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萌
摘要:對兒童的看法和態度是教育理論和實踐的一個基本問題,本文通過對盧梭代表作《愛彌兒》分析解讀,挖掘盧梭對兒童及兒童教育的看法,從中探尋其對現今兒童的理解與兒童教育的有益啟示。
關鍵詞:《愛彌兒》;兒童;兒童教育
盧梭,這位法國十八世紀杰出的啟蒙思想家,在《愛彌兒》中以半小說半論文的形式,通過對假想的對象愛彌兒的教育,系統闡釋了盧梭的以尊重兒童自然天性、教育回歸自然為精髓的自然教育思想。
一、盧梭眼里的兒童
1.兒童天性本善
盧梭在《愛彌兒》開篇就說到:“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變壞了。”由此可知,盧梭認為兒童的天性是善良的,兒童的天性出自造物主之手,不受到不良環境的影響,由良心、理性和自由三者構成,包含有自愛、良心、感覺和理解等各方面的能力,而“偏見、權威、需要、先例以及壓在我們身上的一切制度都將扼殺他的天性”,一切不良行為及習慣都是后天所形成。
2.兒童具有濃厚求知欲望
雖然兒童是如此孱弱、不成熟,但“他什么東西都想去摸一摸,什么東西都想去弄一弄”,兒童天生就具有探索未知的興趣、研究未知的熱情,兒童“他這樣地動個不停,來獲得十分需要的學習”,作為成人的我們只需要給予他們充足的時空,并給予適當的指導和幫助,以此來保護和釋放兒童最原始的求知欲望。
二、盧梭的兒童教育思想
1.兒童觀——把兒童看作兒童
“把兒童看作兒童”是盧梭兒童教育思想的重要內容,他認為“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他的地位:應當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同時“兒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最愚蠢的事情”,只會造就“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鐘的兒童”。我們應當“設身處地地揣摩孩子的心理、了解他們的思想”,順應自然,順應兒童的年齡特征,對兒童進行相應教育。
2.知識觀——教給兒童有用的知識,保護其求知欲
在知識的學習上,盧梭特別強調讓兒童學習有用的知識。“需要記著的是:我們想取得的不是知識,而是判斷的能力”,“問題不在于教他各種學問,而在于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毫無疑問,這是一切良好的教育的一個基本原則”。
3.教學觀——啟發教學,引導兒童自己主動獲取知識
基于以上的知識觀,在教學觀上,盧梭認為“問題不在于告訴他一個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樣去發現真理”,因為無法做到傳授給兒童所有的知識,但卻可以通過少講多問啟發兒童去思考,引導兒童去觀察、分析、比較和概括,從而主動獲取知識,培養兒童成為追求知識的智者和思想者。
三、《愛彌兒》對現今兒童教育的啟示
1.了解兒童并尊重兒童是教育的前提
“你必須好好地了解了你的學生之后,才能對他說第一句話”,每一個人的心靈都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須按照它的形式去指導它,“應該使一個人的教育適合他這個人,而不是適應他本身以外的東西”,這樣才能取得成效。因而沒有一成不變的教育模式,也不能用“一刀切”的標準去評價每個兒童。在了解兒童的基礎上,我們更應做的是尊重兒童,“不要急于對他做或好或壞的評判”,給予兒童自然成長的自由,在一定范圍內“尊重”和“自由”應是兒童成長過程中最為重要的兩個方面。兒童不能等待幸福降臨,他們是一些沒有耐心的人,他們想在今天、在現在就得到幸福,想在今天、在現在就是幸福的人,不要以所謂的“日后成功”來進行兒童教育。
2.承認兒童期的價值,還兒童以幸福
“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秩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兒童期是人必經時期,也許在兒童期的兒童在成人的眼里是那樣孱弱、不成熟,但它對于兒童的意義卻是非比尋常。
3.保護兒童的求知欲,授之以漁
盧梭認為所有好的教育的一個基本原則是“培養他有愛好學問和科學的興趣并且教他研究學問的方法”,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在學校及家庭教育實踐當中,我們首先要做的是保護兒童的求知欲,培養兒童的興趣,啟發兒童利用自己好奇心強、愛探索的天性,自己去研究探索。在他愛上學問及科學之后,我們進一步要做的則是教授兒童學習的方法,發展兒童獲得知識、學會學習的能力才是我們教育意義之所在。
《愛彌兒》雖有很多精華值得我們去學習,但其中也不乏過高估計兒童直接經驗、貶低教育及關鍵期的作用等方面的不足之處,特別是對女子教育的論述及對四個教育階段的機械劃分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我們應當持有一種理性審視的目光,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以期真正做到促進兒童教育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桃英.《愛彌兒》中的兒童教育思想及其意義[J].文教資料,2008,20:94-96
[2]徐曉華.盧梭兒童教育觀述評[J].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06:32-35endprint