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
我喜歡“智能”這種說法,對于“人工智能”這幾個詞的翻譯我覺得欠妥。artif icial intelligence翻譯成“人工智能”會造成誤解,在理解上過于突出“人”。“大數據”這幾個字也有問題,很多人講這個“大”,人們以為大數據就是數據量很大,其實大數據的“大”是大計算的“大”,大計算加數據,稱之為大數據。
“人工智能”我這么看,人是講究智慧的,機器是講究智能的,動物是有本能的,這三種東西不一樣。舉個例子,蒸汽機釋放了人的體力,但蒸汽機并沒有模仿人的臂力。同理,計算機釋放了人的腦力,但人們不能要求計算機按照人腦思考的方式運行,機器必須有自己的方式,人類必須尊重、敬畏機器的智能。
智能社會的三個要素
智能世界有三個最主要的要素:互聯網、大數據和云計算。
互聯網,是一種生產關系,云計算是生產力,大數據是生產資料。有了生產資料,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這三個合在一起,才能達到智能。所有數據,依靠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基于所有數據聯通,再加上強大的計算能力,只有這樣,我們才進入到智能世界。智能世界是系統性的,不是單一的。
人工智能,是人類進入到智能世界,因為互聯網的發展,產生了大量數據,大量的數據逼迫我們必須有強大的計算能力去處理,這是一個自然的結果。
第一,我想說明的是,人工智能有定義,每個人對它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觀點,每個人也應該堅持自己的觀點。就像我做電子商務一樣,18年以前我們就堅持今天的做法,堅持了18年,才會有今天的成果,每個人都可以堅持不一樣的做法。
第二,“智能”到底為了什么,我的理解是,智能是為了解決人類解決不了的問題,以及了解人不能了解的東西。機器做人類能做的事情,我覺得沒有什么了不起,機器要做人類做不到的事情才了不起。
第三,智能社會會給我們帶來什么呢?喜歡他的人覺得一切都好,不喜歡的人覺得都是問題。人類進入智能社會,反對它的人總能提出很多威脅論,支持智能社會的人認為這是發展趨勢。我認為人類只能接納它,改變自己,適應它,我們不能改變未來,那就學會改變自己,我認為人工智能是不可改變的,這是一個巨大的趨勢,人類只能改變自己。
數據時代的“五個新”
未來三十年,有五個“新”需要重新定義:新零售,新制造、新技術、新能源、新金融。
新零售,就是重新定義零售。大家都知道,零售以前是當作銷售的渠道,未來零售我認為是一種服務。以前零售是賣貨,未來零售是做服務,所有物流,產品流,經營流,服務流,必須合在一起。15年前電子商務出現,大家并沒有當回事,這兩年大家都罵電子商務沖擊了傳統零售,其實我覺得不是電子商務沖擊了傳統零售,而是傳統零售保守,沒有因時因勢改變。
新制造,也是重新定義制造。如果說20世紀比的是工業制造的能力,那么21世紀比的是服務的能力。下一波巨大的沖擊在未來十年以內,制造業會遭遇前所未有的沖擊。因為新制造將會徹底改變原來的流水線、標準化、規模化、集裝箱、低成本,定制化會是將來的趨勢。IOT(物聯網)、大數據這個行業,對傳統制造業的沖擊遠遠超過電子商務對零售行業的沖擊。數據時代使機器越來越聰明,機器越來越會自我學習,這對傳統制造業的打擊是非常大的。
新金融,所有金融機構最擔心的是錢不能到最需要錢的人手上。過去金融是“二八”理論,只要服務20%大客戶就能夠得到80%的利潤;未來是“八二”理論,必須扶持80%的中小企業、年輕人和需要錢的人,才能獲得20%的利潤。其實,金融機構本身是做信用體系,目前我國很多金融體系機構我今天看來,跟一兩百年前的當鋪沒有什么差異。今天我們很多企業到銀行去貸款,要把資產抵押,我覺得這跟當鋪沒有什么區別,只是把名字改為銀行或者規模做得大一點而已。但是未來新金融必須建立信用體系,必須建立各種各樣以數據為基礎的信用體系。
第四個是新技術,以前我們認為是強大的技術很可能今天已經不重要了。很多人都還沒有搞清楚IT是什么,現在我們進入了DT時代。過去所謂八大IT公司,今天都在痛苦之中。我們必須思考,想成功,不是彎道超車,而是換道超車,必須在另外一道上競爭。彎道超車贏的概率很低。原來是PC為主,現在是在移動端為主。所以,手機通電話的功能已經由原來100%變成了20%,現在手機80%的功能是與通電話沒有關系。設想如果我們的汽車裝上了操作系統,加上數據,世界會變成什么樣?設想電燈泡、電視機、電冰箱全部裝上操作系統,數據集成,會變成什么樣?由于機器加數據,機器變得越來越聰明。
最后就是新能源。第一次工業革命能源是煤,它的廣泛應用誕生的商業模式是工廠。第二次工業革命誕生的主要能源是石油,誕生了公司。這一切皆是創新,當今數據將成為主要的能源,如果離開了數據,任何組織的創新基本上都是空殼。如果沒有數據,如果不對未來進行準備,情況會很糟。
數據時代的準備
全人類面對的挑戰是一樣的,全人類的機會也都是一樣的。所以我覺得,我們要重新認定、重新思考我們的教育方式。過去兩三百年,人類追求技術、追求科學的發展,非常了不起;人類追求智慧的發展、文化的發展、價值觀的發展也是相當了不起。追求科學技術的發展,讓人類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我認為,科學是用來證明真理的,對未來和對宇宙來講,今天的科學還是一個嬰幼兒,我們應該去思考未來,從教育來講,過去兩三百年知識積累,讓人類取得了巨大的紅利,但是未來知識會讓機器越來越聰明。
中國要思考教和育是兩回事,教讓人具備知識,育讓人成為真正的人,育讓我們以機器為主的這個知識和科技為主的力量與眾不同,可以活得更好。所以未來的一百年是智慧的時代,而智慧的時代,我認為是體驗的時代,是服務的時代,機器將會取代我們過去兩百多年依賴的科技所積累的一切事物。
我們原來的教育體制永遠希望孩子成為最好的學生,而現在,我認為我們要讓這些孩子做最好的人。人與機器之間,未來的競爭就是人是有智慧的,機器只能是智能。
我希望我們專注的除了教知識、教文化,還應該多花點精力在價值觀的培養上,因為像創意、創新、創造,機器短時間內很難做到。我希望未來的孩子,多花些時間在琴棋書畫上,音樂讓孩子能夠產生智慧源泉,下棋讓孩子懂得格局、布局、舍和得,書詩歌懂得執著堅持,畫培養想象力。培養想象力、好奇心是我們的孩子未來生存的必需條件,如果我們孩子們喪失了創新力、創造力、好奇心,那我們人類一定會輸給機器。
創新的主體是企業
關于創新,創新的主體是企業。我們應該做好教育的準備、創新機制的準備,我們要重新定義聰明,如果我們的聰明是以前定義的聰明,我告訴你,機器會徹底把你全部顛覆掉,人類會越來越沮喪。我們必須重新開始,沒有任何人、任何事能夠阻礙大數據、互聯網,這是一個社會趨勢。人類必須為這個做充分的思想準備,知識爆炸的后果驚人,我覺得,兩千多年來,人類知識的疊加水平是超越了一切,但是人類的智慧并沒有增長。
我個人覺得智慧靠體驗,知識是可以學來的,智慧一定是在體驗的過程中增長的。我說教和育不一樣,學和習不一樣,學可以獲取知識,習可以讓你得到智慧。什么叫作聰明和智慧,聰明的人知道自己要什么,智慧的人知道自己不要什么,這個世界有太多的聰明人,問大多數人,你要什么,你肯定說我要錢,我要房子。但不要什么,你五分鐘之內答不清楚不要什么,這是人類智慧的差異,我們一定要明白,什么事情是人類能做到的,機器做不到的,什么事情是機器能做到的,想明白這些,面向未來,人類沒有必要害怕機器,機器是不可能取代人類的。
今天的中國已經是一個互聯網上的國家,七八億人口都在使用互聯網,如果我們像當年英國一樣,在沒有把握互聯網特性的情況下管理互聯網,很容易出臺類似“紅旗法案”的規定。人類要有足夠的自信,人類擁有信仰,機器永遠不可能有信仰,而人類失去信仰的時候,人類就不會創新,就沒有擔當,如果失去信仰以后,你一定比不過機器。所以我自己覺得,人類對文化的自信、信仰的自信只要存在,這個世界還是會很有機會的。
機器不應該成為人的對手,機器和人只有合作在一起,才能解決未來的問題。
(摘自《光明日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