
因為包辦婚姻,一個女人嫁給了一個并不愛她的男人,這個男人愛上了別的女人,于是在他們的第二個孩子剛出世一個月的時候,逼著她在離婚協議上簽字。這是一個多么可憐的女人,也許她會成為“祥林嫂”吧。
這個不幸的女人名叫張幼儀,父母做主,她嫁給了徐志摩,但徐志摩并不愛張幼儀。在英國的時候,徐志摩一心追求林徽因,所以提出了離婚。當時徐與張的第二個孩子才剛出生一個月。張幼儀沒有呼天號地,成為到處訴苦的“祥林嫂”,而是絕地轉身,重新開啟了自己新的、更加絢麗的人生。她遠赴德國柏林,學習德語,攻讀幼兒教育。回國之后,她進入東吳大學教德語,還出任過上海女子商業銀行副總裁,又在上海鬧市區靜安寺路開了一家云裳服裝公司。因為張幼儀執掌的服裝公司是中國第一家新式服裝公司,采用獨特的立體剪裁法,一改中式服裝形式,所以在上海灘風靡一時。這位被自己男人看不上的女人,才子徐志摩的“棄婦”,幾乎在身處絕境之時毅然轉身,成為一個受人尊崇的強人。很多時候,只要你不把自己當成一個可憐人,你就不是一個可憐人,學會及時轉身,你會發現一個新的天地。
在生活中,有很多遭遇不幸的人都成了只知道訴苦的“祥林嫂”,因為他們把自己當成了可憐之人,所以在不斷的“自我暗示”中,他們變得越來越可憐,成為徹徹底底的失敗者。演講者先是指示這個女人可能會成為“祥林嫂”,然后在下面的材料中充分展示了“棄婦”張幼儀的華麗轉身,巨大反差制造了強烈的震撼效果,人們在敬重張幼儀的同時,也深刻理解了學會轉身才能創造未來的人生道理。
逆向指示,其實就是一個造勢的過程,比起直接講述材料,更有震撼力,更能觸動聽眾的內心,喜歡演講的朋友不妨一試。
(摘自《演講與口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