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是摹寫宇宙萬物的物名及其事理,負載著科學知識、文化觀念和哲學理念,并蘊藏著生命密碼的全息符號。
聖(圣)字,從耳從口從王。從耳,指圣人都是先耳聞別人的意見,做到兼聽則明;從口,口在耳后,聽完了再說,結論是在調查的末尾;從王,說出話來就是天地人三才貫通的王道之理。這樣的人可稱為圣。
聖音通剩,至高一人。能稱之為圣人的,指具有最高智慧和道德的那一個人。這一人也常處于高處不勝寒、自古圣賢多寂寞的境地。因為,在他那樣高的境界里,只剩下他一個人了。圣人,圣人,剩下的最高一人。圣人孔夫子,書圣王羲之,畫圣吳道子,武圣孫子,詩圣杜甫,醫圣張仲景等等,都是獨剩一人。所以,孟子只能稱為亞圣。
現在聖改成圣,圣加上“忄”是怪,也就是奇怪,妖怪的怪。當看到報紙上大標題“當代字圣肖啟宏”報導肖老師的生平,我笑著對他說:“當代字圣‘半個怪,這種名號不要也罷。”
聖改成圣,半個怪人?
堆果為盟
聽(聽)字,從耳從王從德。從耳,指耳是聽覺之官;從王,指要做天地人,三才貫通的王道分析;從德,講非禮勿聽,唯德是聽。
聽音通廳,大廳宣明。大廳,本是聚眾開會的場所,專門向大家發布各種消息,有門廳、餐廳、會議廳等等。是故,聽字通音以廳。
聽改成聽,何以為德?
夥(伙)字,從果從多。指很多人采了許多果,大家都把果放在一堆,即入伙(夥)了,然后由長者來均分。
夥音通活,一塊干活。活即生活、活動、干活。在一塊兒吃、一塊兒住、一塊兒干活的人,稱之為伙計。在古時,也就是同伴,轉而叫伙伴,與生活活動相關。
夥改成伙,提倡單干?
區失其品
鄕(鄉)字,從鄉從郎。幺,指小孩中排序最小的幺兒,兒郎在故鄉長大成人,幺字一點變長了,長在鄉里,度過了自己的童年。童年生活過的地方,就是自己的故鄉。
鄕音通想,想念家鄉。鄉的概念主要指度過童年的那片土地,見到童年的朋友,就是見到了老鄉,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相當多的人長大以后都會離開家鄉,去外地從事自己的事業,所謂“樹挪死,人挪活”。“樹高千尺,落葉歸根”,作為人總是一輩子想著自己的家鄉,想著童年朋友的真誠友情。所謂“他鄉遇故知”大都是指見著自己的老鄉了。故鄉,誰能不想。
鄕改成鄉,兒郎何在?
區(區)字,由一個品字和一個匣字組成。品,代表眾口,即很多人口,共同住在一個像匣子一樣的轄區內,形成一個地區,與其它地方有區別。
區音通渠,區別細巨。區有細微的意思。常言“區區小事,何足掛齒”。渠是人工開鑿的小水溝。從木,指架子,搭在高空的水槽;從水,指水流;從巨,指渠道來自巨流的源頭。正是這些水渠,把巨流變成了細渠。分流各區。
區改成區,沒品味了?
形上形下
來(來)字,從木從巫字的倆人。文字發明之前,人類生活中導師為巫。“工”字里站著兩“人”,指氣通天地(工),靈通兩界(指陰陽兩界)。木靠水生,巫師為民求雨,真的靈(靈)驗了,雨水從天而降。“雨來了,雨來了”,“來”字反映的就是這種狀態。
來音通賴,依賴巫來。古代巫師,是為民眾治病、排憂解難的文化人。他們認為,宇宙間的物質無非是氣、水、陸三種,水陸重居于下,氣體輕居于上。研究無形的學問叫“形而上道”;研究有形物質的學問叫“形而下器”。然而,氣又貫通于一切有形物中。如果人能將自身之氣與萬物之氣溝通,那就好辦事了,巫術就是用心靈溝通萬物之靈的一種方法和技能,現今失傳。
來改成來,誰能依賴?
質(質)字,從斤從斤從貝,意指人、事、物的本體,如本質、品質、實質、質量。凡有關于質,必須要斤斤計較,看值不值這個價。東西不同,質不同,價值就不同,故質音通值。
質改成質,缺斤短兩?
開關無門
關(關)字,從門從聯(聯)。兩扇門之間有個聯(聯)字,指這門是關(關)著的。或上了鎖,或上了閂,總之是聯(聯)在一起了。
關音通管,關聯統管。把門關起來,意味著對門里面的人和事都要統管起來。若要是不管,那就開門放他們出去。有門才有開關,無門就無所謂開關,故開關從門。
關改成關,無門咋關?
開(開)字,從門從形。關(關)指兩扇門是聯(聯)系的,是關起來上了鎖的。開(開)字,用形不見影,表示既未上鎖,也未系繩,門是開著的,一推即開。
開音通凱,凱旋門開。古代城池的門,何時開,何時關,是很講究的。以北京古城為例,專門設有閽官,閽官只管一件事,按時開門,按時關門。軍隊出征時,走安定門;打勝仗回來,走德勝門。仗未打好怎么辦?還有東便門、西便門可走。開大門那是迎接軍隊凱旋,法國拿破侖為了紀念他出征得勝歸來,建立了一座凱旋門,可以從中看出凱與開的同音意通關系。簡化后,開關無門,但源于有門。
開改成開,無門咋開?
陰陽互根
陰(陰)字,從山(阝)從今從云。陰陽是中國哲學思想的最高概括。漢字把它講得簡明、透徹,言之鑿鑿,有字為證。從山(阝),拿某個空間位置來說事理,一個顯著的物體,一座大山;從今,指現在的時間(時間只有過去、現在和將來三段);從云,說這座山,今天有云,不見太陽,是陰(陰)天。說明陰與陽,不是指離開事物外的某種東西,而是指一種東西的兩種狀態。
陰音通影,陽射投影。有云出影,有影成陰。那么,這個影又是從哪里來的呢?是由于云的上面有陽光的照射而形成的。沒有陽光哪里來的云影呢?沒有云影也就沒有陰的概念存在。所以,陰陽任何時候都是互根的,在一定條件下是轉換的。這就是陰字告訴我們的自然辯證法。
陰改成陰,有月即陰?
陽(陽)字,從山(阝)從旦從月。一陰一陽謂之道,這是中國哲學的最高概括。這個山上(指一個時間和空間),白晝出太陽(從旦),晚上出月亮(從月),是個晴天。晴天即陽(陽)天,相反,陰(陰)字講“今天有云,此山為陰”,有云見不到陽光,是陰天。陰陽指一個東西的兩種屬性,如一個人的兩張面孔,一會兒給你來陽的,很燦爛;一會兒給你玩陰的,很晦氣。
陽音通揚,元氣伸張。宇宙萬物乃一氣合成。元氣靜而生陰,動而生陽。揚(揚)字,從手從陽,意為發揚、表揚、弘揚,即把元氣擴大、弘揚、伸張,主要突出陽的動態性、延展性。在《易》學里,陽用太陽來代表,陰用太陰來代表,寫成漢字即是“日、月”二字,上下合在一起叫“易”。
陽改成陽,陽盛不易?
同心相連
戀(戀)字,從絲(絲)從言從心,兩糸(sī,思)之間,交之以言,底下是個心。絲音通思,兩相思,永不變,這是戀情的力量,不可小視。戀字,表示著心、言有絲絲相扣之意。
戀音通連,同心相連。但凡戀者,都心相連,在毫不相干的人之間是不會有依戀的,是故,戀字通音以連。
改成簡體的戀字,從亦從心。亦在中華大字典中的解釋:猶也,總也等。兩糸(思)之間,交之以言不見了,戀字只令人以歧義,也會給戀愛的價值觀增加不好的意念,同時,漢字的形美、意境都丟失了。
戀改成戀,絲(思)言不見。
變(變)字,上為兩絲(絲)之間,互交以言;下為共處一處的夂(zhǐ )字部。兩人相處,互交以言,這就是變(變)。變即改變、變化、變更、變通等等。
變音通便,變通觀點。便即方便、便利。兩人相處,互撐互助,互相提供便利,這就需要為他人著想,改變自己,通達對方。變則通,通則久,人與人之間的變,萬變不離互交以言。
戀與變,上部字形一致,心換成夂,就從戀到變了,說明戀也是會變的,只要心又一次撇下了,所有熱戀中的海誓山盟均為泡影。這是漢字“戀”和“變”的辯證法。
作者簡介:
胡錦明,中國姓名學第五代傳人,漢字應用學者。長期潛心研究漢字在應用領域的作用力,發現漢字是載負生命密碼的全息符號。近幾十年,一直在大聲呼吁:讓更多的人能識繁寫簡,把漢字中蘊含的哲理和精神永遠傳承下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